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手拳
始創於清末的傳統拳術
合手拳全稱通易合手拳,是一種傳統拳術。約始創於清末,又稱易拳。現任掌門:合手夫子——閻祿嶺,號通易齋主,祖籍河北冀州,1950年生於山東臨清。自幼隨家父習祖傳合手門武功, 1962年拜武術世家佛漢捶第四代(寺字輩)傳人何德齋先生為師,後學藝於師伯孫學武先生。1980年拜郝氏太極拳名家劉興洲先生為師。其後多年致力於習練傳統民間多流派武術,博採眾家之長,進一步完善了自家祖傳拳法。撰寫《通易合手拳淺說》發表於1988年第8期《武林》雜誌。使合手拳亮相於世,自此以合手拳傳授弟子以弘揚中華國術。
:雙手在技擊運行中和諧至一,揮一手而雙手互應不散,一手動雙手皆動,兩手形宗不離,雖兩手主輔分明,但發勁運勢相應互通,圓活穏捷,奇正相生,互為其宗,招法自然,應變簡近,出手無空回之弊,樸實無華,是以技擊為主,理法合通,易道健身的拳種。合手拳出手攻防合一,即攻中有防,防中有攻,以攻為要,含防其中的特點。發力、以腰為原發力,以觸發部位為承發力,剛柔並濟源發透擊力強的特點。身法、步法、手法等等講求動態蓄勢,步步為營。即任何動作均講求兩個矛盾著的動態因素在運動中陰陽兼備,即陰陽合二而一中的動態平衡。即所謂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特點。形成了頭、肩、肘、腕、尻,掌、拳、胯、膝、腳等部位招法的攻防合一,剛柔並濟,虛實相翊,奇正相生,上下相通,內外相合,易理觸發,循環無端,變化無窮,雖繁化簡活而不亂,陰陽兼備萬法唯宗的特點。
:
一、正合手
二、玄合手
三、太合手
(一)正合手;分手法、摔法、腿法。
手法講求出手攻防合一,一舉兩用。攻中含防,防中即攻。剛柔並濟,奇正相生。靜動相翊,虛實合中。出手陰陽兼備,合二而一。出手直線、身備五弓。形神龍虎,步履九宮,等。
正合手摔法、講求摔法攻防合一,出勢不摟、不抱、不攀把,不抓、不拿、不纏掛。摔打一舉,上下合乘使其失去重心,摔法簡捷,功法精練,等。
正合手腿法、講求腿法攻防合一出腿不空暗藏腿法以效功,膝打腿法易,腿易足攻贏,等等。
正合手如正楷工筆之書法,講求招勢工正,手、眼、身、步、法、勢勢到位,起落嚴謹。正所謂“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賢聖道也”。又:“學術經綸,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動悉邪。曰心正則筆正”。故曰心正則拳正也。形具而神生,夫心合於氣,氣合於心,內外致一,陰陽生矣。
“學書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拳貴武德,道義至上,心不厭精,手不忘熟,不虛勞其心,故其學精而無不至,而善穏操活潑,機趣天然,以至精、氣、神皆佳,故能“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拳必貴也。
正合手講求出手攻防合一,以攻為要,防具其中,出勢直線,正則端嚴。出手尚兵家之略,開勢乘理法之形。如岳武穆所言:“心為主帥,身為老營,眼為觀察,手為先鋒,心發一令,全身一起向前涌”。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勢承正機,拳貴捷徑。
(二)玄合手:玄合手乃正合手功法之深入,合手拳功法的第二階段,正合手練至功法嫻熟,方可進入玄合手功法。玄合手功法行拳如書法之行楷,乃至行草。先講求楷行相翊,楷不離行,端嚴活潑。行不離楷,灑脫精準。出手勢承正機,長於變化,形神兼備,動啟靈生,勢中至合。進而熟似行草,潑發伸逸。動悉之經不離端嚴,行拳猶亂石補路,勢機天成。捷徑者化遠為近,以啟先捷也。故曰:玄合手以陰陽變化之根,動態平衡之本,玄之於合,勢承正機,攻防得玄合至一也。法生於理,理合於法。然;剛柔、曲直、攻防、奇正、虛實之變化猶如兵法所云;“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五樂之變不可勝聽,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玄合手之變化不可勝繁,雖繁猶簡。陰陽玄合之妙哉,故玄合手長於變化之道鮮矣。
(三)太合手:太合手是合手拳功法演練的第三階段。玄合手練至功法嫻熟,運用恰好,方可進入太合手功法。太合手功法行拳如書法之草書,乃至狂草,循序漸進。靜似山嶽,動如激流。如明代大書家項穆《書法雅言》所云:“資分高下,學別淺深。資學兼長、神融筆暢。資過乎學,每失顛狂;學過乎資,猶存規矩。資不可少,學乃居先”。學謂資本,資啟詣善也。又曰:“欲其博也先專,與其肆也寧謹,由謹而專,自專而博,規矩通審,志氣和平,寢食不忘,心手無厭,雖未必入正宗,端越乎名家之列矣”。太合手功法講求理通法順,點滴入微,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此揚長宜避短,以精練補拙也。也就是由精學功詣自然升華到博學功詣,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漸進。進而達到:是知太合手之欲變化也,至誠其志,不息其功,將形展明,形具神生。動一以貫萬,變而化焉,而至太合也。故曰:合手拳稟易理鳴其法。借書道申其意,合兵家韜其略,繼醫林求蔭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