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頂鎮

寶頂鎮

大徠足區 寶頂鎮位於城區東北部,東距重慶市區77公里,距城區7公里,幅員面積63.7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萬畝,常住人口15037人(第七次人口普查),城鎮人口0.4萬人。全鎮轄9個村,1個社區居委會,68個村民小組。

寶頂鎮位於大足區東北部,距縣城3千米。轄香山街1個社區,車家、古林、古佛、天宮、慈航、鐵馬、荷葉、東嶽、倒廟9個行政村。

有自唐代至清代的摩岩石刻造像18處1萬餘尊,1999年12月,寶頂摩岩造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寶頂鎮的化龍水庫,常年蓄水2200萬立方米。

歷史沿革


1928年析回龍鄉建香山鄉,1958年改公社,1967年更名東方紅公社,1977年更名寶頂公社,1984年改寶頂鄉,1993年建鎮。1997年,面積28平方千米,人口1.2萬,轄山王、古佛、五十梯、古林、天宮、車家、龍神、佛祖、白坪9個行政村。
原化龍鄉位於大足區東北部,距縣城7千米。 1922年析東關鎮建化龍鄉,1958年改公社,1967年更名前進公社,1977年恢復化龍公社,1984年復鄉。1997年,面積38平方千米,人口1.7萬,轄慈航、倒座廟、鐵馬、斑竹、寨子、譚廟、大石、三家廟、東嶽、荷葉、天元、通遠12個行政村。

機構代碼


500225102:~001香山街社區 ~200車家村 ~201古林村 ~202古佛村 ~203天宮村 ~204慈航村 ~205鐵馬村 ~206荷葉村 ~207東嶽村 ~208倒廟村

鄉鎮地貌


寶頂鎮鎮域峰巒起伏,溝谷陡深,海拔高度多為400至500米的山地。土壤以沙及紫色土為主,顯酸性,中性,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溫度17.3℃。無霜期323天,多雲霧陰雨,年降雨量1100毫米。寶頂鎮現有耕地面積2.5萬畝,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花生、油菜、高粱等。
寶頂鎮土壤以沙及紫色土為主,顯酸性、中性,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溫度17.3℃,年積溫6366℃。無霜期323天,多雲霧陰雨,年降雨量1100毫米。寶頂鎮青山綠水,風光秀美,土地肥沃,鳥語花香,生態觀光園、休閑娛樂設施密布,被為縣城後花園。二級硬化水泥公路橫貫其中,村級公路與之相連,並與周邊鎮鄉聯網,境內交通十分便利。寶頂鎮是重慶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的文明鎮,2002年,獲中央精神文明委授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和建設部授予的2002年度中國最佳人居環境範例獎。
寶頂鎮青山綠水,風光秀美,土地肥沃,生態觀光園、休閑娛樂設施密布,被稱為縣城後花園,水泥公路橫貫其中,村級公路與之相連,並與周邊鎮鄉聯網,交通十分便利。寶頂鎮是重慶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的文明鎮,2002年獲中央精神文明委授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和建設部授予的2002年度“中國最佳人居環境範例獎”,2003年被譽為“重慶市山水園林城區”,2004年被譽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寶頂石刻景區於2006年成為國家首批“AAAAA”級重點景區。
寶頂石刻,是長江三峽旅遊黃金線的起點,是大足石刻精品游的聖地,每年接待中外遊客150萬餘人次,素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美譽;有豐富的水資源和自然資源,有較好的飲食文化(化龍跳水魚、荷花魚)和生態觀光農業基礎。寶頂鎮積極實施旅遊帶動戰略,圍繞旅遊調結構、展業態、樹亮點、創品牌,取得了顯著成績,先後榮獲重慶市文明鎮、全國文明單位、全國優秀景區、全國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最佳人居環境範例獎等多項殊榮。
寶頂山石刻位於大足區城東北15公里處,包括以聖壽寺為中央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始刻於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至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結束。寶頂山石刻以聖壽寺為中心,包括大佛灣、小佛灣等13處造像群,共有摩崖造像近萬尊,題材主要以佛教密宗故事人物為主,整個造像群宛若一處大型的佛教勝地,展現了宋代(公元960~1278年)石刻藝術的精華。寶頂山摩崖造像四周2.5千米內山岩上遍刻佛像,以大足大佛灣為主體,小佛灣次之,分佈在東、南、北三面。巨型雕刻360餘幅,以六道輪迴,廣大寶樓閣、華嚴二聖像、千手觀音像等最為著名。寶頂大佛灣處有川東古剎聖壽寺,創建於南宋。廟宇巍峨,雕梁滿目,坐落于山勢峻秀、環境幽雅的林木之中。寺側南岩為萬歲樓,這是一座造型別緻的二層飛檐翹角樓閣。
公元12至13世紀中葉間(南宋中期),高僧趙智鳳承持其教,號稱“六代祖師傳密印”,在昌州大足傳教佈道,創建了寶頂山摩崖造像這座石窟史上罕見的、完備而有特色的密宗道場,從而把中國密宗史往後延續了400年左右,為中國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頁。
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九日是寶頂香會節,來自全國各地近十萬的香客都來為觀音菩薩的生日慶賀,同時為自己及親朋好友祈福。這一天,人潮擁擠,香火及其旺盛,蔚為壯觀。寶頂香會節於2009年進入《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寶頂境內旅遊文化資源豐富,除了聞名遐邇的寶頂石刻,還有風景秀美的化龍水庫。化龍水庫屬於中型水庫,地處寶頂山石刻腳下,庫容800萬立方米,設計水域面積2070畝。庫淹區內人民群眾的出行主要靠乘船,水上共有農用船隻106艘,玻璃缸體電動船14艘,庫區周圍環境優美,綠樹茂密,旅客可自行參觀庫區群眾的生活環境。
為了保護寶頂景區的優美環境,鎮黨委、政府制訂的發展規劃一直是以第三產業為主,第二產業為輔,全面打造生態觀光旅遊城市。景區範圍酒店、餐飲、交通等設施完善,每日可接納遊客上萬人。寶頂境內的“荷花山莊”系重慶市星級農家樂,裡面荷花品種很多,尤以園內培植的西施睡蓮和五彩睡蓮最為珍稀。楊三姐、城外城跳水魚、金桂苑、都康餐飲公司等都是當地的餐飲名店。境內第三產業中以荷蓮、石雕、冬菜尖、葡蒜、根雕等最有特色。

經濟情況


寶頂鎮200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31元,糧食總產量 噸。農業產業以種植、養殖業為主,國槐藥材等特色產業方興未艾。養殖業以生豬、兔、雞等最具規模,生豬出欄9865頭,存欄 11906頭,家禽出欄1.5萬隻,存欄2.5萬隻,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寶頂石刻,尤其是製作的石刻藝術品被譽為中國的現代文物。

人口情況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 寶頂鎮常住人口15037人,性別比為105.99。

基礎設施


寶頂鎮已實現村村通電話,開通程式控制電話2000多部,手機站6個,移動公司和聯通公司的手機信號覆蓋全鎮;水利方面,有全縣飲水源之一的化龍水庫,水庫面積2.01平方公里,總庫容2200萬立方米,具有澆灌、養魚及防洪等功能,同時有相當大的旅遊開發前景。寶頂鎮旅遊資源優勢明顯,是大足石刻的核心景區,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和壯大,寶頂核心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已初具規模。整個景區的供水、供電、通訊、交通等設施已能適應旅遊發展的需要。鄉鎮天燃氣的安裝已爭取到國債資金,正在設計實施中。寶頂鎮充分利用豐富的旅遊資源和石刻文化底蘊,著力打造特色古鎮、旅遊重鎮、生態名鎮、經濟強鎮。為適應旅遊業發展,加快城鎮化進程,鎮人民政府駐地已由寶頂核心景區下遷至化龍場,新鎮2平方公里規劃設計已全面完成,正面向社會各界招商引資。特色新鎮以川東民居風貌為主,利用化龍湖水資源優勢,建造水中有城,城中有水,亭院別緻,旅遊服務功能齊備的新鎮,與石刻景區交相輝映,新增旅遊亮點。

名優特產


蜂蜜徠、荷花茶、葡蒜、化龍跳水魚

特色發展


大足荷花山莊建成於1997年,佔地1520畝,建有鄉村氣味濃厚的草亭、情侶島、賞花釣魚池、千鯉湖,碧水環繞的斷橋湖賓館、文化休閑長廊及茶園,頗具古香古色四合院民居風格的樂壽堂、遠香堂和詠荷村,典雅的民間友誼商店以及獨具匠心的雕刻中心。園內種植有珍貴荷花、睡蓮等水生花卉526個品種,產品暢銷國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