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徐熾的結果 展開
- 中國紡織工業設計院技術顧問
- 書法代表作《自作詩》
徐熾
中國紡織工業設計院技術顧問
徐熾(1932年—2006年)中國工程設計大師,我國南京、新鄉首批粘膠纖維廠的主要設計人之一。曾參加上海、遼陽、天津和儀征等大型石油化纖工程項目的設計和建設。經他設計、指導設計和審核設計的各類化纖及其原料建設項目中多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另外還介紹了瀋陽大學師範學院教授等同名名人。
徐熾曾參加上海、遼陽、天津和儀征等大型石油化纖工程項目的設計和建設。經他設計、指導設計和審核設計的各類化纖及其原料建設項目中多項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
1932年10月7日 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
1952年11月-1954年4月 上海市光明中學實驗室工作
1954年9月-1957年7月 華東紡織工學院染化系學習
1957年7月-1958年2月 丹東化學纖維廠實習
1958年2月-1958年6月 紡織工業部基本建設設計院實習
1958年6月-1960年6月 化學工業部設計院技術員
1960年6月-2002年 中國紡織工業設計院技術員、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化纖專業總工程師
2002年 中國紡織工業設計院技術顧問
2006年10月 病逝
1980年被評為工程師,1986年被聘為高級工程師,1990年享受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待遇,1992年獲國務院為發展我國工程技術事業作出突出貢獻證書,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在全國設計工作會議上,由鄒家華等領導頒發了“中國工程設計大師”金牌和證書。在中南海紫光閣受到李鵬、朱鎔基、吳邦國、李嵐清、羅干、鄒家華等國務院領導的接見併合影留念,當晚在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和次日在《人民日報》都進行了報道。
2002年,年逾古稀的徐熾受聘於中國紡織工業設計院,任技術顧問。
徐熾,1932年10月7日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
1952年中學畢業后,在上海市光明中學實驗室工作兩年。1954年9月考入華東紡織工學院染化系,1958年畢業於該校化學纖維工程專業。
1957年7月在安東(現丹東)化纖廠參加畢業實習,任原液車間生產組長。他盡職盡責,將所學理論知識用於生產實踐,積極提合理化建議,受到廠領導表揚。
1958年,徐熾調至紡織工業部基本建設設計院(現中國紡織工業設計院),開始了化學纖維工程設計生涯。
20世紀60年代,中國紡織品供應緊張,“糧、棉爭地”矛盾突顯。國家擬依靠自己力量興建骨幹粘膠纖維企業。時任技術員的徐熾有幸參加了中國南京、新鄉等首批採用國產設備建造的粘膠纖維廠的工藝設計和建設。在工作和生活艱難困苦條件下,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如期完成設計任務。
1964南京化纖廠建成投產後,曾作為基本建設中輕工、紡織項目的樣板向全國推廣。
1968年,紡織工業部決定在湖北襄樊地區建設萬噸級粘膠帘子布項目。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徐熾擔任該項目工藝設計負責人。在工作極為艱難、生活極為艱苦的條件下,為這項工程奉獻了智慧和汗水。
1972年,中央批准引進以石油、天然氣為原料的大型化纖成套技術。徐熾參加上海、遼陽、天津化纖基地的技術引進工作,1974-1978年參加遼陽石油化纖總廠聚酯(PET)等四套裝置的現場技術服務;
1978年參加當時中國最大的化纖生產企業——儀征化纖工業聯合公司的建設,擔任年產53萬噸PET裝置引進技術組組長和主談。他深知責任重大,和外商談判前反覆研究合同內容、查找相關資料,談判桌上據理力爭,確保合同的嚴謹不漏和引進技術先進可靠、經濟實用。爾後,又先後擔任了儀化一期工程總體及滌綸一廠工程設計的工藝負責人。該工程總體和滌綸一廠工程設計獲1989年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金質獎。
1994年儀征化纖工程獲“全國最佳工程設計特獎”。
滌綸長絲是中國化纖工業中的主要品種,但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滌綸長絲生產技術與國外相比差距較大。徐熾在主持滌綸長絲項目工程設計時,力排眾議,既堅持借鑒國外先進技術設計方案,又大膽採用國產化生產技術,取得良好效果,廣為廠家效仿,加速了中國滌綸長絲工業的發展。
1983年,徐熾擔任中國紡織工業設計院化纖專業總工程師,指導和審核設計文件,獻計獻策,並著手編製與國際接軌的《化纖工藝設計內容規定》,提高了工程設計質量,方便了施工、安裝,博得國內外相關公司的讚揚。他指導和審核大中型各類化纖項目工程設計近60項,其中獲國家優秀設計金質獎2項、銀質獎2項;省、部級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多項。
他勤奮好學,注意技術發展動向,善於總結提高。曾與他人編譯、合編《粘膠纖維製造新技術和新工藝》、《聚酯纖維手冊》等論著。
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94年被授予“中國工程設計大師”稱號。
2006年10月病逝。
大型粘膠項目工程設計的骨幹
1957年徐熾畢業實習時,參加丹東化纖廠復建,任原液車間黃化工段生產組長。他認真對待每道工序的操作要求,深入了解工藝、設備特點,並與工人一道優化生產工藝,編製操作方法。從實際操作中他看到了車間排風罩移動不便、黃化機排污管閥門設置不合理等問題,便大膽提出改進建議,經採納后,既方便了操作,也減少了原材料損失,受到領導表揚。
粘膠纖維——壓榨鹼液回收
粘膠纖維的工藝流程長,生產設備多,技術比較複雜,地上、地下各種管線縱橫交錯,保溫、防毒、防火、防爆、防腐蝕和職業安全衛生、環境保護要求嚴格。擬建的南京、新鄉兩個項目,採用一套圖紙兩地復用,按南京先行、新鄉緊隨其後的順序進行建設。這是紡織行業設計單位首次承擔大型化纖項目設計任務,經驗不足,困難重重;當時設計院的化纖工藝設計組組建不久,多數組員由棉紡、印染專業轉行而來,不熟悉化纖生產工藝過程,更缺乏化纖工程設計技能和經驗。徐熾是化纖專業畢業生,又有參加丹東廠復建和生產實踐的經歷,因此成為中國化纖設計界前輩李志方的得力助手和該項工程的主要設計者之一。不僅本身的設計任務繁重,還要為其他人員講解化纖工藝生產過程,協助處理有關技術問題,工作格外繁忙。那時已進入中國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生活十分艱苦。當聽到國家領導人為百姓“衣被甚少”擔憂,關注化纖項目建設進度的消息后,徐熾更感到擔負的責任重大而光榮。經一年艱苦奮戰完成了設計任務后,還長時間在南京、新鄉施工現場“蹲點”,處理施工和安裝中出現的技術問題。
1964年3月,南京化纖廠建成投料試車成功。兩個月後,全國基本建設現場會議開幕,南京化纖廠被選作會議現場之一,並把該工程作為輕紡建設項目的樣板向全國推廣。為總結南京項目設計、建設的經驗,徐熾被派往該廠邊勞動、邊實地總結。他對工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不推諉、不護短,並迅速在新鄉工程項目中改正。結果稍後建成的新鄉化纖廠,投料試車的當天就生產出合格產品,十天左右生產能力和產品各項指標均達到原設計要求,一個月後短纖維生產能力超過了原設計。
南京、新鄉是中國自行設計、自己製造設備,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興建起來的首批大型骨幹化纖企業。其建成投產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紡織原料供應緊張的形勢;鍛煉、培養了一批工程設計、機械設計骨幹;開創了化纖成套技術國產化之先河,促進了中國紡織化纖工業的發展。徐熾是首批大型化纖項目工程設計的主要參加者,在回憶起這段難忘的歲月時,他說:
“作為一個新中國培養出來的首批化纖專業技術人員,步入社會不久,就挑起那副重擔,是我一生中難以忘懷的。這樣的磨鍊,使我終生受益。”
為強力帘子線誕生貢獻智慧和汗水
汽車、飛機輪胎等橡膠製品中,必須有一定量骨架材料。
20 世紀60年代初,中國橡膠骨架材料除少量進口外,大部分採用優質棉花紡製成的帘子布。但棉製品強度低,滿足不了汽車、特別是軍用輪胎的要求。
1965年前後,紡織工業部曾組織北京、上海等科研單位攻關,並組團赴日本考察。當時,日本已普遍採用“兩超”(15千克/1650旦1×2)強力粘膠帘子線,強力更高的“三超”(17千克/1650旦1×2)產品也正在試製。
1966年2月,為滿足軍、民兩用輪胎的要求,紡織工業部決定在鄂西北建設年產萬噸的(兩超)粘膠強力絲工程,工程設計由紡織工業部設計院承擔,徐熾被委任為工藝設計負責人。這時,“文化大革命”已開始。在一次研討生產技術和成套設備來源時,“自力更生”的建議在沒有人敢提出異議的氣氛中被採納,設計院等單位猶如被逼上梁山。那時,國內既沒有兩超強力絲生產技術,更沒有生產這種產品所需要的成套設備,還要求“邊設計、邊施工、邊製造設備”。紡織部領導深知任務的艱巨,鼓勵各單位力爭達到“兩超”水平。
徐熾作為強力絲項目工藝設計的負責人,表現得比別人平靜而且清醒。為從工藝技術上摸清國內攻關強力始終連“一超”都達不到的原因,他除在北京參加試驗外,又多次去上海試驗場所實地考察;去保定、鄭州、榆次等地調研;查找、翻譯國內外有關粘膠強力絲的文獻、資料,特別對1965年赴日本考察報告認真閱讀,深入研究,設想了新的技術方案。他曾帶著一些設想請教化纖界前輩錢寶鈞教授,從工藝基礎理論上得到熱情的指點。在由紡織部組織的科研、設計、生產機械製造及籌建單位參加的工程項目技術方案討論中,徐熾認定紡絲機是關鍵所在,提出放棄正在小試的深浴紡絲,改為“淺浴、管中成型、多段牽伸”的工藝技術和“操作通道居中,紡絲和烘乾卷繞分佈兩側”的聯合機型的建議。引起一番爭議,經過解釋終被採納。
山西經緯紡織機械製造廠著手機械設計和加工製造,幾周后四個紡絲位的樣機運到保定化纖廠試驗車間安裝。徐熾趕赴保定參加試驗,經過多次試驗、改進、再試驗,小樣機生產出了兩超強力絲。
強力絲
離1971年春節只有20餘天,傳來剛建成的工廠投料試生產不順利的消息,要設計院派人去解決。徐熾懷著沉重的心情隻身到了試生產現場,晝夜與工廠技術人員一道調試,經過十多天的努力,在春節前生產出了合格的強力帘子線。這一工程的建設為當時中國軍、民兩用輪胎工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983年,徐熾升任設計院的化纖專業總工程師。他嚴格審核工程設計文件,為化纖及其原料的生產技術國產化獻計獻策。
1.徐熾,蔣聽培。粘膠纖維製造新技術和新工藝。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1962
3.徐熾,羅文德,成田(日).中國化纖技術和設備。日本:纖維機械學會志,1994,47(10)
80年代初,中國對聚酯(PET)的需求不斷增加。若擴大進口或繼續引進國外技術,不僅花費大量外匯,還會導致長期依賴國外的後果。為儘快解決這個問題,國家將儀征化纖公司聚酯第八條生產線(八單元)的增容技改工程列入“八五”重點技改項目。徐熾認為增容的瓶頸在第一道酯化“一酯”和第一道聚合“一聚”兩個反應器。
1996年一次投料試車成功,實際增容50%,超過原定增容30%的計劃目標。中國紡織總會稱這一成功為實現大型聚酯裝置國產化奠定了良好基礎。該開發成果獲1998年中國紡織總會科技進步一等獎;採用國產化軟、硬體技術的儀化聚酯“八單元”技改增容工程設計獲中國紡織協會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金質獎。在成功的基礎上聯合課題組乘勝開拓,三年之後又完成了國家經貿委立項的年產10萬噸聚酯生產技術國產化攻關課題,並又一次成功地改造一條聚酯生產線,與引進同等規模裝置相比節省投資人民幣1億元以上。至此,結束了中國聚酯工業長期依賴引進成套技術進行建設的歷史。這一攻關課題和改造工程設計分別獲中國紡織總會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金質獎。
遼陽石油化纖總廠三條聚酯生產線增容改造工程是中國紡織工業設計院獨自承擔的。由於“遼化”聚酯裝置引進的時間比“儀化”晚了十年左右,技術較為先進,因此再增容難度自然更大。徐熾和設計人員一道分析研究,最終確定更換酯化工藝中的第一道酯化“一酯”反應器的攪拌器和增加一隻終聚合“終聚”反應器的方案。當基礎設計文件送徐熾審定時,發現新增終聚反應器的進料裝置不是採用獨自的齒輪泵,而是依靠射線位計來調節進料量,這雖能節省投資,但產品質量難以保證。當時設計審查會議即將召開,項目組人員感到時間緊迫。在徐熾的耐心解釋和堅持下,修改了設計。改造的生產線建成后,一經試車運轉順利。“遼化”聚酯增容的技改工程設計同樣榮獲中國紡織總會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和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金質獎。
2000年,設計院首次承接採用四個反應器的工藝流程——“四釜流程”聚酯工程項目。對於如何處理好兩個預聚反應器的技術時,徐熾認為要“慎之又慎”。他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並結合多年經驗,提出了“兩段預聚反應的段數不變,但合併在一個反應器內進行”的方案,經多次研討被採納。在項目組的共同努力下,工程設計圓滿成功,獲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銀質獎。“四釜流程”聚酯技術成為該院自主開發的專有技術,為後來設計更大容量的“四釜流程”生產線打下了基礎。
2001年,30千噸/年粘膠短纖維生產線國產化項目進入關鍵階段。這是一項三年前由國家經貿委和紡織總會下達的攻關任務。由於當時院里業務繁忙,該開發項目又有一定難度,領導希望他能更多地具體指導。徐熾深入項目組,從物料平衡、設備選型和布置等直到施工圖設計都給予具體指導,直至該項目建成投產。投產後,產品產量、質量均達到預期指標,與成套引進的同規模項目相比,產量超過1.5倍,投資節省2億多元人民幣。該項目獲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銀質獎,推動了中國粘膠纖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升和成套技術的國產化。
2002年,年逾古稀的徐熾受聘於設計院任技術顧問。出於對化纖事業的熱愛,他除過問院里重大技術決策外,埋頭於編製有關化纖工藝標準、規定等工作,繼續發揮餘熱,立志要為“自己的一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2006年3月因健康原因辭去顧問職務,但出於對化纖事業的熱愛,仍埋頭於編製尚未完成的有關化纖工藝的標準、規範等工作。他一生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任勞任怨、鞠躬盡瘁。為我國化纖事業貢獻了自己的畢生精力。
“知識只有通過辛勤勞動才能取得,多勞多得。逆水行舟,不進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