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樂村

貴州盤州石橋鎮下轄村

貴州省盤州石橋鎮妥樂古銀杏風景區——金色妥樂·世界古銀杏之鄉,位於距盤州城關鎮35km之石橋鎮妥樂村。妥樂村的區劃代碼是520222104

2018年11月,獲得中國生態文化協會“2018年全國生態文化村”榮譽稱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妥樂村位於石橋鎮的北部,距縣城28千米,距石橋鎮僅1千米,南接南沖村,東接魚塘村和東沖村,西與魯番接壤,北與西沖緊臨,村域面積1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妥樂村地處群山環抱的峽谷地帶,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區,地勢起伏較大,熔岩分佈密集,海拔在1053—1993米之間,平均海拔1700米。

氣候

妥樂村屬亞熱帶夏濕春干溫暖氣候區,熱量充分,雨量充沛,雨熱基本同季,光照充足。 

水文植被

妥樂村東西兩側兩山只有有一條妥河,附近山上生長著古銀杏林和古羅漢松林。 

歷史


據考證,妥樂村600多年前為彝族聚居地,因明初西南屯軍而變為彝漢雜居。隨著歷史發展,妥樂村居民雖有所演化,但“人樹相依”的文化卻亘古未變。西南林業大學專家研究認為,這種文化有個性鮮明的特色和博大精深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一種新的文化形態——樹文化之魅力村寨。目前該校正在妥樂籌備成立中國第一個樹文化研究基地。貴州旅遊“十二五規劃”也將妥樂村列為特色村寨,納入鄉村旅遊發展的重點。
千年銀杏樹是妥樂村人對長壽和家族人丁興旺的美好願望。銀杏樹可以遮陽避暑,葉可制茶提神,皮可入葯補體,果可剝食充饑,其形神俱美的品質孕育成了妥樂人世代崇拜和愛樹的美好風範。他們認為,雌樹如母,兒多母苦,授粉掛果應順其自然,不可刻意為之;樹中有我,我中有樹,人樹合一,不可分離。寨里規定,毀樹者以不敬神靈祖宗論處,“輕則罰跪,重則棒捶”。逢年過節要殺豬宰羊,舉行隆重的祭樹活動,包括念祭文、唱山歌、跳板凳舞等。隨著文化的傳播,佛教也走進了這片青山綠水。明弘治年間村寨北面興建西來寺,清乾隆年間重修,妥樂一度成為古代盤州香火聖地。在村民的精心呵護下,銀杏樹自由生長,“姊妹樹”、“夫妻樹”、“瀑布樹”蔚為壯觀。村民房屋均為清瓦木牆,呈線形佇立於樹蔭下,人間勝境渾然天成。更為叫絕的是,居然有樹根穿過石拱橋,與六百年古驛道、盤州古民居和清澈見底的小溪,構成“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優美畫卷。專家和旅遊觀光者稱妥樂是靈魂深處的夢幻莊園。已有加拿大、香港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遊客慕名前往,中央電視台等強勢媒體曾多次作過報道。
妥樂村始建於明代,當時朱元璋調北征南,明將傅友德的軍隊在盤縣境內屯戍,化軍為民,開始代代繁衍。村民多為南京籍,是傅友德那批軍人的後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妥樂村隸屬於盤縣樂民區。1984年,撤併建后歸屬石橋鎮,屬石橋鎮管轄。
1992年4月,撤區並鄉,石橋鄉和魯番鄉並為石橋鎮,妥樂村不變屬石橋鎮管轄。 
小橋流水
小橋流水
人樹相依
人樹相依
金色十月
金色十月

村落格局


選址理念
妥樂村選址特徵為背山面水,所在谷地的東西兩側均為連綿高山,山體植被以常綠喬木林為主,既是古往今來的防衛屏障,也是妥樂村的生態屏障。 
空間布局
妥樂村呈左右維護的格局,村寨位於妥河西側的山坡地段,左右兩側均為可供防衛的連綿高山,西為後岩山,東為對門山,兩山之間的谷底中央有妥河緩緩流過,沿河兩側為田園耕地,通道南進北出。主要建築群的布局與妥河保持一定距離,是典型的近水利而避水患的選址布局,一方面方便生活生產用水,另一方面有火災時可取用,房屋建造則沿山體坡度逐步抬高建設,避免洪水帶來的自然災害。
妥樂村的傳統格局以沿山坡等高線布局、地基層層升高的排屋建築為中心特徵。建築群具有明顯生長痕迹,從對門山視覺,可以清晰看出建築與地形等高線的呼應關係。排屋建築的東側設有院壩,院壩前後則分佈較為密集的古銀杏樹,呈現排屋層疊、樹伴人家的獨特格局。由此所影響,村寨內部的山路也沿著等高線形成了“之”字路網系統。
妥樂村的傳統村落空間以妥河為界,沿著下馬橋進村路口,河流西側分佈成片民居,沿等高線逐級往上成排布局,河流東側則布局了一座寺廟,名曰西來寺,形成了前廟后村的分區格局,居住空間和公共活動空間隔河對望對望。歷史上的進村道路均位於妥河東側,而居民點均位於妥河西側,因此形成了自南向北的多座古橋,其中與妥樂古寨緊密聯繫的是上馬橋和下馬橋,進入古寨的空間限定節點。
妥樂村的傳統建築主要包括一字排屋和四合院兩種類別,並以一字排屋為主、四合院為輔。一字排屋是妥樂村居民通常採用的建築形制,首先以三開間的一字排屋為基本單元,隨著家族的發展和壯大,在建築的左右兩側擴建,形成了長條形的建築平面。四合院在妥樂村的分佈較少,包括村前的四合院和后村坡地上的張氏四合院。 
建村智慧
妥樂村位於妥河西側的山坡地段,左右兩側均為可供防衛的連綿高山,西為後岩山,東為對門山,兩山之間的谷底中央有妥河流過,沿河兩側為田園耕地,通道南進北出。主要建築群的布局與妥河保持一定距離,可以避免水患,一方面方便生活生產用水,另一方面有火災時可取用。 

經濟社會


人口
據2020年4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妥樂村以漢族為主,有戶籍人口4688人,常住人口4688人。 
經濟
妥樂村以旅遊業、銀杏產業、農業為主。
據2020年4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妥樂村村集體年收入3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6988元。 

主要景點


路氏長屋
路氏長屋位於村寨西南部的坡地,是妥樂村內最長的建築,該建築坐西朝東,共有9開間,陸續建於不同的年代,最早的祖屋歷史可追溯到明代。建築主體結構為穿斗式木結構,懸山坡屋頂,覆青瓦,正脊兩側鰲尖並中設腰花,建築山牆和后牆的維護結構為夯土和竹篾。牆窗均為實質木板,無窗花。
西來寺
西來寺始建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與盤縣水塘鎮丹霞山護國寺並稱古盤州兩大名寺廟。西來寺位於村前妥河東岸山坡上,坐東朝西,佔地面積600多平方米,為一組四合院建築,主體建築為前後兩幢面闊三開間穿斗式木結構的殿堂,屋頂為單檐歇山頂,小青瓦覆蓋,正脊吻獸製作精美。殿前有一株千年古桂花樹。
張氏四合院
張氏四合院位於村後山坡較高位置,該處地勢較為平坦,為兩進院設置,穿斗木結構,該建築初建於明代,坐落於四階石板台階之上,也是村內歷史較為久遠的民居建築。建築為懸山式坡屋頂,覆青瓦,主體建築為三開間穿斗式木結構,明間略高於次間,正脊兩側鰲尖,廂房設有兩層。房前屋后古銀杏分佈密集。
路氏三合院
路氏三合院位於妥樂村西側山腰,始建於清朝年間,坐落於四階石板台階之上,為妥樂村首富張氏的住所,最早該建築為一組四合院,現僅剩下主體建築和北側廂房。
張氏大墓
張氏大墓 
張氏大墓位於村寨東北側,除了墓主人的墓外還包含他兩個妻妾的墓。古墓原始格局清晰,墓碑保存完好。院牆石塊在“破四舊”被拆除,龍門劵拱為整石雕刻,墓碑保存情況較好,墓頂有盜洞痕迹。 
古驛道
妥樂村內分佈的古驛道約1千米長,屬於茶馬古道的一部分,其中現狀保存較好的古驛道長約300米,鋪裝材料為當地特有豆瓣石。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妥樂的村名取其安妥快樂之意,由彝語演變而來。 
節慶活動
“火把節”是彝族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此節日定於每年古歷的六月二十四日,每到火把節,彝族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一起,殺牛祭獻彝族的首領,侍夜幕來臨時,場面會更加的熱鬧,穿上盛裝、佩戴各式各樣的首飾,圍著一堆雄雄燃燒的篝火,跳起躂體舞、板凳龍舞。 
● 傳統舞蹈
妥樂的傳統舞蹈除巫師、驅魔怯鬼(當地叫端公、師娘;有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師娘跳假神之說,)所跳的舞蹈,較有特色的要數板凳舞和錢棒舞。
板凳舞以當地配八仙桌吃飯的長條凳做道具;錢棒舞以長竹筒配以串好的銅錢為道具,舞起來,時而如金雞獨立,時而如蛟龍入水,時而似龍騰九霄。道具雖取材簡單,但都反映出農民豐收和翻身做主的喜悅之情。 
服裝服飾
彝族服飾集多種裝飾工藝於一身,美觀大方,紋樣豐富多變,色澤沉著和諧,色調簡潔明朗。在色彩應用上,彝族服飾一般以黑或近黑的青藍等色為主,襯以紅、黃等色。這與彝族長期歷史文化所積澱的尚黑、喜紅黃的審美意識有直接關係。彝族認為,黑色象徵剛強堅韌,紅色象徵他們崇拜的火,黃色象徵善良和友誼。彝族服飾尤為注重紅、黃、黑三色的搭配和圖案的選擇,單純之中顯露出豐富的感覺。 服裝服飾 

榮譽稱號


時間榮譽稱號授予單位
2014年11月17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2018年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生態文化協會 

旅遊信息


● 交通
妥樂村對外交通主要依靠自石橋鎮通往妥樂的通村公路,村內的步行道主要為石板路和木棧道。 
● 導覽
古銀杏群分佈於村落內部及周邊山體;路氏長屋位於村寨西南部的坡地;西來寺位於村前妥河東岸山坡上;張氏四合院位於村後山坡較高位置,該處地勢較為平坦;銀杏位於村寨的中心位置;下馬橋位於妥河的東南角上;上馬橋位於妥河上;第一段古驛道始於下馬橋,止於村落中通往石橋鎮的道路;第二段古驛道始於村落中通往石橋鎮的道路,往上延伸至樹王處,橫穿民居群,止於東側與村落中通往石橋鎮的道路交叉處,第三段古驛道位於上馬橋處;張氏大墓位於妥樂村的村寨北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