免胄圖

北宋李公麟所繪的一幅紙本墨筆白描畫

《免胄圖》是北宋李公麟所繪的一幅紙本墨筆白描畫,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免胄圖》用墨筆白描法,描寫唐代名將郭子儀涇陽免胄(不穿甲胄),隻身單騎與回紇可汗相見的場面。為了和回紇團結,郭子儀單身便服,沉著大方,回紇可汗及其將領們,則心悅誠服地與郭子儀匐伏相見,表現出郭子儀的膽識與誠懇。畫中的人物,盔甲樣式,均為當時規制,形象生動,結構精密,畫馬亦騰躍如生。此畫作為中國的歷史故事畫,其藝術技巧精湛。

作品內容


內容簡介

免胄圖
免胄圖
畫面展現出旌旗招展的涇陽城外,回紇兵馬開進,塵土飛揚,從圖右邊向左飛騰而來;左邊是嚴陣以待的涇陽守軍,刀槍林立,陣容嚴嚴,顯示出一副凜然不懼的姿態。由於大軍壓境,兵臨城下,當時郭子儀威望很高,在寡不敵眾的干鈞一發之際,郭氏免去甲胄帶領幾十衛士逕人敵陣,說服回紇,反擊吐蕃,回紇與唐軍合力大破吐蕃,涇陽解圍。圖中間是郭子儀與隨從正和回紇大酋葯葛羅握手相見的情況。郭子儀身著便服,頭扎軟巾,神態沉著。一手拉著跪在地上的回紇大酋,請他起來,神色寬厚慈祥,身為大將,卻風度儒雅,葯葛羅及回部酋有的跪立作揖,有的倒地伏拜,葯葛羅更是羞愧滿面。這畫面上生動地表現了郭子儀談笑間降服數十萬回紇大兵的英才大略。
本幅有清高宗弘曆題詩二首,拖尾有韓准題跋,鈐“鈐寧世家”、“沐府圖書”、“韓逢禧書畫印”及乾隆、嘉慶諸鑒藏印章30餘方。

創作背景


此圖描繪唐代平定安史之亂的復國元勛郭子儀在涇陽免胄見回紇的故事。故事內容系在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吐蕃引誘回紇聚集了三十多萬人馬,合圍涇陽(今屬陝西),唐皇李豫急召郭子儀屯兵涇陽,設法抵禦。由於郭子儀當時威望很高,在寡不敵眾的情勢下,他免去甲胄,只帶少數衛兵,去說服了回紇,從而“結歡誓好”,並“合軍大破吐蕃”,挽救了當時的危局。畫家李公麟創作此圖在當時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面對北部邊地夏、遼的不斷襲擾,宋朝統治者總希望英才忠臣出世,掃平夏、遼,使之臣服,根絕邊患。《免胄圖》正表達了這種願望。

藝術鑒賞


主題

《免胄圖》局部
《免胄圖》局部
畫面右部是回紇兵馬奔騰而來,塵土飛揚,意味著無盡的隊伍,作者運用了含蓄與誇張相結合的手法,寓意無窮,未見得這些人物眾多的畫面遜色。畫幅中央是郭子儀與回紇將領們會見的情形,當郭子儀毫無戰意地出現在那些頗有野心的首領面前時,對方大為驚訝,受到震攝,拜服在地。郭子儀面帶笑容,雍穆大方,微微俯首握住對方的手示意請起。這裡生動地表現了郭子儀談笑間降服數十萬雄兵的英才大略。郭子儀身後是他的侍從乘騎,他們都自信鎮定,儀錶堂堂,帶有不可戰勝的氣質,畫面左部是列隊於涇陽城外的唐朝軍隊,畫家將他們刻畫得兵強馬壯,意在明示郭子儀說降對方是有強大實力作後盾的。卷尾一角畫有旌旗招展的涇陽城頭,交代了事件發生的場所。

形象

全畫在布局上完全是根據“免胄”這一內容的需要,而自然地有了疏密起伏的變化,又使左右的人馬動態視線都很自然地集中在中間的主體人物身上。另外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畫也是恰如其分地深刻,不但兩個民族的人一望而有區別,並且也把郭子儀的雍穆大方、臨危不亂的態度,及回紇可汗心悅誠服的內心思想,都極盡其妙地刻畫了出來。全畫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畫面上人物眾多又刻畫得如此生動傳神,線條流暢,這是與作者塑造人物對象的能力有著密切的關係。他能“凡目所靚,即領其要”,如回紇人的高鼻深目,滿面虯須,禿頂等特點,刻畫得如此真切,再加上作者對回紇人的有勇無謀的看法,所以見到圖中的回紇大酋五體投地、跪拜在地的伏降形象。相反,作者將唐朝將士的儀錶堂堂,軍容齊整,智勇雙全,兵強馬壯,威風凜凜帶有不可戰勝的氣質,從內心到外表都刻畫得那麼深人豐富。尤其仔細刻畫了郭子儀的形象,面帶笑容,雍穆大方,微微俯首握住對方(大酋)的手示意請求,寬厚中透出威勇,生動地表現了郭子儀談笑間降服數十萬雄兵的雄才大略。畫面上雙方人物眾多,由於作者在構圖上善於組合,故不覺散亂。人物的形象特徵各異,變化極為豐富,無千人一面之感。

作品評價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毛建波:作品中,郭子儀的安閑大方與可汗的心悅誠服,唐軍官兵的威風凜凜、睿智俊偉與回紇將軍的勇悍蠻武、高鼻深目形成對比。李公麟的人物畫作品中,歷史題材佔有很大比重,往往“薄著勸戒於其問”。在北方強敵壓境,大宋王朝和戰無方的當時,《免胄圖》的借鑒意義不言而喻。

重要展覽


1943年12月至1944年1月,在中國當時的陪都重慶,舉辦了一次西遷書畫告別展覽會。李公麟《免胄圖》在其中展出。

作者簡介


李公麟(1049—1106年),北宋畫家。字伯時,舒州(今屬安徽)人。為官30年,后告老歸鄉,居住龍眠山,號龍眠居士。好古博學,與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人交往,受到王安石推舉。擅畫人物、佛像,且精於臨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