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亶
郟亶
郟亶(1038年~1103年)字正夫,蘇州太倉(今屬江蘇)人,北宋官吏、水利學家。嘉祐二年進士,歷任睦州團練推官、廣東安撫司機宜,熙寧三年上書條陳蘇州水利,為王安石所稱善,五年,除司農寺丞,歷江東轉運判官、太府寺丞、溫州知府。著有《吳門水利書》,已佚。
郟亶像
熙寧三年(1070年),朝廷詔書天下,徵集理財省費,興利除弊的良策。此時,他已任廣東機宜文字,當即上書建議治理蘇州水田,提出治水主張,他認為,“天下之利莫大於水田、水田之美莫過於蘇州,但自唐以來,經營至今,始未見其利者,其失有六。今當去六失,行六得。”他總結了前人治水的經驗教訓,指出了以往治水中存在的六處失誤,並指出了治水必須“辨地形高下之殊,求古人蓄泄之跡等六得。後來他以提出了“治田利害大概”七條,為宰相王安石採納和賞識。為了更好地總結前人治水經驗,他還實地考查了太湖地區治水的歷史,考察了260多條河流,結合自己治水的親身體會和設想,撰寫了《吳門水利書》4卷(已佚)。
但《蘇州水利六失六得》和《治田利害七事》兩篇保留至今。他從地域差異和地形特點對蘇南水利予以分析:“何謂地形高下之殊?曰:蘇州五縣,號為水田,其實崑山之東,接於海之岡隴┄┄其地東高而西下┄┄常熟之北,接於江之淤沙┄┄其地皆北高而南下。是二處皆謂之高田。而其崑山岡身之西,抵於常州之境,僅一百五十里,常熟之南,抵於湖秀之境,僅二百餘里,其地低下,皆謂之水田”。指出要根據不同地形特點和水文條件,因地制宜興修農田水利。主張疏浚與築堤相結合,“驅低田之水盡入於淞江,而使江流湍急”,既可沖刷河床,又可加速排水。論述精闢,科學性強,他還繪製許多水利圖,為後人治理吳中水利提供重要依據。
郟亶
郟亶蘇州石刻像
【呈王荊公】
十里松陰蔣子山,暮煙收盡梵宮寬。
夜深更向紫微宿,坐久始知凡骨寒。
一派石泉流沆瀣,數庭霜竹顫琅玕。
大鵬泛有捕風便,還許鷦鷯附羽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