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流行歌曲
香港的用粵語(廣東話)唱的流行曲
粵語流行歌曲,一般指香港的用粵語(廣東話)唱的流行曲,由於香港的原創作曲家是廣東人,又叫廣東歌。一般所指是近代的“粵語流行音樂”,香港自1970年代起,由蓮花樂隊主音歌手許冠傑所帶動的一股潮流,其後蓬勃發展的粵語流行歌曲;這一定義亦正符合了大部分1970年代或以後出生的香港人對“粵語流行歌曲”的認知範圍。一如其他流行音樂,粵語流行曲是一種商品;一種反映某段時期社會面貌和價值觀的商品。
一般說法流行曲源於1950年代初期,但確切的源頭仍然莫衷一是,有著不同的說法。惟初期的粵語流行曲脫胎自粵曲中的小曲,乃不爭的事實。小曲是傳統粵劇的過場譜子,除原有的廣東譜子外,大量套用易於上口及流行的國語時代曲、歐西流行曲以至外省民歌,填上粵語曲詞,以粵曲的唱腔及配樂出現。
1950年代前的香港社會結構大致可分三為階層:上層是英國殖民政府高官、外資商行高層與一小撮華人商辦與富商;中產階層只佔少數;下層是傭工、文員、和佔大多數的勞動人口。各階層的交往與流動不多,涇渭分明,絕少互相溝通。但1949年大量移民湧入香港,香港人口激增到250萬人,是戰前的四倍多。新移民之中,除了少數的資本商家和專業人士外,絕大部份都是操粵語的廣東農村居民,在1950年初期,真正流行的音樂是粵曲。
從粵劇滋生出純演唱的粵曲歌壇,將全出粵劇化整為零,在民間流傳,一般歌壇附設在茶樓之內,供人品茶聽曲,消費尚算普及,平民可以負擔,在五十年代初期,十分興旺。
及至1960年代時,也是香港粵語電影流行的年代,不少香港電影更賣埠東南亞等地而大受歡迎,譚炳文、鄧寄塵和鄭君綿等當時的電影演員均曾推出唱片。當時粵語流行音樂只是粵語電影的附屬品,未能獨當一面成為藝人發展的事業。而且一般香港粵語片中粵劇風格的唱腔亦不易受年輕人的喜歡,被認為是陳舊和市井的,好像“廟街王子”-尹光就是其中的代表。當時的大部份年輕人還是依舊偏好於英文歌曲和國語歌曲。1960年代後期,來自新加坡的鄭錦昌和麗莎打開香港市場,當時的鄭錦昌有“粵曲王子”之稱、而麗莎被稱為“粵曲王后”。他們的經典名曲包括《新禪院鐘聲》、《唐山大兄》、《相思淚》等,可是仍未令粵語流行音樂走出低下階層音樂的形象。其他當時的主要電影演員如陳寶珠、胡楓、呂奇、蕭芳芳等也有不少歌曲作品,主要是電影插曲。
早期香港的娛樂場所如酒廊、夜總會被英文歌曲及國語歌曲所主導,當時本地著名歌手較為現時香港人所熟悉的包括祖·尊尼亞(Joe Junior)與黎愛蓮(Irene Ryder)和泰迪羅賓(Teddy Robin)等。英文歌曲主要流行的原因是演唱這類高級娛樂場所以上流社會的洋人為主,只有少數華人較有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來負擔這類高級消費。
1974年-粵語流行曲分水嶺
1974年,仙杜拉(Sindokla)被邀請主唱《啼笑姻緣》,而事前她是一位從未演唱過粵語歌曲的英文歌手。此曲由顧嘉輝作曲和葉紹德填詞作為一首電視劇主題曲,在優美的旋律配合文雅的歌詞加上電視劇做成的流行風潮,一度成為當時的熾熱音樂。
港產電視劇在1970年代開始的流行,為粵語流行曲注入強大動力。電視劇的主題曲不少都能成為流行一時的經典。當中以無線電視音樂總監顧嘉輝的作曲最為人所熟悉。很多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由顧嘉輝作曲、黃沾填詞的電視劇主題曲,至今仍被奉為粵語流行曲的經典作品。
許冠傑主唱的《鐵塔凌雲》可以說是近代粵語流行曲的濫觴。1970年代初香港無線電視節目《雙星報喜》好評如潮,主持節目的許冠文和許冠傑兩兄弟因而名利雙收(其兄弟許冠英後來也有涉足娛樂圈,人稱許氏三兄弟),之後他們到世界各地旅遊,觸發了在香港土生土長的許氏兩兄弟思鄉之情,回港后許冠文寫了《鐵塔凌雲》的歌詞,由許冠傑主唱,在新一輯的“雙星報喜”內發表,結果反應空前理想而大受歡迎,帶動了香港當代粵語流行曲的發展。
在許冠傑的《鐵塔凌雲》得到好評之後,其他歌手紛紛改變唱國語歌及外語歌的路線,其中最有名的,有溫拿樂隊、徐小鳳、羅文、甄妮、林子祥、關正傑、葉麗儀等。社會的氣氛逐漸改變,人們開始不再認為唱英文歌和國語歌才是高格調的表現。
這時期美國流行音樂權威雜誌《告示版》(Billboard)上出現“Cantopop”這個英文專用名稱稱呼粵語流行曲。
作詞風格上的改變
早期的粵語時代曲,有兩極化的填詞現象:一部份像粵曲一樣,用較嚴謹的書面語甚至文言文寫作歌詞。這一類比較文雅的歌曲至今仍為人熟悉的,有《天涯孤客》、《啼笑姻緣》與《一水隔天涯》等等;另一類就是人們所說的“鬼馬歌”,以香港地道的廣州話口語填詞,歌唱的內容就像一般對話一樣。因為它的內容每每幽默灰諧,描寫一般市民大眾的經歷和感受,所以得到草根階層的共鳴,故有這個名稱。例如:《半斤八兩》、《打雀英雄傳》。
“為怕哥你變咗心,情人淚滿襟。愛因早種偏葬恨海里,離合一切亦有緣份。”-《啼笑姻緣》“六嬸三太公大眾開台喇面似蓮蓉又放工打餐懵圍埋砌幾圈論呀論英雄”-《打雀英雄傳》隨著粵語流行曲逐漸脫離“時代曲”的框架,新一代的填詞人(如黃沾、鄭國江、盧國沾等等),憑著他們的文學素養,在流行曲的歌詞上,作出史無前例的改革:摒棄傳統的“粵曲風格”,將歌詞寫得更貼近現代人的生活;同時開拓新的題材,撰寫非情歌,將“粵語流行曲”的熱潮推上高峰,並使“流行曲歌詞”升格到藝術層次。例如鄭國江所填寫的《故鄉的雨》,由薰妮在1979年主唱,可以見到一點藝術層次。
“母親的笑深深記望著這信淚兒垂念到故願似燕子家鄉飛去”-《故鄉的雨》
“城市民歌”的興起——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由李泰祥作曲,女作家三毛寫詞,齊豫演唱的《橄欖樹》帶起台灣的“校園民歌”風靡港台兩地,同時帶動香港“城市民歌”的興起,引發了香港電台主辦的“香港城市民歌創作大賽”,產生了《問》(區桂芬、葉源春主唱)、《昨夜渡輪上》(李炳文主唱)等的民歌,可說是粵語流行曲發展史上的一段“小插曲”。在“城市民歌”熱潮退卻后,唯一能繼續立足樂壇幕前的只余林志美一人。對於大部份香港人而言,提起香港的城市民歌,可能第一個想起的人,就是區瑞強,因為他在2000年代仍然為港台主持懷舊民歌節目“2000靚歌再重聚”,此節目令年青聽眾對昔日民歌音樂產生興趣,也令他成為香港“城市民歌界”中最有知名度和代表性的歌手之一。
1978年甄妮在港推出首張個人粵語專輯《奮鬥》。該專輯打破了香港開埠以來唱片銷售紀錄,在首兩個月賣出25萬張,並雄踞當年大碟銷量榜首位達十二星期。該專輯總銷量於現今後仍是IFPI認證的最高數字80萬張。(該唱片公司發行的正版黑膠唱片和正版卡帶)這張唱片可以賣到眾人擠在大門口都等著公司壓片出來,這種現象不管在當時和現在都是很嚴重。
1980年代不僅是粵語流行曲百花齊放的日子,亦是香港樂壇的全盛時期,中國大陸和台灣的人縱然不諳粵語,亦會聽粵語流行曲,甚至跟著唱。
徐小鳳、羅文、甄妮、譚詠麟、張國榮和梅艷芳雄霸1980年代的樂壇,是這個時代的樂壇巨星,幾人不但開演唱會次數/場數極多,更是票房保證,皆因各人歌藝出眾而且形象和颱風都令觀眾和歌迷受落,可謂聲色藝俱全。
其他歌手如林子祥、陳百強、鍾鎮濤和關正傑以至在1980年代尾至1990年代初紅極一時的葉倩文、林憶蓮、陳慧嫻、彭羚、Beyond、達明一派及草蜢都在樂壇大放異彩。在同一時期亦有音樂實力強勁的新人譬如張學友、呂方和李克勤等活躍於香港粵語歌壇。
他們所唱的歌曲很多都是改編自日本歌曲。好像張國榮的《不羈的風》(大澤譽志幸《La Vie En Rose》)、《Monica》(吉川晃司《モニカ》)、《H2O》(澤田研二《TOKIO》),譚詠麟的《酒紅色的心》改編自安全地帶(玉置浩二)的《ワインレッドの心》,周慧敏的《最愛》(原曲柏原芳惠《最愛》;原作者中島美雪及后也翻唱本曲),張學友的《藍雨》(原曲德永英明《Rainy Blue》)、《太陽星辰》(原曲德永英明《BIRDS》)、《每天愛你多一些》(原曲桑田佳祐《真夏の果實》)、《還是覺得你最好》(米米CLUB的《愛してる》),梅艷芳的《夢伴》改編自近藤真彥的《大將》,而梅艷芳的《夕陽之歌》更與陳慧嫻的《千千闕歌》及Blue Jeans的《無聊時候》同時改編自近藤真彥的《夕燒けの歌》、羅文的《好歌獻給你》來自西城秀樹的《ブルー·スカイ·ブルー》,呂方的《回來吧》(德永英明的《風のエオリア》),徐小鳳《喜氣洋洋》(五輪真弓《戀愛ともだち》)、薰妮《故鄉的雨》(千昌夫《北國の春》)。
“四大天王”、王菲、鄭秀文時期——1990年代,張學友、劉德華、黎明和郭富城被傳媒封為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支配香港樂壇,並壟斷四大電子傳媒音樂頒獎典禮的獎項。雖然張學友憑著出眾的歌藝而雄,整個粵語歌壇的一線歌手亦被認為只有張學友一人是以實力為主發展的歌手。另外,王菲在1992年憑一首“容易受傷的女人”成為樂壇天后,當時只有她的聲勢能與四大天王匹敵。在1994年,王菲推出了一首在華人心目中家喻戶曉的歌曲 - “我願意”,成為華語樂壇天后,在後期更有“紅豆”、“約定”、“開到荼靡”等經典金曲,其單曲“Eyes On Me”更在日本大賣三十多萬,是公認的亞洲天后。而1995年以“捨不得你”揚名香港樂壇的鄭秀文,從1996~1999連霸四年香港女歌手年度總銷量冠軍,更以專輯《濃情》、《我們的主題曲》、《FEEL SO GOOD》拿下1996~1998年度最高銷量女歌手唱片,在國語市場則以1996年發行的國語專輯《值得》,佔據台灣IFPI銷量榜冠軍位置達六個星期,成為當年台灣的亞軍唱片。
張學友於1997年展開大型音樂劇《雪狼湖》,對於流行音樂歌手是一種新的嘗試,並獲得了成功,但是其他歌手並未主動效仿,所以並未成為一種潮流,但是音樂劇的模式被他探出並成為粵語流行音樂歌手的另外一條“出路”。
“四大天王”時期至黎明和張學友先後宣布不領取樂壇獎項后逐漸沒落。“四大天王”時期之後,吹捧偶像而不重實力的現象在1990年代末期愈來愈明顯,加上唱片公司和電子傳媒只重視市場和包裝而不重視音樂創作,導致音樂界人才青黃不接。
1995年以及1996年張學友分別取得世界音樂頒獎典禮的亞洲最傑出歌手以及最受歡迎華人歌手大獎(只在此兩年設置),令香港粵語流行音樂歌手攀上巔峰,他亦發行了高銷量的數張國語,包括在大中華地區大熱的唱片《吻別》,《祝福》,《真愛新曲+精選》等,同期發行的數張粵語唱片如《情不禁》,《真情流露》等亦流行於台灣,中國大陸,新加坡等國語地區,令香港粵語流行音樂取得了另一個高峰。在這個時期,張學友成為香港流行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統領香港流行音樂的四大天王之首。
此時,部分非粵語為母語的歌手亦嘗試發行粵語唱片,如台灣的伊能靜、張信哲、許茹芸、蘇慧倫;星馬地區的許美靜、巫啟賢及中國大陸的梁雁翎等等。他們為粵語流行音樂添上了更多不同元素,而此風氣一直持續至1999年為止。
K歌是1990年代中後期的香港音樂文化之一。自從香港盜版音樂充斥市面起,香港樂壇開始處於低迷,至使唱片公司收入大減。於是,唱片公司與卡拉OK集團合作,推出獨家試唱歌曲,樂迷可在卡拉OK盒子觀看新歌的音樂影帶或試唱該歌,以圖吸引卡拉OK盒子的生意,及令香港樂迷重新注意本地樂壇。唱片公司為迎合一般人的口味,一般會要求音樂人在作曲時採用較簡單的音樂和重複易記的歌詞,令樂迷較易掌握該歌曲。而大部份歌曲以情歌為主並開始公式化,由於要迎合市場需要的關係,從而慢慢降低了歌曲的素質和大幅收窄了音樂人的創作空間。結果久而久之,香港樂迷開始對“K歌”生厭,不願再浪費金錢購買本地唱片,唱片公司卻又未有迎合這個市場趨勢去提升歌曲質素,結果導致香港樂壇持續低迷,惡性循環下,不單無法走出香港市場,削弱了在全球華人社區的影響力,甚至連本地市場也失守,大批香港樂迷流向台灣、日韓、英美等外地音樂之上。可是,莫名其妙的是,絕大部分樂迷在卡拉OK盒子仍唱廣東和國語歌,有些還唱近期的廣東歌。
自1997年以來,香港樂壇逐步衰敗,主要原因包括有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翻版在1996/1997年起開始肆虐、電腦下載歌曲/網際網路在1999-2000年間盛行以及2001-02年間香港經濟再現衰退等,以致香港唱片市道相對八十年代高峰期大幅下瀉,市道疲弱,華星唱片於2001年被傳結業,但實際於1996年已經被南華早報集團收購。滾石也沒出香港歌星的粵語碟了。
鄭秀文、陳慧琳快歌時代——
2000年代,憑著多首經典情歌紅霸90年代後期的天后鄭秀文持續走紅。而在1995年出道,憑著漂亮外貌及歌精舞勁的另一位天后-陳慧琳火速上位。二人均在各大頒獎典禮成為主要對手,陳慧琳於1999推出經典快歌“戀愛情色”及情歌“對你太在乎”榮登各大頒獎典禮最受歡迎女歌手,而鄭秀文則憑著“插曲”一歌獲得金曲金獎。2000年,陳慧琳及鄭秀文分別推出歌曲“花花宇宙”及“煞科”,兩首快歌均大受歡迎,亦為兩人的代表作。其中,陳慧琳的大碟“花花宇宙”獲得高達十二萬的銷量,而鄭秀文的專輯“Ladies First”也不相伯仲,賣了十數萬張。期后,陳慧琳於年尾再推出大碟“大日子”,其主打經典快歌“大日子”大受歡迎,銷量高達十二萬。兩位天后亦因為精於舞蹈的關係,被封為“Dancing Queens”。2001年,鄭秀文憑著電影“瘦身男女”熱潮推出“Shocking Pink”,此專輯收錄了其代表作“終身美麗”及主打快歌“螢光粉紅”,此專輯銷量高達十三萬。另一張專輯“愛是...”及國語專輯“完整”則有十一萬張及十萬張的銷量。陳慧琳則於同年推出三張專輯,其中Remix版本“Kelly Chen BPM Dance Collection”已有十一萬張銷量,另一張專輯“In The Party”則收錄了陳慧琳經典情歌“最愛演唱會”及主打快歌“隨身聽”則有八萬張銷量,而國語專輯“飛吧”在港則有十萬張銷量。2001年的女歌手寶座因為電影“瘦身男女”熱潮而令鄭秀文登上最佳女歌手寶座。2002年,隨著陳慧琳發展亞洲市場及鄭秀文的淡出,兩位天后的對戰時代也結束。值得一提的是,楊千嬅及梁詠琪曾一度與陳鄭聲勢相當。陳慧琳更在期后成為繼王菲后的另一位亞洲天后。
由於音樂界人才青黃不接,唱片公司陸續出現裁員和結業潮。唱片公司為尋找賺錢途徑而嘗試邀請電影界受歡迎的演員成為歌手,或者物色模特兒成為歌手。可是,大部分在這個時期出道的新歌手都沒有什麼影響力,出道不久就很快銷聲匿跡。2006年12月,英皇娛樂與長期壟斷香港樂壇市場的電視台無線電視合作開設一條開宗明義用作“造星”的電視頻道英皇娛樂台,但它們此舉顯然忽視了當前的現實——在香港,因大量上一代的歌手高調復出,以及網路歌曲和非主流音樂因寬頻發達而迅速崛起,加上樂迷對香港歌手的實力要求變得嚴謹,“造星”這種推出樂壇新人的手法經已失效。
在這個時期,雖然有被認可的譬如李克勤及古巨基這樣的實力派歌手存在,但香港本土流行音樂由於過度注重包裝以及過分削弱音樂實力的整體力量,已被認為遠遠不如輝煌時期的1980年代和1990年代。
踏入2000年代,不少1990年代的香港歌手如張學友、王菲、鄭秀文、陳慧琳、劉德華、黎明和郭富城等已漸漸淡出歌唱演出。部份轉而發展電影甚或嘗試音樂劇等演出。亦有部份1970年代、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期的歌手高姿態復出,如許冠傑、徐小鳳、甄妮、譚詠麟、林子祥、葉蒨文、林憶蓮、周慧敏、彭羚、關淑怡;樂隊則有Beyond二十周年的重組(已再度解散),達明一派及草蜢也有重組的活動。另一方面,音樂界亦有幾位知名歌手及音樂人因各種原因逝世,(先後)包括羅文、張國榮、林振強、梅艷芳和黃沾,對香港粵語流行音樂的負面影響甚大。
隨著K歌文化導致香港樂壇持續低迷,粵語流行音樂的影響,就正如黃沾在他的博士論文所言:粵語流行曲已完全失去從前的優勢,未來或許只能像粵曲一樣,“成為古董式的精英文化,在高級文化場所變中國曲藝來演出。”“聲音會隨時間湮沒,除了存在人們的記憶和幾張塵封的唱片里,下一代未必再有人惹起共鳴了…主權移交后的香港,縱然偶有獨唱,也只是大中華合唱的單一環節。”
事實上,眾多前輩歌手如譚詠麟、張國榮、張學友、黎明等都曾數次公開表示不贊同香港的頻繁頒獎典禮模式,認為頻繁的頒獎活動會降低獎項的影響力和公信力。
而在2000年後,香港陸續出現不少被喻為實力派的歌手或創作歌手,為樂壇注入一股清新的氣流。他們都被大眾視為香港樂壇的明日之星,如:張敬軒、何韻詩、衛蘭、側田、方大同、王菀之、泳兒、吳雨霏、陳柏宇、鄧紫棋等等,都被眾多樂評人,或樂壇前輩如:譚詠麟、林憶蓮、黃耀明、關淑怡等推崇備至。其後,不少在1960年代後期到1970年初期曾在香港風行一時的粵語時代曲歌手亦再次回到香港開演唱會,例如:鄭錦昌、凌霄、麗莎等。
古巨基一洗現今粵語流行音樂“K歌”文化
2006年8月古巨基推出的個人專輯《Human我生》,此碟一洗現今粵語流行音樂“K歌”文化,以清新感覺及“人生”概念為主題貫串全碟,細說人生過程及道理。此碟有2曲古巨基名曲包括“花灑”“愛得太遲”,“花灑”一派上台即獲商台(903)支持,得到超過200的播放率。此曲更為三台冠軍歌。及后2nd PLUG歌曲“愛得太遲”一派台即引起迴響。藉此詞勸大家要珍惜眼前人,成功令大家共鳴。再一次成三台冠軍歌。亦於在商台停留11個星期,此歌的出現取替了花灑的年度作地位。最後此歌在四台年底頒獎禮中囊括所有歌曲大獎,包括:第二十九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 ——全球華人至尊金曲獎,2006年度叱吒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叱吒樂壇至尊歌曲大獎2006年度叱吒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叱吒樂壇我最喜愛歌曲大獎,2006年度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金曲金獎,2006年度新城勁爆頒獎禮——,新城勁爆播放指數大獎2006年度新城勁爆頒獎禮——新城勁爆年度歌曲大獎,2006年度四台聯頒音樂大獎——歌曲獎。
2007年8月推出的個人專輯Moments此碟同06年Human我生大碟概念亦是一樣細說人生過程及道理。而碟中的名曲是愛回家此曲歌詞勸大家要珍惜親情,認為親情是最寶貴的。一派台即引起迴響。最後此歌在年尾得到多個獎項。
古巨基在此兩年打破了現行模式下粵語流行音樂的單一性,對於粵語流行音樂市場是一種新的突破和嘗試。最後確定了現今粵語流行音樂不一定要是“K歌”“情歌”等等的單一性曲風。
古巨基自1994年踏入樂壇后,至今已奪得多個男歌手及音樂上的獎。更曾獲頒2008年MTV全球頻道的《MTV亞洲大獎-香港最受歡迎歌手獎》,他於1997年叱吒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中更擊敗四大天王之中的三位(張學友 劉德華 郭富城)奪得“叱咤樂壇男歌手銀獎”。2003年,古巨基與前任經理人黃柏高簽約,加入金牌唱片公司,復出香港樂壇。2004年年底古巨基憑歌曲“愛與誠”登上歌唱事業的高峰,成為樂壇天王,期后也推出了不少極受歡迎的作品,如“天才與白痴”“愛得太遲”“愛回家”“情歌王”“地球很危險”等等,亦是現今少數能統領現今香港流行音樂的人物。此外影響力偏及整個現今大中華樂壇以至海外等地。古巨基在演藝界的成就為公眾所認同。亦於2005年獲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之邀為他與“Kubi”鑄造蠟像,是史上第一位由名人巨星及其自創之漫畫角色組成的蠟像組合,加入位於蠟像館內星光熠熠的大家庭。
陳奕迅出道於90年代中期,他在2000年代初期推出了不少極受歡迎的歌曲,如“K歌之王”、“明年今日”、“Shall we talk”等等,成為樂壇天王。此外,他自2001年起囊括多個樂壇男歌手及金曲獎項,亦多次奪得唱片銷量大獎,更曾獲頒台灣金曲獎“最佳國語男演唱人”以及“年度國語專輯”,影響力偏及整個華語樂壇以至海外。
容祖兒則於90年代後期正式出道,2003年憑一首“我的驕傲”成為樂壇天后,此後推出的多首作品也備受歡迎,並囊括樂壇多個女歌手獎項,更從2004~2006連霸三年香港女歌手年度總銷量冠軍,是2000年代后少數在香港樂壇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女歌手。
至今,陳奕迅、古巨基、容祖兒三人仍然是香港樂壇的主力王牌歌手。
Twins堪稱香港最成功女子組合,在香港出版了不少唱片,每張唱片的平均銷量均超過10萬,至今已奪得多個組合及音樂上的獎,亦多次奪得唱片銷量大獎。在出道一年後,2002年9月13日在紅磡的中國香港體育館舉行她們的處女演唱會,成為在紅館開唱最年輕的組合,蔡卓妍成為當時中國香港紅磡體育館最年輕舉辦演唱會的女歌手。2003年憑一首“下一站天后”成為樂壇天后,這首歌曲一共獲得十幾個獎項。Twins曾於2003年度和容祖兒一同奪得“四台聯頒音樂大獎─傳媒大獎”,一同成為香港四大電子傳媒音樂頒獎典禮大贏家,2006年Twins還獲得“MTV亞洲大獎-香港地區最受歡迎歌手獎”,是歷史上第一個以組合身份獲此獎的歌手,並於2007年度《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中唯一奪得“亞太區最受歡迎香港女歌星”的組合,並登上事業的高峰。2005年12月30日,Twins將成為全新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的首批本地名人巨星,阿Sa更成為蠟像館里年齡最小的藝人
(以年齡排列)
(被傳媒公認,在行業內外均被公認)
許冠傑、譚詠麟、鍾鎮濤、羅文、張國榮、陳百強、張學友、劉德華、黃耀明、郭富城、黎明、李克勤、古巨基、陳奕迅、謝霆鋒
(以年齡排列)
(被傳媒公認,在行業內外均被公認)
(以年齡排列)
葉振棠、鄭少秋、關正傑、區瑞強、倫永亮、杜麗莎、關菊英、雷安娜、張德蘭、蔡楓華、周華健、黃凱芹、呂方、王傑、黃耀明、鄺美雲、林志美、劉美君、關淑怡、蘇永康、許志安、鄭伊健、周慧敏、李蕙敏、湯寶如、莫文蔚、梁漢文、鄭中基、孫耀威、黎瑞恩、何韻詩、側田、謝安琪、關心妍、林峰、方力申、張敬軒、薛凱琪、衛蘭、方大同
BEYOND、溫拿樂隊、太極樂隊、達明一派、草蜢、Twins、Raidas、Blue Jeans、夢劇院、軟硬天師、at17、農夫
明日話今天(到現在粵語大碟唱片記錄銷量仍然是最高的)、上海灘、奮鬥、射鵰英雄傳(鐵血丹心、東邪西毒、華山論劍)再度孤獨、幾許風雨、千千闕歌、真的愛你、分手總要在雨天、一起走過的日子、海闊天空、萬水千山總是情、似水流年、講不出再見、離開以後、水中花、風繼續吹、光輝歲月、偏偏喜歡你、紅日、飄雪、人生何處不相逢、萬里長城永不倒、似是故人來、歸來吧、幾許風雨、相思風雨中等等、花花宇宙、情深的一句、我恨我痴心
粵語流行歌的發展已經有50年的歷史,這也是香港流行文化變遷的50年。梳理這段歷史,能發掘很多歌曲背後的文化和社會內涵。著名音樂文化人黃志淙在新書《流聲》中,將香港流行音樂的歷史背景、音樂源流、工業狀況、技術條件及台前幕後的經驗和想法,有條不紊地一一呈現出來。
由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粵語歌都系以“小曲”主流,即用粵曲方式唱流行歌曲,大多數粵語歌幾乎都是電影插曲,如韋秀蘭演唱的電影《一水隔天涯》同名主題曲《一水隔天涯》,蕭芳芳的《郁親手就聽打》等。
粵語歌紅歌無紅人,這種現象一直到許冠傑出現就開始不同,60年代後期,許冠傑因主持而走紅,1974年,許冠傑推出《雙星情歌》令粵語歌形象提升。除了許冠傑,另一個突破是顧嘉輝的《啼笑因緣》。他們二人的努力使一些只肯唱英文歌的歌星,都開始改唱粵語歌,例如林子祥、羅文、甄妮、陳潔靈、譚詠麟等等。
1979年香港電台舉辦第一屆十大中文金曲選舉,是對粵語流行歌曲的肯定。
粵語歌形象提升之後,很多填詞人和作曲家都開始寫一些嚴肅性和藝術性的粵語歌,其中幾個代表人物有黃沾、鄭國江、盧國沾、鄧偉雄、黎小田和顧嘉輝等。而粵語歌逐漸成為香港樂壇主流,歌星亦開始要求包裝,於是出現好多偶像歌星,幾個代表人物有許冠傑、徐小鳳、羅文、甄妮、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都以形象同包裝突圍,紅到爆燈。那個時期也是香港樂壇的全盛時期,中國內地和台灣地區也有人聽粵語歌,甚至試唱。其他歌星如林子祥、陳百強、鍾鎮濤都唱到幾乎所有中文地區有歌迷。
香港在1986到1989年期間興起一股樂隊熱,唱片公司簽了好多樂隊出碟,樂隊之中的代表有Beyond、太極、達明一派和草蜢,另外出現很多歌星如葉倩文、彭羚、林憶蓮、關淑怡、陳慧嫻等。那個時期粵語流行歌曲出了好多新血,例如林振強、林夕、陳少琪、小美等等。
1990年代,張學友、劉德華、黎明和郭富城被傳媒封為”四大天王“。他們支配香港樂壇,並壟斷四大電子傳媒音樂頒獎典禮的獎項。雖然張學友憑著出眾的歌藝而雄霸整個樂壇,並成為了1990年代的樂壇巨星,但樂壇已開始出現吹捧偶像而不重實力的現象。另外,雖然王菲和鄭秀文在1990年代中期成為樂壇天后,但聲勢不及”四大天王“。香港樂壇開始變成由男歌手主導,直至2000年之後為止。
”K歌“是1990年代中後期的香港音樂文化之一。自從香港盜版音樂充斥市面起,香港樂壇開始處於低迷,致使唱片公司收入大減。於是,唱片公司與卡拉OK集團合作,推出獨家試唱歌曲。唱片公司為迎合一般人的口味,會要求音樂人在作曲時採用較簡單的音樂和重複易記的歌詞,令樂迷較易掌握該歌曲。大部分歌曲以情歌為主並開始公式化,由於要迎合市場需要的關係,結果導致香港樂壇持續低迷,惡性循環。
由於音樂界人才青黃不接,唱片公司為尋找賺錢途徑而嘗試邀請演員或模特成為歌手,令香港樂壇變得只重視市場和形象而不重視歌唱實力,大量只有外表但歌藝平庸的新人在樂壇湧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