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履

王履

王履,字安道,號畸叟,又號抱獨老人,約生於元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卒年不詳,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尚在,崑山(今屬江蘇)人,祖籍魏博(今河北境內),元末明初醫學家、畫家、詩人。學醫於朱丹溪,是其門人,盡得朱氏之學。

繪畫思想


1.意溢乎形
王履
王履
他所說的形,不是無意之形,而是“主乎意”之形。
2.“法在華山”和“藝匠就天”.“法在華山”就i是古人說的“外師造化”,王履注重意而不輕形,他認為意由自己的思想得到華山的啟發而立。
3.宗與不宗
對傳統的借鑒,是繼承,反傳統而行其實也是一種繼承,只是繼承的角度不同罷了。
4.“去故而就新”
古人是人,能立家數,後人也是人,也應該立家數,不能“紙絹者輾轉相承”,所以要.“去故而就新”。《吳中先賢譜》蘇文編繪
5.庶免馬首之絡
強調畫家要有自己鮮明的個性。
6.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
此語和前人所說“心師造化”、“外師造化,中的心源”相類。王履能根據自己的身心體會,用如此簡潔、精闢的話語點出畫理,非常難得,對後世產生積極影響。

學術觀點


王履認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斷運動和變化的。但是這種運動變化,又有一定的規律,既不可運動太過,又不可運動不及,運動中對立的雙方要相互協調,才能維持事物的存在,在人體則維持生命活動的正常運行。以人體言,五臟之氣亦應正常而不過亢,才能發揮臟腑的正常功能。如果某臟氣過亢,則破壞人體臟腑功能的協調,反而為病。每一氣均有相應的他氣來制約它,只是在其未亢之時不表現出來,僅是隨之而已。只有當其過亢之時,才表現出制約之象。而醫生治病,不過是幫助患者使其自我調節系統達到正常,以保持人體正常的生化功能而已。王氏十分重視運用亢害承製之理來說明人體自身的防病抗病能力,重視機體的內在調節,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醫學主張


此外,就臨床診治思路而言,王履認為醫生診斷疾病的方法,是根據當時的病情表現,診斷疾病,並依此來推斷其病因,即所謂審症求因。而並非開始感受邪氣時,即能預定其以後患什麼病。因為感受邪氣之後,有當時發病者,有過時發病者,還有因為正氣抗邪而使邪氣消散而不發病者。種種不同,不一定均患一樣的病證。因此王氏重視“因病知原”,以病證推斷病因,是十分正確的。
古人認為冬傷於寒,其感邪而即病者,即為傷寒;不即病者,過時而發於春夏者,即稱為溫病與暑病。由於認為病因是一樣的,因此在王氏之前,人們多從傷寒論治,而以治傷寒之方通治傷寒與溫暑之病。劉完素創六氣化火之說,並稱傷寒為熱病。提出“熱病只能作熱治,不能從寒醫”的觀點。對王氏之學頗有影響。王安道根據臨床的實際,指出傷寒與溫暑之病應當分別,尤其對治療方法的區別論述頗詳。首先,王氏認為傷寒、溫病、暑病三者不同,各自“有病因,有病名,有病形,辨其因,正其名,察其形,三者俱當,始可以言治矣。一或未明,而曰不誤於人,吾未之信也。”王氏從三者之名稱不同,病因各異,臨床表現也不一致出發,因此治療絕不能相同來認識。例如傷寒一病,是發於天氣寒冷之際,寒邪在表,閉其腠理,故外現一派寒邪郁表而衛陽被遏的表現,治療則必然應選用辛溫之劑,否則不能散其寒邪。而溫病、熱病,則發病於天氣喧熱之時,怫熱自內而達於外,郁於腠理,外無寒邪束表,因此治療就宜用辛涼、苦寒之劑,否則不能解其熱。
他認為,傷寒與溫暑,病因雖同出一源,均為冬傷於寒而致,但是屬不同類的疾病,不能混淆其治法。仲景之方為群方之祖,可借用其方,但仲景之方非為治溫暑病證而設。王安道的這些看法,比起明清溫病學家來,尚不十分深刻,其中,對溫暑病的病因尚未超脫《內經》的理論範疇,但已從病的治法上將其分開,為後世溫病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此外,王履對於中風病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中風有二,有外感風邪者為真中風,而因火、因氣、因痰而致者,屬類中風,使中風的理論漸趨完善,對明清醫家在此問題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王履的醫學主張,雖來源於朱丹溪,但卻能發揮自己的獨到見解,不拘前人之說,能以臨床實踐為依據,實事求是來探討醫理,是十分可貴的治學精神,對明清以後醫學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