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賀上野城
伊賀上野城
日語漢字 | 上野城 |
---|---|
平假名 | |
羅馬字 | Ueno-jō |
通稱 | 白鳳城、伊賀上野城 |
城郭構造 | 梯郭式平山城 |
天守構造 | 複合式 |
建造者 | 筒井定次 |
建造年份 | 1585年 |
主要維修者 | 藤堂高虎 |
主要城主 | 藤堂家 |
廢城年份 | 1871年 |
現存遺跡 | 石垣、堀 |
文化財級 | 國家史跡 |
重建部分 | 模擬天守 |
經緯度 | 34°46′12.51″N136°7′37.71″E |
起初,北畠信雄的家臣瀧川雄利在平樂寺的遺跡上建立起營寨;後來在1585年(天正13年)由筒井定次改建並修築;1611年(慶長16年)藤堂高虎應德川家康之命擴建;大坂之陣時,與當時高虎所屬的德川家將豐臣家消滅,築城也因此而終止;除了本丸和二之丸主要部分以外的城的其它部分一直以未完成的狀態度過了江戶時代。
現在,古城池一帶被認定為國家級歷史遺跡。包括古城池在內的近郊一帶整合為上野公園,除了有祭祀松尾芭蕉的俳聖殿和芭蕉翁紀念館以外,還有伊賀流忍者博物館,並被作為伊賀上野的旅遊景點而舉辦各種活動。長年被認作是日本第一高的由藤堂高虎修築的高約30米的石牆現在依然在三重縣立上野高等學校的範圍內矗立,城堡的米倉作為博物館的一部分而被移到了上野公園內保存。現在,天守台上的3層3階天守是昭和初年建的模擬天守,正式的叫法是伊賀文化產業城。
但是定次因為行為不端而致使島左近等重臣大量出走,最終在1608年(慶長13年)被德川家康下令撤換。後來此城成為了來自伊予·宇和島的築城高手藤堂高虎的下屬城堡(他的居城是伊勢國·津城),而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與修繕。
改造是為了準備對付豐臣家的討伐,因而加深了護城河,增高了石牆,並在城南建造了二之丸。天守的位置向西移動了,本來正打算要移築今治城天守,不過為了向發布了天下普請令的丹波龜山城的建設進獻而新建5層的天守。但是等到竣工的1612年(慶長17年)年大風毀壞了天守,外加因為豐臣家的滅亡而不再需要堅固的城堡,以及武家諸法度限制了新建以及改建城堡,在江滬時代沒有再建。
1825年(文政8年)藤堂高猷成為最後的城主。
1869年(明治2年)版籍奉還。
1896年(明治29年)改善了這個狀況的是伊賀出身的實業家田中善助,修整了城的周圍使之成為公園作為居民休息的地方。
1935年(昭和10年)眾議院議員川崎克自己出資重建了天守。
1967年(昭和42年)12月27日被認定為國家級歷史遺跡。
1980年(昭和55年)被用作為電影《影武者》的拍攝現場。
伊賀文化產業城(いがぶんかさんぎょうじょう)是眾議院議員川崎克自己出資在上野城遺跡的由藤堂高虎建造的天守台上建的復興天守,是模擬天守。川崎因為“打仗用的城有被毀滅的時候,文化產業的城只要有人類生活就不滅”的理想而將其命名為“伊賀文化產業城”。
由於川崎對於純和風式的強烈要求,與同時期建造的大坂城復興天守一樣,不是鋼筋混凝土建築,而是木造瓦葺,用白灰漿塗滿整個建築,建造了這樣的望樓型3層3階高23米的大天守和2層2階的小天守。雖然是木造結構,不過用來造5層天守的天守台上只造了3層天守,天守台一半左右的地方沒有使用,也沒有進行歷史考證。
模擬天守內有藤堂高虎的黑漆器的盔甲,另外三層的頂棚張貼著46張橫山大觀的畫作。
伊賀市三重縣上野丸之內106號
交通
從伊賀鐵道伊賀線“上野市”站步行約8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