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戲的結果 展開

漢語漢字

戲,漢語常用字,讀作xì、suō、huī、xī或者hū,最早見於金文,基本含義是為古代宮中的殘酷娛樂,即讓死囚或奴隸手持戈戟,在鼓號聲中與虎豹猛獸搏鬥。引申含義是為有鼓樂伴奏的舞台表演,又引申為逗樂、開玩笑、娛樂。

基本釋義


1.玩耍。
例詞:遊戲、兒戲、嬉戲、戲豫(嬉遊逸樂)、二龍戲珠。
2.嘲弄,開玩笑。
例詞:戲言、戲弄、戲謔(用詼諧有趣的話開玩笑)。
3.演員在舞台上化裝表演故事的藝術。
例詞:戲文、戲碼(戲曲演出的節目)、戲劇性。
4.指具體劇種。
例詞:京戲、黃梅戲皮影戲木偶戲、馬戲。
5.於(wū)戲:同“嗚呼”。

詳細釋義


戲的不同用法
拼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名詞一種兵器。weapon--
側翼。sidewing戲,三軍之偏也。——《說文》-
指歌舞雜技等的表演。sport雲煙古寺聞僧梵,燈火長橋見戲場。——宋·陸遊《出遊》散戲,猴戲,遊戲
指戲劇。drama那明湖居本是個大戲園子,戲台前有一百多張桌子。——《老殘遊記》京戲,黃梅戲
逸樂。game
尚促織之戲。——《聊齋志異·促織》
非先王不相我後人,惟王淫戲用自絕。——《書·西伯戡黎》
-
凡戲均有情節,因以借指事情,含貶義。-最後一幕戲,就是第三方面出來調解,因為他們還沒有單獨試驗過。——周恩來《一年來的談判及前途》 大家就回去等著:有戲看。你瞧著,長太爺准得有一手。——張天翼《反攻·脊背與奶子》-
姓。-東漢有戲志才。——《後漢書·荀彧傳》-
動詞角斗,角力。wrestle少室周為趙簡子之右,聞牛談有力,請與之戲,弗勝,致右焉。——《國語·晉語九》-
開玩笑,耍笑捉弄。-
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論語·陽貨》
智襄子戲韓康子而侮段規。——《國語·晉語九》
戲辱,戲婦,戲說
戲耍。play
吳用見了,便教軍校迎敵戲戰,他若追來,乘勢便退。——《水滸傳》
劇孟行大類朱家,而好博,多少年之戲。——《史記·遊俠列傳》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聊齋志異·促織》
戲適,戲娛
名詞通“羲”。-基必施,辨賢罷,文武之道同伏戲。——《荀子·成相》-
古地名。-幽滅於戲。——《國語·魯語上》 呂他命伐越、戲、方。——《逸周書·世俘》-
形容詞通“巇”,險峻。precipitous何周道之平易兮,然蕪穢而險戲。——《楚辭·東方朔〈七諫·怨世〉》-
huī名詞通“麾”,大將之旗。flag
兵罷戲。——《史記·高帝紀》
戲下騎從者八百餘人。——《漢書·項籍傳》
-
虛詞通“呼”。--於戲(wūhū)
suō名詞通“犧”,酒樽名。winebottle其朝踐用兩獻尊。——《周禮·春官·司尊彝》,唐陸德明釋文:“‘兩獻’本或作‘戲’,注作‘犧’,同。素何反。”-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十二】【戈部】戲
三軍之偏也。一曰兵也。從戈䖒聲。香義切。
『說文解字注』
三軍之偏也。
偏若先偏後伍,偏為前拒之偏。謂軍所駐之一面也。《史》、《漢》、《項羽紀》、《高帝紀》皆曰:諸侯罷戲下。各就國。顏師古曰:戲,軍之旌旗也。音許宜反。亦讀曰麾。又竇田灌韓傳。灌夫率壯士兩人。及從奴十餘騎。馳入吳軍。至戲下。所殺傷數十人。顏師古曰:戲,大將之麾也。讀與麾同。又音許宜反。按顏說必本舊音義。似與許說小異。然相去不遠。度舊音義必有用許說者矣。
一曰兵也。
一說兵械之名也。引申謂為戲豫,為戲謔。以兵杖可玩弄也。可相鬥也。故相狎亦曰戲謔。《大雅·毛傳》曰:戲豫,豫也。
從戈䖒聲。香義切。
古音葢在十七部。讀如。䖒,從豆從虍。鬳,從鬲從虍。虍皆謂器之飾非聲也。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香義切《正韻》許義切,並希去聲。《說文》:三軍之偏也。一曰兵也。
又《廣韻》:戲弄也。《禮·坊記》:閨門之內,戲而不嘆。註:戲謂孺子言笑者。
又謔也。《詩·衞風》:善戲謔兮。
又嬉也。
又姓。《魏志》:穎川戲志才。
又《廣韻》:古文呼字。
又《廣韻》:許羈切。《集韻》、《韻會》、《正韻》:虛宜切,並音羲。《集韻》:嗚戲,嘆辭。
【按】《廣韻》:既入虞韻,雲古文呼字,又入支韻。亦訓嘆辭,則戲字二音,本皆可讀。《正字通》云:詩於戲卽嗚呼,嘆辭也或嘉美,或悲傷。末代文士輒為體例,若哀誄祭文,卽為嗚呼,封拜冊命,卽為於戲。謂嗚呼為哀傷,於戲為嘆美,妄為穿鑿,其說誠是。然謂呼與戲通,則戲可讀呼,呼仍不可以讀戲,以戲字有羲音,呼字止入七虞也。
又與羲通。伏羲。《莊子》:作伏戲。《史記》:作虙戲。《荀子·成相篇》:文武之道同虙戲。
又地名。《魯語》:幽王滅於戲。
又《集韻》:呼為切。《韻會》:吁為切,並與麾同。《集韻》:旗屬。《周禮·夏官》:建大麾以田。或作戲。《史記·項羽紀》:諸侯罷戲下,各就國。註:同麾。
又《集韻》:驅為切,音虧。傾側也。《周禮·春官·喪祝注》:執披備傾戲。
又《集韻》:於宜切,音漪。本作陭。《說文》:上黨陭氏阪。或作戲。
又《集韻》:桑何切,音娑。娑本作犧。《周禮·春官·兩獻注》:酒尊名。飾以翡翠。鄭司農說,或作獻,亦作戲。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
字形演變
“戲”最初源於祭祀活動。也是軍隊作戰前的一種儀式。金文(1—6)寫法各不相同,是秦未統一文字前的普遍現象。西周金文“戲”字所從的“豆”或訛省為“口”。所從的“虍”或繁化為“虎”,豎畫左右各加“|”為飾。戰國文字“戲”字所從的“虍”、“豆”形體多有變化。但構成要素完全相同,均像在食器“豆”前有一虎頭和戈形。會意在祭祀或進餐時有人頭戴虎頭面具,持戈舞蹈。小篆將不同的寫法進行歸納並統一了字形。又因戲是摹仿作戰和狩獵的動作,並非真實生活而被稱為戲耍,由此引申為演戲、歌舞、雜技等遊藝活動。隸書在變小篆圓弧筆畫為直方的同時,將戲寫作(隸書1)、(隸書2)。並作為古代的簡化字使用了一千多年。漢隸文字“戲”或訛作從虛、從成;或訛作從戈、從虛。今簡化字統一寫作“戲”。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戲的不同字形圖片

書法欣賞

隸書
隸書
行書
行書
草書
草書
楷書
楷書

音韻集成


字頭小韻聲符反切聲母韻母韻目韻部擬音聲調
上古音系
----
qʰral
qʰrals
qʰaː
-
廣韻
-
許羈
荒烏
香義
支B開
支B開
支B
寘B
--
平聲
平聲
去聲
蒙古字韻
-------
xi
xi
xu
平聲
去聲
平聲
中原音韻--齊微齊-齊微-去聲
洪武正韻
-
虛宜
呼回
許意
--
二支
七灰
二寘
-
平聲
平聲
去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