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
尋根
【辭彙】:尋根【拼音】:xún gēn【基本概念】:1、尋找根源,尋找根底;2、特指尋找祖籍宗族。
【詳細釋義】:尋根是指世界各個宗族/民族依據文獻資料和口頭傳承文學來探究文化發展歷程,追尋宗族/民族的根源。尋根是一項國際性的活動,在華人思想意識中最為重要。宗族/民族尋根與其文化歷史研究是有分別的,尋根帶有濃重的民間色彩,可以只是通過民間習俗、節日慶典、宗族聚會、尋根游等多種形式開展,不具有學術研究的嚴謹規範性。但在西方,尋根主要是依據科學研究進行的,如: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學等方式。
每一件事物都有一個源頭,而尋根就是反向追溯,在文化層面一般分為兩類:文明起源和姓氏起源,傳統意義的尋根多指認祖歸宗、追祖溯源,即為姓氏起源。
人類起源是物競天擇的結果,是大自然的造化,人類為了生存,從最初的舊石器時代逐漸發展而形成文明。文明起源於語言文字、信息記錄,然後通過日用品、建築在實用的基礎上衍生了藝術,再之後就有了信仰、宗教、文化等。
文明起源是嚴謹的科學文化研究,包含對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的探究,如:生活用品、石器、化石、文字圖畫、工藝品等。通過各種信息來證實人類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人們對遠古時期了解最多的是神話、傳說,也許世界各個民族所留下的神話傳說中,隱藏著人類文明來源的信息。如果把眾多的遠古傳說貫穿起來,結合地球文明的發展軌跡,就可以理清地球各民族文明發展的脈絡,找到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屆時給地球人帶來的將可能是莫大的驚訝——原來我們的文明來自同一個源頭!相信那時候的人們將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重新界定自己的價值觀,自私和貪婪將被人類所遺棄,代之而來的將是全人類人性的升華!
中華民族姓氏繁多,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中,人們不斷繁衍、遷移,由最初的氏族部落,演變成至今24000個姓氏,稱之為“盛氏中華”。隨著姓氏的演變、分化、遷移,原本同一個祖先的族人分佈在世界各地,甚至被區域同化。但這其中始終有一個“根”聯繫著人們,“根”源自於血緣關係,是一種剪不斷的情思,也是親疏觀念的體現,在潛意識中,人們喚起對尋根的需求,渴望與族人緊緊相連。
歐美各國的姓氏大多源於中世紀,最早的可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帝國。早在5000多年前,中國就已經形成姓氏,並逐漸發展擴大,世世代代延續。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兩個單音詞。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組成的,意為人所生,因生而姓。
據傳說,姓氏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 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係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旁,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個特徵性產物。婦女在生產生活中居於支配地位,實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間可以通婚,在這種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話里流傳著“聖人無父,感天而生”的許多故事。許多古姓都從女旁,可見我們祖先經歷過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迹。
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發展的過程中,又衍生出“氏”這個稱號。傳說,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被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我們的祖先在與大自然的艱苦鬥爭中,從漁獵、採集生活逐漸過渡到定居的農牧業和漁獵相結合的生活。從陝西半坡遺址和浙江姆渡遺址的考古發現來看當時的人們懂得了飼養家禽、家畜,懂得了建造房屋,會紡織麻布、製作衣服。我們的祖先很早就進入了農業社會。
中國人,特別是漢族社會中,宗族觀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在漢人眼裡是一種很強的關係紐帶。而姓氏,則是我們血緣的河流,溯流而上,我們可以追尋到自己的祖根,追訪到自己的故鄉。
中國人姓氏的歷史已經有5000餘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在世界其他地區,姓氏的產生不過是近千年的事情。歐洲大陸普遍使用姓的歷史只有400年。日本在公元5世紀出現姓,多以所居地名為姓,因此多為兩字姓,當時日本人一下子湧現出3萬多個姓來。
中華姓氏起源,可追溯到距今約5000餘年的伏羲氏時期。伏羲是中華古史傳說時代的遠古帝王,在中華民族族譜大系列中,位居三皇五帝之首,冠居百王之先,被中華民族譽為人文始祖。
同姓氏在漢人眼裡是一種很強的關係紐帶,這種微弱的關係以親情把人與人之間聯繫起來。通過尋根,把已失散的親情尋回;通過尋根,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通過 尋根,把家族史完善繼而延續下去。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其形成與文明發展進程有緊密聯繫的。“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範圍往往會有一個模糊概念起著作用。比如:因為中華兒女都是炎黃子孫,所以我們相親相愛;天下同姓是一家,所以我們更應該互相幫助;因為在同一片土地共飲一江水,所以我們團結奮進……就是這種微弱的感情把人凝聚在一起。而尋根恰恰是把這種存在的感情展現出來,以完成人們的心愿。
在姓氏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家族史和姓氏文化。尤其是在封建社會下的名族世家,都會有家譜、家訓、祠堂、圖騰、故事傳說等,這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一般家族文化都包含:禮儀習俗、家譜、家祭、家法、稱謂、門第、名號習俗、信仰、圖騰等。日常生活中就會有意無意的把這種無形的文化傳遞給子女。尋根也是尋求、探索家族文化的過程,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規範,尋根就是要找回在潛意識中隱藏的生命氣息。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人行千里,心中仍然記掛著故鄉,古今多少遊子抒發了思鄉之情。“葉落歸根”的中國情結,讓人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夠在故鄉安度晚年,讓身體和心靈都有一個最溫暖的歸宿。但,事實卻有許多人因為各種因素客死他鄉,不能安眠於故土,留下了畢生的遺憾,也留下了感人的故事。
華人尋根
華人對自己“文化根”的看法:
玫瑰與教育一書中提到“做一個有根的中國人,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才會提高,民族優秀文化也才能被繼承、弘揚和發展。如此,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才可以存在,才可以驕傲,才能避免成為人家文化、經濟的奴隸。”
孫中山海外親屬孫美玲說:“雖然我在洛杉磯出生,但我的根在中國。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悠久歷史,一直是我想了解的。將來我一定會回來的,回來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