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山關帝廟

銅山關帝廟

銅山關帝廟,又名武廟,坐落於東山島東北隅岵嶁山東簏,坐西朝東。它與湖北當陽關陵廟,河南洛陽關林,山西解州關帝廟、山西運城關王故里並稱我國五座著名關帝廟,也是閩南十大古剎之一。

簡介


銅山關帝廟
銅山關帝廟
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擴建,至第四年,始建成縱袤一百二十尺,橫廣五十一尺的宮殿式大廟。爾後,幾經擴建、焚毀、重修,終形成規模。
關帝廟,它沒有北方高堂的粗獷,卻有南國宮殿的精巧;沒有名都聖殿的巍峨,卻有臨海建築的雄偉;沒有府城古剎的寬廣,卻有老鎮廟宇的結實。專家見之,贊曰:“選址精妙,結構精巧,工藝精湛。”名家見之,喜不自禁,吧為觀止。攝影家見之,拍案叫絕,即刻定為天宮外景。

結構


銅山關帝廟
銅山關帝廟
銅山關帝廟
銅山關帝廟
銅山關帝廟它屬抬梁式構架,單檐歇山頂、傳統對稱型建築;內有迴廊廂房、丹墀龍陛、華表僧舍,其建築中軸線正與隔海相望的文峰塔相對。它的廟門為牌樓式,稱“太子亭”,由六支圓石柱頂托著數百支縱橫交錯、承辦均勻的斗拱,拱架上捧著一座宮殿式樓亭,亭上有各種閩南地方藝術特色的彩瓷剪貼雕;造型生動,千姿百態,內容豐富,溢彩流光。太子亭不但造型藝術高超,而且具有很高的建築結構科學價值。五百年來,幾多地震震撼、颱風襲擊,都安危無恙,令許多中外古建築學家驚嘆不已。走進太子亭,就是正殿。殿前青石龍陛,怒目圓睜,龍雲吐珠,呼之欲出。正殿當中祀奉關聖帝君,其臉譜全據《三國演義》中關公形象雕成,面如重棗,紅顏長髯,氣宇軒昂,令人見之而肅然起敬。帝君右邊是造型獨特的周倉。有關君臣二人的傳說,悠久而美麗。正殿之上懸掛清代咸豐皇帝御帝“萬世人極”橫匾。殿中石柱掛有先賢、明武英殿大學士黃道周親書的木刻楹聯曰:“數定三分扶炎漢平吳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業;志存一統佐熙明降魔虜威靈丕振只完當日精忠。”殿內還存有多方石碑刻、銅鐘、香爐等珍貴文物;其中的金木雕、石雕更是琳琅滿目,栩栩如生,乃珍中之珍。
可以說,關帝廟融建築、石雕、剪瓷雕、木刻等民間藝術於一爐,且已達爐火純真的地步。因此,有關專家給予高度評價。北京故宮博物院專家在觀賞了該廟以後,讚歎它是國內罕見的古建築。關帝廟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單位。

歷史


銅山關帝廟
銅山關帝廟
既早且廣。據說,當年鄭成功要率軍收復台灣,就曾至此問簽。數百年來,閩南沿海漁民,尤其是東山百姓,更是把關帝視為他們的保護神。一年四季,前來朝聖的香客絡繹不絕。
自明代以來,經鄭成功父子、施琅將軍等人的傳播,從銅山關帝廟分靈入台的關帝廟,早已遍布台灣各地,有人做了粗略估計,在台灣的關帝廟,已達172座。可以說,“關帝文化”已形成規模。
據廟內《鼎建銅山城關王廟記》記載: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銅山城,以防倭寇入侵,刻像祀之,以保護官兵。又據《東山縣誌》記載: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江夏 候周德興始建,時系一小祠,叫關王廟。正德三年,避寇於銅山的雲霄人吳約,與銅山善士黃宗繼等九人設計擴建,至正德七年(1512年),始建成縱袤一百二十尺,橫廣五十一尺的宮殿式大廟。
關帝廟背倚岵嶁山,面對隔海相望的東門嶼,廟深40米,寬17米,以木結構為主,由外而內石階層層迭起,協調穩 重,廟宇結構精巧,狀似蒼龍舞海,氣勢磅礴,規模壯觀。
銅山關帝廟
銅山關帝廟
宮殿式廟門結構嚴密,設計獨特,建築風格別緻,由左右兩組各三根圓形石柱,頂托數百根縱橫交錯木製斗拱,斗拱上捧著一座宮殿式的樓亭--“太子亭”危然凌空而起,精美堅實,古色古香,別具格。它經受了470多年的大颱風、地震的襲擊、搖撼,至今巍然聳立,完好無恙。
廟頂用彩瓷剪貼的一組組工藝雕塑,有八仙過海、八獸獻瑞、雙龍戲珠等,人偶多達100餘個,造型別緻,形象逼真。水仙古榕、紅蓮粉梅、菠蘿芭蕉等本土花果穿插其中,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組合渾然一體,聞名海內外。廟內木雕石刻,人物山水、飛禽起獸、雲龍飛鳳。
主殿檐下的一塊水磨方形大陛石,上面的盤龍石雕,騰雲吐珠,崢嶸頭角。盤旋而上,格調別具,工藝高超,令人嘆服。傳說正德年間,有師徒二人,得到陛石后,視為珍品,讚不絕口,師傅對徒弟說:“一定要陛石雕成國內獨一無二第雲龍”。尚未動工,師傅家中有急事,匆匆返回。徒弟等了幾天都不見師傅回來,經一番認真思索后,自已動手,用壓琢法,把雲龍的模樣壓進陛石,形成目前模樣。師傅回來后,觀其龍讚歎說:“真好啊!真是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老師’”!
銅山關帝廟表現了古代建築傳統的獨具風格和高超的藝術技巧。專家見之,贊曰:“選址精妙,結構精巧,工藝精湛。”名家見之,喜不自禁,嘆為觀止。北京故宮博物院專家在觀賞了該廟以後,讚歎它是國內罕見的古建築。攝影家見之,拍案叫絕,即刻定為天宮外景。關帝廟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單位。
關帝廟正殿供奉著關羽(關帝)塑像。清咸豐皇帝為東山關帝廟題書“萬世人極”扁額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懸掛在關羽神像前上方。前面左右柱石上一副木刻對聯為明武英殿大學士、大書法家黃道周親筆手書:“數定三分,扶炎漢,平吳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業;志存一統,佐熙明,降魔伏虎,威靈不振,只完當日精忠”,是對關羽一生的高度評價與寫照。據考證,台灣幾百座關帝高都是懸掛此聯。
關帝廟的影響,既早且廣。據說,當年鄭成功要率軍收復台灣,就到此問簽。數百年來,閩南沿海漁民,尤其是東山百姓,家家戶戶都在廳常正中供奉關帝君神像。明代以來,經鄭成功父子、施琅等將軍等人的傳播,從銅山關帝廟分靈入台的關帝廟,已達172座,遍布台灣各地。近年來,台灣每年組團到銅山關帝廟朝聖,其規模越來越大。一年四季,閩粵各地前來朝聖謁祖的香客,更是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