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草樓鎮

河南省太康縣下轄鎮

符草樓鎮位於河南省太康縣城東南,東靠張集鄉、南連淮陽臨蔡鄉、西與老冢鎮接壤,北與毛庄鎮馬廠鎮毗鄰,轄區南北長12.5公里,東西寬6公里,總面積約71平方千米(2017年),311國道從境內穿過,交通方便。地處太康縣東南部,東與張集鎮毗鄰,東南接老冢鎮,南鄰淮陽縣四通鎮,西連毛庄鎮,北與馬廠鎮接壤。人民政府駐人民路53號,電話區號0394,郵政編碼461424,距太康縣城15千米。

歷史沿革


原名小王莊。明末符姓建樓,並在樓頂套建一小樓,村名因之改稱“符套樓”,后演變今名。
1964年,成立符草樓公社。
1983年,改為符草樓鄉。
1998年,撒鄉建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轄小吳樓、岳集、槐寺、新莊、周庄、張老莊、岳東、岳西、譚橋、馮堂、大時、賈庄、王樓、王國貞、錢莊、李彩、汪鄭、鄭老莊、於王、雙李、謝堂、西袁、符西、符東、皇王、李庄、張坤樓東、張坤樓西、陸灣、老屯、岳庄、明光、宋庄、劉青占、岳油坊35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01個村民小組。

區域代碼

411627108201付東村411627108217馮堂村
411627108202付西村411627108218譚橋村
411627108203皇王村411627108219岳油坊村
411627108204張坤樓東村411627108220岳西村
411627108205陸灣村411627108221岳東村
411627108206老屯村411627108222張老莊村
411627108207岳庄村411627108223新莊村
411627108208宋庄村411627108224槐寺村
411627108209雙李村411627108225小吳樓村
411627108210於王村411627108226明光村
411627108211西元村411627108227劉清占村
411627108212錢莊村411627108228李彩村
411627108213賈庄村411627108229汪鄭村
411627108214王國貞村411627108230李庄村
411627108215王樓村411627108231周庄村
411627108216大時村411627108232岳集村
411627108217馮堂村411627108233謝堂村
411627108218譚橋村411627108234張坤樓西村
411627108219岳油坊村411627108235鄭老莊村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5.90萬人,其中男性3.1萬人,佔52.5%;女性2.8萬人,佔47.5%。2011年,人口出生率10.6%,人口死亡率6%e,人口自然增長率4.6%0。
轄區東西最大距離6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2.5千米,總面積72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819人。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符草樓鎮
符草樓鎮
地處豫東黃河沖積平原,地勢西高東低,坡降1/6000;平均海拔41.8米,全鎮最高點李彩村,海拔47.5米。

氣候條件

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秋氣候溫和,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少雪多偏北風。多年平均氣溫14.5℃。1月平均氣溫0℃,極端最低氣溫-19.1℃;7月平均氣溫27.6℃,極端最高氣溫41.9℃。生長期年平均263天,無霜期年平均218天;年平均降水量675毫米。

水文

境內河道均屬淮河流域。楊橋溝流經全境,黑河流經北部;另有王國貞、大時溝、符東溝等。有太康縣黑河張坤樓攔河閘。

自然災害

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連陰雨、冰雹、大風、蟲害等。1987年、1989年境內遭到嚴重乾旱;2000年6月中下旬連降暴雨,降雨量達360毫米,造成澇災面積4700畝,倒塌房屋786間,糧食減產310萬千克。

經濟


全鎮耕地面積65810畝,以兩合土為主,有部分淤土,土壤肥沃。全年降雨量平均670多毫米,四季分明。河、楊橋溝從境內通過,水源充足。
近年來大搞引黃補源打井配套等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村村用上黃河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95%以上,農業生產以種植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為主。是著名的商品糧棉基地。
1997年以後,鎮黨委政府抓住機遇,積極擴大鎮區規模,搞活商業流通,在公路沿線新建兩層以上商用門面房400多間,主要街道拓寬為45米,安裝雙臂豪華路燈60多盞,種植綠化樹木400多株,改善了經商投資環境,促進了工商業的迅速發展。
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迅速發展,在鎮區東部開闢工業小區,改善生產經營環境和條件。熱風鍋爐廠、麵粉廠、餅乾廠等企業效益良好,實施“書記工程”全鎮消滅了企業空白村,2001年,鄉鎮企業總值達1.1億元。

農業

耕地面積6.5萬畝,人均1.1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4.7億元,農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7%。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為主。經濟作物有棉花、蔬菜、紅薯等。2011年,棉花種植面積1000畝,產量250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為主。截至2011年末,防護林5000畝,經濟林2000畝。2011年,大型農業機械780台(輛)。農民人均純收入5663元。

工業

已形成鍋爐、紡織、傢具、預製加工四大支柱產業和以服裝加工、機械製造、釀酒、養殖、蔬菜生產五大產業為主體的企業群。2011年,工業總產值達到7.8億元,比上年增長11%,工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6%。2011年,工業企業201個,其中產值超億元大型企業4個。河南永興鍋爐集團、河南神風鍋爐有限公司、河南一諾容器有限公司成為全國同行業規模最大的鍋爐生產企業,三家企業年產值10億元,利稅1.5億元,出口創匯450萬美元,被中國鍋爐企業協會評為“A級鍋爐、A級壓力容器雙資質”雙A級企業稱號。通泰紡織集團成為全省紡織企業領頭雁,年產規模達25萬噸,年銷售收入15億元,利稅2.2億元。

商業

2011年末,商業網點65個,專業集貿市場12個。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780萬元。

財政金融

2011年,財政總收入618萬元,比上年增長11%。全年一般預算收入580萬元,比上年增長12%。

交通


符草樓鎮
符草樓鎮
永登、周商高速公路貫穿全境;311國道從境內穿過,縣鎮公路27條。
2011年末,鎮區客運站1座,公交線路3條,公交車40輛,年客運量26萬人次。交通
鎮人民政府駐地符草樓,距離縣城13公里,311國道和老冢至馬廠公路在此交匯。

社會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廣播喇叭35隻,入戶率100%,通響率100%;有40個電視頻道在本地落戶;有線電視用戶78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2011年末,文化站1個,各類圖書室2個。

教育

2011年末,幼兒園12所,在園幼兒780人,專任教師56人;小學23所,在校生2760人,專任教師220人;初中3所,在校生1250人,專任教師245人。
全鎮現有初中3所、小學24所,在校生7100多人,基本實現九年義務教育,1998年,投資200多萬元,興建了鎮衛生院病房和門診大樓,衛生醫療條件不斷改善,通信事業迅猛發展,村村通程式控制電話,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在本鎮均實現了網路無縫隙覆蓋,網際網路快速發展,有線電視基本入戶,通訊十分方便。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衛生院1所,村級一體化診所36個;病床26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4.4張。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7272人次,出院病人1218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5.8萬人。參合率為98.3%。
社會保障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02戶,人數180人,支出28560元,比上年增長3%;城市醫療救助26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476人次,共支出23800元,比上年增長6%。農村最低生活保障1240戶,人數2572人,支出222萬元,比上年增長20%。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72人,撫恤事業費支出629600元,比上年增長12%。社會福利費2萬元,比上年增長10%;敬老院1家,床位50張。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5.8萬人,參保率98%。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郵政網點1個,投遞點12個,鄉村通郵率100%。固定電話用戶720戶,行動電話用戶2950戶。
供電
2011年末,鎮區擁有35千伏變電站2座,用電負荷885千瓦。
園林綠化
2011年末,鎮區公園1個,人均綠地2.7平方米。

文化

符草樓鎮歷史悠久,在該鎮槐寺有古墓一座,有斷碑碣記載;“夏后槐葬此”,經文物部門發掘鑒定該處為仰韶、龍山及商、漢四個時期的文化遺址。
關於符草樓名字由來的民間傳說:符草樓原名符庄,因符姓人在此聚居得名。其中一符姓財主家財萬貫,良田千頃,唯人丁不旺,僅一子二孫。符財主年老后,想建座樓房,既造福子孫,又光耀門庭,還能使自己安享晚年。因此他花去大量金錢,買回木料、磚瓦。他的兩個孫子尚年幼無知,看到色彩絢麗的琉璃瓦,覺得新奇好玩,年長的一個便用繩子綁住兩塊瓦,拿樹枝挑著,用木棍敲著邊跑邊喊:“誰買瓦?我賣瓦!”老財主見此很不高興,認為自己費了半輩子心血,省吃儉用,本想為子孫留下一份家業,沒想到長孫子出言如此不吉利,樓房還沒建成,他卻要賣瓦。一轉眼看到小孫子,心想,大孫子賣讓小孫子買,家產就還是自家的。當即他安排小孫子說:“你哥賣瓦哩,你快去買。”
但小孫子卻說:“我才不買哩!剛才我玩瓦他不讓我玩,他賣瓦,我摔瓦!”老財主一聽氣得差點背過氣去。“沒想到孫子如此不屑,看來自己辛苦掙的家業要敗在兩個孫子手裡,可建樓用的材料都備齊了,怎麼辦呢?哎!不建啦!他倆不是要賣瓦嗎?那我建樓就不用瓦!”於是他又花錢買來槐草和桐油,用來建造樓頂,鋪一層槐草澆一次桐油,足足鋪了三層二尺厚,桐油曬乾后,抓鉤都錛不動。符財主建草樓的事迅速傳開,人們就漸漸用草樓代稱符庄,因是符家草樓,慢慢地也就演譯成了符草樓。後來,不知傳到何年,符家失火遭殃,草樓化為灰燼,可符草樓村名卻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