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哀悼基督的結果 展開

哀悼基督

喬托·迪·邦多納壁畫作品

《哀悼基督》是喬托徠在1305年至1306年為義大利帕多瓦的阿雷那禮拜堂所作的裝飾壁畫之一。此畫表現了基督遺體即將下葬時的情景,除人物具有濃厚的人情味外,構圖也突破了中世紀平面而抽象化的程式,以左下角的基督與聖母為焦點核心,展開了一個表現心靈與情感的動人場景。位於構圖中心的聖約翰,在絕望與悲痛中向後伸展雙臂,向人們展示出那幾乎已經被停止使用了1000年的透視法,儘管此時喬托其實並不太了解解剖與透視的規律。

作品背景


《哀悼基督》(The Mourning of Christ):是幅戲劇性濃厚,並且富有強烈感染力的畫作。在耶穌的遺體周圍,是一群絕望的女聖徒和使徒們。

作品特點


喬托將景物安排在他度過年輕時代的托斯卡納山岩下,畫面中沒有任何多餘的細節,而沉浸在痛楚中的主要人物,表情哀傷但都帶著高貴的節制,這使人們回憶起最偉大的古典傳統。
聖約翰俯身向前凝視著耶穌的屍體,姿勢毫不矯揉造作,卻有一種肅穆的氣氛,令人為之動容。畫面上方的天使們,是唯一用紛亂的形式來表示哀傷的,正如喬托作品中大多數的天使那樣,他們看上去好像沒有腿,他們的長袍向後飄了起來,就好像被風吹起來一樣。耶穌赤裸著身體,瑪利亞用手支撐看他,一位只看見長袍,而看不見臉部表情的女聖徒,則托著他的頭,這一切都凸顯了畫中死去的基督。瑪利亞和其它的婦女,則輕輕地握著耶穌受傷的雙手和雙腳,手腳上依稀可見曾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傷痕。背景中的山崖,從上而下像一支利箭般,直指畫面中央,也就是基督的屍體。山巔上的一顆枯樹,其枯枝殘葉把天空和地面聯結在一起。在這幅畫中,喬托充份運用了手的作用。例如聖約翰的手,右臂省去了很多的描繪,而以張開著的雙臂,來表示心中的絕望;女聖徒們托著耶穌頭部的手;基督的雙手和雙腳;以及最值得一提的,聖母瑪利亞愛撫般摟看耶穌的脖子的那雙手。然而,這幅畫真正強大的感染力,還是自於那些體形真實、衣著樸素、而又氣質高貴的,所有活生生的人物,他們實實在在、活靈活現地,讓觀畫者能夠真實地感受到,他們對耶穌的衷心敬愛。畫面人物的形體也變得渾圓起來,在明暗相接的部位,過渡出現得更加柔和而且符合結構規律。在一件件長袍下面,我們可以真切地感覺到那些富於厚度和溫度的身體,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他們是如何做出自己的每一種姿勢。儘管仍然強調對線條和輪廓的堅實描繪,但在近景與遠景的人物之間,我們已經可以感覺到存在著一定的距離。這種具有實體感和雕塑感的造型方式、人物形象凸現出的無限激情以及崇尚人類自身價值的人文主義精神,被後來文藝復興大師們一再推崇,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人都曾受其影響。

作品賞析


喬托的傑作,充滿哀傷之情,是斯克羅情感最著名,情感最澎湃的壁畫。描繪圍繞著從十字架上解下的基督遺體、哀慟基督死亡的場景。採用自然而又強烈的效果讓聖母的臉靠近基督。藉由灰色岩石上的斜線以及眾人同方向的視線、肢體表情,引導觀者視線落在死亡基督及日夜哀傷母親的頭部。
在這幅畫,喬託大膽地突破了教會繪畫傳統,不是圖解式的,而是以逼真生動的形象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悲悼耶穌的情景。通過喬托,整個繪畫的概念改變了:繪畫不再是用圖像來寫作或複述文字內容,而是通過創造幻象使故事重新發生在我們的眼前。也許,透視法在希臘繪畫中還只是一個單純的技巧,但在喬托確立了定點透視之後,它就成為一個改變繪畫觀念的重要的革命因素。
全作的故事與情感核心,大膽描繪伏在基督身上抱頭凝視已逝基督的瑪利亞,流露濃烈、深摯情感。場景描繪具戲劇性,喬托史無前例地把人類的悲傷與悲劇巧妙地植入作品中。
荒涼郊野的背景,強烈傳達故事性、象徵性及敘事性。露出的岩石突然傾斜向死亡的基督,將畫面斜割為兩個部分,強調死亡的事實,凸顯無法逃避的命運。畫面描繪的眾多人物,呈現各式各樣的情感。尼可戴蒙及阿利馬它亞的約瑟面無表情;新約聖經的瑪利亞溫柔地握著基督的雙腳啜泣不止;女士、天使們絕望地緊握雙手,日夜哀傷放聲大哭。

作者介紹


喬托
喬托
喬托·迪·邦多內(約1267-1337),14世紀義大利最著名的畫家。達·芬奇推崇他是“凌駕過去幾個世紀的眾多畫家中最傑出的人物”。他幼年曾放過羊,後來跟隨契馬布埃學畫。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博採眾長.最終成為義大利文藝復興美術領域的開山祖師。他是第一個以自然的筆調陽戲劇性的人物造型,來描繪裝飾性宗教畫的畫家。代表作有《哀悼基督》、《猶大之吻》、《金門相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