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固店村的結果 展開

固店村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固店鎮轄村

固店村(Gudian CUN)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城西南,鎮政府駐地。京廣鐵路、107國道在村北斜穿而過。

地理環境


村風村貌
村風村貌
固店村地處華北平原區,地勢平坦。人均耕地面積少,主要農作物為玉米、小麥。位於溫度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冷夏熱。

行政區劃


固店村隸屬於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固店鎮。

社會


醫療

固店村[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固店鎮固店村]
固店村[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固店鎮固店村]
固店村有鎮衛生院、村衛生所,方便了村民的就醫。

教育

固店初中
固店初中
固店村有固店小學、固店初級中學、固店高中等教育學校。

經濟


固店村原為大棚蘑菇種植村,基本家家戶戶種植大棚蘑菇。現大都已經改行。種植海棠等樹木。農民增收途徑單一,靠外出主要務工。
村內有一機械製造有限公司,為本村的鄉鎮企業,吸收了不少本村的人員就業。

交通


京廣鐵路、107國道在村北斜穿而過。
固店村教育資源豐富,固店高中是一所美術特色的高級中學。村內有許多飯店,各種特色菜肴。

文化


歷史和村名由來

原名古店 由古驛道旁客店發展成村
望都是我國最早實行郡縣制的地方,於秦代置縣,當時叫慶都縣。望都縣城南部緊鄰的固店鎮,鎮政府所在地為固店村。據史書記載,戰國時期望都縣境內有南北大道,南下經今定州,可抵趙國都城邯鄲;北上經今順平可達燕國都城。固店鎮固店村就在這條古代南北驛道之旁,最早名古店村。
古代“官道”不允侵佔
望都縣境地處太行山東麓山前平原,地形平緩,利於耕種,適合人群在這裡居住繁衍生息。從望都縣城往固店村方向走,分別有七里鋪、十五里鋪、二十里鋪等小村,就是距離縣城七里、十五里、二十里的意思。而固店村的南部還有一個名叫“古城鎮”的小村,曾是西漢新處侯國的國都。
村東風景
村東風景
1986年地址考察時,在固店村東南300米的地方,發現暴露的文物有含泥質灰的陶片,挖掘出陶壺、陶罐、石斧、房基、鍋灶、大磚等,經研究確定為漢代村落舊址。記者在村內居民家,看到在此地出土的漢代陶罐和陶盆。在村南的“古城鎮”村,古代侯國的城牆已無,但村民家還留有古代城牆的青磚。
據正在編寫《固店村志》的陳秀申先生介紹,歷代村民所稱村東的“大道”,在古代是一條自京城通往南方各省的官道。所謂“官道”,是因舊時土地都是私有,連田間小路也是各家的,可以不讓旁人走,而“官道”用的土地是“公有”的,供大家使用,不允許任何人侵佔。固店村東的古代大道,在戰國時期就有,歷經秦漢至隋唐時期,已形成了官道網路,道邊五里一墩(墩鋪),十里一台(烽火台),大道兩側還有官府設置的驛站。這條古驛道,在古代是官兵南北轉戰、皇帝私訪、客商往來、災民逃荒所必經,白天成群結隊,夜間燈籠火把,車鈴叮噹,川流不息。幾千年來行走車馬,古大道低於兩側地面2米深,自然形成泄洪渠道,所以村裡人也稱為“大道槽”。因近代新修鐵路和公路,古大道逐漸廢棄。記者在固店村看到,原來的古大道現已成為耕地,但尚存低洼舊貌。
相傳西漢時,固店村所在位置就有一客店,供南北往來客商食宿。到了唐代,四處移民在客店周圍不斷定居,聚居增多形成村落。因村中心是一古老客店,又南鄰“古城鎮”村,所以給這個村起名“古店”。唐代成村后,在村西築建起一座興國寺。
歷朝歷代都有戰亂,亂時村民背井離鄉、四處避難,戰亂過後村民返鄉重建家園。傳說一次在村民移址重建家園過程中,古店村西的興國寺方丈問起搬遷原因,村民將在原址屢遭災難之事敘說后,方丈題詩一首:“古本橫豎兩刀插入口,兵侵匪擾日擔憂,避難還需銅牆鐵壁圍,穩居其中乃太平。”村裡文化人看後幾經揣摩,就將古店的“古”字,加上方框成為“固”字,即村民盼望安居樂業、防戰亂騷擾之意,從此古店村更名為固店村。固店村書記張會斌介紹,如今這個村姓氏以朱、王、張、李、劉居多,另有陳、楊、竇、黃、馬,全為單姓。
固店村歷來重教育
記者在固店村,看到村子並不大,村民也就是六七百戶,但村內小學、中學俱全。據了解,在清朝光緒28年(1902)前,村裡就有了小學,當時稱“義學”,校址在村西“三義廟”,教師有王洛余(又名王老余、王寶善)、朱寶善等。
而村東始建於唐朝的興國寺,也叫大寺,本來住著和尚,光緒29年(1903年)思想革新的王洛余等人為發展村裡的教育,請寺里的和尚轉往五台山,在興國寺里成立了公立學校,稱蒙養學堂。當時這所學校由縣政府支持,屬於村辦,學生只有本村男生62人。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后,學堂改為學校。民國18年(1929年)開辦“固店女子初小”,有女生19人,校址還在大寺,分為四個年級,複式班教學,一般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學讀書。民國23年(1934年),固店村的王洛余等人,聯合北合村李德望、赤灰村周洛善、北陽村曹樹堯等有錢的財主出資,在大寺小學的基礎上,在縣國民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望都縣第四高小”,校長曹繩武(北陽村人,北京大學畢業,曾任望都縣教育局長),當年招收兩個班,開學典禮縣長親自參加並講話。
這時固店的學校成為一所從小學1-4年級到高小的完全小學,還獨立創作了“校歌”,具有一定特色,附近定縣、唐縣等很多學生爭相到這裡求學。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固店小學,因建在原興國寺里,樹木繁多,院里石碑林立,大寺屋檐下還有串串風鈴叮叮噹噹。
固店村[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固店鎮固店村]
固店村[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固店鎮固店村]
固店小學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從這座學校走出的學生很多都有成就,如清朝道光9年(1829年)劉玉衡(武進士)曾任陝州營都司正四品武官,1920年劉德慕曾與周恩來同到法國留學,王瘦吾曾任國民黨40軍參謀長,1931年王豁然組織起固店南崗子黨支部……還有新中國成立初期知名劇作家魯煤(王夫儒)等,都是從固店村舊學堂育出成名。1956年在固店高小的基礎上附設初中班,校址設在小學東邊(即現在的高中),1958年分開,成立固店初級中學。當時望都僅有5所初中,固店初級中學就是其中之一。
東門、祠廟、石牌坊已不在
現在村裡60歲左右的人們,都記得以前村東村南的三個大土疙瘩,實際上那是烽火台。據陳秀申介紹,固店村東村南的烽火台高10米左右,周圍50多米。底大、上小、圓台形,一側有梯形斜坡可上下通行,頂部是一平台,中間有一條形深溝,整個全都是用土堆積而成,其形成相傳與定州塔相關。宋王朝為了防禦契丹,利用定州塔瞭望敵情,固店村位於定州東北22公里,定州塔與固店大土疙瘩(烽火台)遙遙相望,村裡發現敵情就到烽火台上按規定信號放煙火,以此向定州傳遞情報,定州塔上望到煙火便知有敵入侵,好做應戰準備。
經多年風吹雨刷,水土流失,三個大土疙瘩的面積和高度逐漸縮小。人民公社時期隨農田基本建設,村莊擴建,剷除其底部時發現有大量草木灰梢和方磚。現三個大土疙瘩已成為平地,舊跡全無。

戲曲文化

固店村位於三縣(望都、定州、唐縣)交匯處,建村歷史悠久,地理位置優越,土肥水美,人傑地靈,在縣內素有“文化之村”美譽。固店村人熱愛學習,重視文化,尤其是戲曲文化。早在清朝道光年間,清苑柳子調(現在的哈哈腔)已在固店村傳唱。
傳在清朝道光年間,固店村有一富貴朱姓,因其衣食無憂,為了自樂,通過其親戚引來清苑柳子調,直到1881年的朱老顧,已是柳子調第三代傳人。這時朱老顧已不滿足在逢年過節,生日宴會上小打小鬧的演唱。他要擴大規模,要組團,於是和村裡另一戶富貴王老通聯手,召集村裡愛唱戲,愛演奏的年輕人在自家大院,自購服裝,自購器械,自請教師,自己排練,在本村及外村演出,經過七八代人的努力,固店村的哈哈腔劇團當時已出具規模。從最初的三幾個人的小曲小調到十來人的彩唱、在到三四十人的劇團,直到改革后的今天,他們演出過古裝戲目有50場,現代戲12場,還配合國內外形勢、政治鬥爭的需要,經濟建設的發展演出摺子戲,有些曲目如《爭代表》、《在1977年》代表望都縣到保定的區參加地區匯演。
固店村的戲曲一路走來,有巔峰、有低谷、有坎坷、有悲傷,可謂酸甜苦辣,坎坎坷坷,但傳承文化教育卻始終未斷,是固店村的戲曲文化使人們懂得怎樣做人,怎樣做事的簡單道理,懂得了忠孝禮義這些做人的常理;懂得了熱愛家庭,熱愛集體,熱愛祖國的這些社會理念,尤其是革命樣板戲的演出,人人敬英雄,學英雄,爭當英雄,懂得了很多革命道理,新中國來之不易,建設新中國的必要以及決心要投入到建設新農村中去。
由於戲曲文化的熏陶,固店村的村風村紀,村容村貌、鄰里關係、婆媳關係等等都很和諧,曾出現了尊老愛幼、以孝為先、夫妻恩愛、先人後己,助人為樂等方面的典範。固店村的良好風氣吹遍了周圍的十里八村,也帶動了周邊村的社會風氣,也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一切都得益於固店村的戲曲文化。

代表人物


魯煤
人物介紹
富強路風景
富強路風景
直隸(今河北)望都人。1944年入重慶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學習。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赴晉察冀解放區,入華北聯合大學學習。同年任華北大學文藝研究室文學組創作員。建國后,歷任中央戲劇學院創作室、文化部藝術局創作室、中國劇協創作室編劇,《戲劇報》、《劇本》月刊編輯,中國戲劇出版社副總編輯、編審。著有話劇《紅旗歌》(執筆者)、《裡外工會》,詩集《撲火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