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靈時童謠

東漢末年的民謠之一

《桓靈時童謠》是東漢末年的一首民謠。這首童謠以官場中名分和實情有天壤之判的現象,以對比的手法,給予尖銳和辛辣的諷刺。全詩純用口語,通俗易懂,全擺事實,不著述評。

作品賞析


童謠,就是兒歌。一般兒歌內容大都天真有趣而無深意,但經受住歷史長河沖刷淘洗流傳至今的這首童謠,卻是一個反映社會現實、含義深刻的精品。
前兩句說的是漢代的選官制度,我們後人熟悉“范進中舉”的故事,那種考試做官的科舉制是從隋唐時才正式開始。漢代科舉主要方法不是考試,而是詩中的“舉”即“察舉”制度。各級行政長官觀察、發現並向上級推薦人才,朝廷加以考核、任用。當時主要科目有秀才、孝廉、賢良文學等。顧名思義,“秀才”一定是優秀的知識分子,“孝廉”還要有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等突出品德,這樣的人做官后才能政績卓異。但事實正相反,推薦為秀才的根本沒讀過書,推薦為孝廉的竟和自己的老父親反目成仇,分開另住,這難道不是極大的諷刺么?
后兩句就概括了整個官場狀況,是由個別到一般的過程。說的是:號稱出身貧寒、道德高尚的官僚們,其實無惡不作、骯髒不堪,行為穢如污泥;號稱能攻善戰、出身豪門大族、不可一世的“良將”,遇到征戰關頭,卻又膽小害怕,怯敵畏縮連雞都不如。這就是說,整個漢朝的政治、軍事各方面都腐朽透頂,已經維持不下去,走到瀕臨滅亡的邊緣。事實上靈帝還在位時,導致漢朝覆滅的空前的農民運動黃巾軍大起義(公元184年)就爆發了。
全詩通過形象的比喻與誇張,將一個個名不符實的推舉現象並列起來,將封建時代選拔人才的虛偽、腐朽與可笑揭示得淋漓盡致,表現了勞動人民高超的戰鬥與諷刺藝術。

創作背景


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命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從此這一制度正式確定。它的具體做法是由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級官吏,根據考察,向皇帝推薦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的人材,這些被推薦的人一般都是平民或下級官吏。這本來是選拔人才的辦法,但在東漢後期腐朽的政治環境中,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清白正直之士受到排擠陷害,甚至還出現將官職標價出售,公然“賣官”的事。再加上被薦之人往往還要以經過當地世家大族的評議,察舉為他們所左右,在這種風氣下,所選拔出的人材沒有什麼賢良的品德與出眾的才能。這首流行於東漢桓帝、靈帝時的童謠,便是對這種社會現象的揭露與諷刺。

作品評價


全球漢詩總會秘書長陳圖淵《名詩逸賞》:這首童謠主旨鮮明,感情憤激,語言犀利,嘲諷辛辣、篇中通過“秀才”不才,“孝廉”不孝,“寒素清白”污濁如泥,“高第良將”怯懦如雞這類荒唐、醜惡現象的典型慨括,對當時的選舉用人制度,社會道德風氣進行r絕妙的姒剌、無情的揭露和猛烈的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