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埡鎮

湖北省襄陽市保康縣下轄鎮

店埡鎮是襄陽市東南部的“口子鎮”。東交南漳縣,南接宜昌市,西鄰興山縣。東西寬17公里,南北長20公里,政府駐地距縣城103公里,距宜昌市110公里,距神農架130公里。轄17個村,101個村民小組,5338戶,保康縣轄鎮。1949年由南漳縣划入保康縣轄,1951年為六區,1956年划入馬良區,1958年分置為建國公社,1962年復併入馬良區,1975年分置店埡公社,1985年更名為店埡區,1988年1月置店埡鎮。

店埡鎮入選2018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名單。

簡介


店埡鎮是襄陽市的邊遠貿易重鎮,距保康縣城107公里,東接南漳縣通城河,南連遠安縣望家鄉,西鄰夷陵區樟村坪,全鎮版土面積138.5平方千米(2017年),土特產有茶葉、香菌、木耳。農業以玉米、小麥、油菜、煙葉種植為主。有天星埡紀念地。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店埡屬半山地區,地勢西高東低,坡度延緩,近似丘陵,平均海拔735米(最高點龍家山1127米,最低點穿山洞340米),店埡鎮是襄樊市的邊遠貿易重鎮,距保康縣城107公里,東接南漳縣通城河,南連遠安縣望家鄉,西鄰夷陵區樟村坪,全鎮版土面積1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4695畝,其中水田7525畝,境內森林茂密,土壤肥沃,是一個現代農業名鎮,保(康)宜(昌)公路過境。鄉鎮企業以煤炭、商貿、飲食服務為主。
風景
風景

氣候

店埡鎮
店埡鎮
平均氣溫13.2℃。境內主要河流有白龍洞河長9公里,紙廠河長6公里。有耕地面積25710畝,其中水田7426畝,旱田18284畝。有全縣最大水庫——楊樹大畈水庫,畜水203萬立方米,灌溉農田2000多畝。主要礦產資源是煤礦(全縣最大的煤礦——公溪溝煤礦,儲量100萬噸,年產量2萬噸)。現已探明的鎂礦、硫鐵礦和白瑩石,具有可觀的開發價值。

行政區劃


轄老街、望糧山、白蠟、榔榆溝、鐵廠埡、黃坪、公溪溝、天星、欒家坡、觀淌、大林、埡子口、觀坪、新街、格蘭坪、天寶寨、花櫟樹林、神龍、楊樹埡、鍋廠、徐家堰21個村委會。

經濟


2003年,店埡鎮望糧山村被納入全縣第一批整村扶貧推進對象,2004年實施,2005年驗收。該村轄6個村民小組、416戶,1474人。村支兩委幹部帶領全村人民經過2年多時間的建設,共完成安全飲水工程建水窖234口;硬化村組公路7公里;維修灌渠1公里;改造危房10戶;移民搬遷31戶;新建茶園250畝、改造老茶園850畝;發展煙葉面積350畝,引資興建萬頭規模養豬廠,輻射帶動部分養殖大戶;新裝程式控制電話132部;對68家貧困戶幫扶仔豬;改造老衛生室達標;培訓科技明白人等建設項目共12個。共投資530.02萬元,其中部門扶持物資及資金167.3萬元。該村實施整村扶貧推進后,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徹底的改善,培植了主導產業,增強了經濟發展後勁,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產條件,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為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7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9450萬元,人平純收入3165元。

特色產業

森林資源
森林資源
全鎮森林面積148350畝,森林覆蓋率達75%。萬畝封山遮山蔽日,處於原始狀態。完好的生態環境,孕育了豐富的物產資源,堪稱綠色寶庫。木耳、香菌、天麻等土特產俏銷省內外。肥沃的土地,充足的陽光,適宜的氣候條件,適應各種植物生長,歷史上店埡蠶絲、大米、茶葉有“埡絲”、“貢米”、“貢茶”之說,更有“茶鄉”美名傳揚。全鎮依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綠色、有機、生態農業,特色產業顯現規模。全鎮茶園面積達8000畝,是保康縣“綠生”茶主產區,年產茶葉50萬公斤。茶葉經過深加工,開發出“松針”、“銀劍”、“菊花”、“玉筍”、“毛尖”、“炒青”等名優產品,兩次獲國際金獎。店埡茶香高味醇,順應綠色有機消費時尚,倍受廣大消費者青睞。2001至2002年連續兩年出口歐盟。為重顯“埡絲”風采,全鎮發展桑園6500畝,可年產鮮蠶50萬公斤。桑蠶正成為店埡農村經濟又一支柱產業。

經濟建設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
具有“雲貴型”品質的店埡煙葉,在調整中不斷發展壯大,是全鎮經濟支柱產業後起之秀。觀淌煙葉走廊列為國家17個優質國際煙葉基地之一,是省定科技興煙示範園區,在此輻射和帶動效應的作用下,全鎮煙葉生產規模逐年擴大,效益不斷提高,煙葉面積發展到5000畝,產量達50萬公斤,成為高山農民致富的“朝陽產業”。店埡畜牧業在品種改良中進一步發展。鎮內新建佔地6畝的牲畜交易大市場,建有全縣最大的優質三元仔豬繁育基地。全鎮年繁育仔豬過10萬頭,出欄肥豬1.5萬頭,遠銷三省十多個縣市,成為遠近聞名的牲豬產銷大鎮。店埡過去因開店經商而得名,今因茶鄉而美麗。改革開放給鎮域經濟注入了生機與活力,綜合實力日益增強,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省道保宜公路橫貫全境,以此為主幹的鄉村公路四通八達。村村通電、通郵、通電話,開通的行動電話、廣播電視覆蓋鎮內各個村落。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800人的“摩托化”營銷隊伍,源源不斷將農副產品聚散到鎮內鎮外,邊貿集鎮一派繁榮景象。

茶鄉


綠色店埡,有機茶鄉,邊貿重鎮,是鑲嵌在大三峽至神農架旅遊熱線上的明珠。其特殊的區位條件將發揮出巨大優勢,獨特的資源優勢將轉化為經濟優勢,綠色有機茶鄉將有更加鮮明的經濟特色。
茶葉產業,從六十年代初開始引種發展,茶園總面積15300畝,加工廠43家,年產
茶葉
茶葉
成品共120萬斤,銷售收入1500萬元;煙葉產業。種植面積4500畝,是國際優質煙葉基地,年產煙葉100萬斤,銷售收入500萬元;桑葉產業。有種植面積7400畝,年養蠶5000張紙,蠶繭產量35萬斤,銷售收入250萬元;畜牧產業。擁有一個萬頭養豬場,一個千頭養殖小區,百頭養殖農戶300家,能繁母豬7500頭,年產育肥豬3萬頭,優質三元雜交白豬14萬頭,遠銷省內外,畜牧業收入420萬元;菌類產業。年生產袋料香菇200萬袋,年產干菇60萬斤,銷售收入700萬元。

社會


文化教育

店埡鎮中小學名錄
店埡鎮萬壽中心小學
店埡鎮公溪溝初小
店埡鎮埡子口初級小學
店埡鎮大林初級小學
店埡鎮天寶寨初級小學
店埡鎮天星初級小學
店埡鎮徐家堰初級小學
店埡鎮新街教學點
店埡鎮望糧山教學點
店埡鎮楊樹中心小學
店埡鎮格欄初級小學
店埡鎮欒家坡初小
店埡鎮榔榆溝村初小
店埡鎮白蠟村初小
店埡鎮神龍初級小學
店埡鎮花櫟樹包村初級小學
店埡鎮觀淌村初級小學
店埡鎮鍋廠初級小學
保康店埡鎮初級中學

文化


店埡古景

在店埡鎮往西約九公里即到了該鎮所轄的大林村村委會所在地土地埡,鎮上已是村級水泥公路;土地埡在地勢較平的山沖,四面都是山包包,沿土地埡往其西北約一公里,山勢往下延伸,在西北400米左右形成一個小盆地,在古代的風水術中稱作“四水歸池”,在這個盆地的東面有一座佔地較廣的晚清建築,由九個布局相同的天井組成,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面的二樓皆有堅固的箭樓,箭樓由堅韌的厚礫木構造,呈方形尖頂,兩邊開有園形射擊孔。箭樓高高懸掛著,沉寂中頗有些殺氣。大天井的布局在建築術語上叫“一口印”,取加官進爵之意。
外牆的基腳有約1.5米用青石條組成,在上就是白山土干打磊的牆體,九個天井三排並列連為一體,南面,西面各開一個大門。磨光的石門檻散發著歲月的光采。大院子的東面是較緩的坡形,一棵四人合圍的大礫樹挺拔而立,根深枝茂。它是這個大院子的風水樹,取文筆峰的意思。大院的西北面地勢較開闊,遠處群山供圍,氣象恢宏。往西北約一公里就是一個山谷,山谷東高西低,谷口有一堵大石牆,開一大門,在解放前設一關卡,易守難攻。山谷里還有一股長流不息的山泉,從岩石縫裡竄出,冬溫夏冰。谷名林家溝,谷底是宜昌地界,一條河橫流至遠安,叫黃馬河。下游約七公里就是店埡鎮所轄徐家堰的鄰居三堡埡山腳下。
店埡鎮
店埡鎮

特產美食

土特產有茶葉、香菌、木耳。農業以玉米、小麥、油菜、煙葉種植為主。有天星埡紀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