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漆脫胎佛像
由生漆、麻布等製成的工藝品
脫胎工藝使用材料為天然漆樹所提取的漆液,是一種半透明呈現咖啡色的樹脂,漆樹區域生長分佈於亞洲東部,中國河南,山東,安徽,四川是其主要的產地。天然漆液具有高粘合,防水,防腐的作用,器物塗上生漆之後色澤持久鮮麗,美觀而且別具藝術價值,使用壽命歷久不壞,很適合製作佛像神像的一種高貴材料。
生漆脫胎佛像是以天然生漆、麻布、金、銀、珍珠貝、蛋殼、顏料等為主要材料,經設計、塑坯、脫胎、打底,施以各種脫胎漆藝的裝飾工藝后,經罩光、推光、揩漆,歷經數十至一百多道工序,方成光亮絢麗的“生漆脫胎佛像”。
生漆脫胎佛像有數十種裝飾技法,較有代表性的有:磨漆、赤寶砂、薄料、鈶花(填)、印錦、彩繪、仿古、刻漆等。生漆脫胎佛像除輕巧美觀耐用外,還具有 耐熱、耐酸、耐鹼、絕緣等優點。
生漆脫胎佛像特點和優點
生漆脫胎佛像的最大優點是:光亮美觀、不怕水浸、不變形、不褪色、堅固、耐溫、耐酸鹼腐蝕。生漆脫胎佛像最大特點是:質輕。
生漆脫胎佛像所具有的這些優點、特點,是由其特殊的製作工藝、高超的髹漆技藝所決定的。作為脫胎技藝同髹漆藝術相結合的產物,生漆脫胎佛像的製作頗為不易,從選料、塑胎、髹飾至成品,每件成品都要經過幾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工藝非常複雜,製作和陰乾等十分費時,故一器之成往往需要數月,成品還需密閉在陰室里很久。
生漆脫胎的製作方法有兩種
一是脫胎,就是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為粘劑,然後用夏布(薴麻布)或綢布在胚胎上逐層裱褙,待陰乾后脫去原胎,留下漆布雛形,再經過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後施以各種裝飾紋樣,便成了光亮如鏡、絢麗多彩的脫胎成品了;
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們以硬材為坯,不經過脫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與脫胎基本相同。
以生漆脫胎佛像製作為例,先預塑好泥胎或製作好木瓣胎模型;再用水裱上二層毛邊紙;刷上脫離劑兩道;髹上推光漆;然後成的分別髹上用生漆調細、中、粗灰數道;視器物的大小,用麵粉調生漆裱上一次或二三次夏布或綢布;分別髹上用生漆調粗、中、細灰數道;用水衝去泥胎或脫去木瓣胎;用清水洗凈胎內面,便成了脫胎漆器的"雛形"。每道工序都要陰乾,每道髹漆在陰乾后,都要用蘇磚等干磨。"雛形"製成之後,還有好幾道大工序。
髹飾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