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嶺的早晨

1974年白誠仁創作曲目

《苗嶺的早晨》是1974年白誠仁先生特意為俞遜發新發明的口笛創作的曲目,曾被中國藝術團在世界演出,享譽海外。1975年由作曲家陳鋼創編成為小提琴曲。

樂曲短小精悍,曲調熱烈明快,描繪了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麗圖景,既保留了原口笛音樂的特色,又充分發揮了小提琴的特性,並吸收了二胡的滑音、笛子的花舌等我國民族樂器的演奏技法,展示了熱情奔放的苗家舞蹈,描繪出一幅苗嶺晨曦的秀麗景色,表現了苗族人民歡樂幸福的生活情景,音域寬廣、情感豐富、對比明顯,在中國小提琴藝術發展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創作背景


苗族因為歷史上戰亂、遷徙等方面的原因,其居住地多是在雷公山、武陵山的崇山峻岭之中。這一帶山高林密、溝壑縱橫,交通閉塞、經濟滯后,正是在這種艱難的自然環境條件下,鑄造了當地苗民堅忍不拔、樂觀向上的品格,同時也孕育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音樂,“飛歌”便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歌謠之一。飛歌旋律悠揚,高亢嘹亮,音調極富特色,其中“535”和“b3”音都是極具苗族飛歌的特性音調,深刻表現苗族人民的性格特點。
樂曲曲譜
樂曲曲譜
苗族的飛歌明朗高亢,旋法大起大落,多連續的上下跳進,給人以有稜角之感,節奏自由舒展,往往是幾個密集的音符后突然放開,任意延長,展現出站在山高谷深的苗嶺上縱情呼喊的律動特徵。較長時值的“角”音常有兩種走向:一種時上行滑到徵音;一種是下行滑至宮音,經過羽音進入徵音。在向下滑音過程中,降低一律的角音較為明顯,色彩突出。
作曲家白誠仁為學生俞遜發創作口笛曲目,以苗族“飛歌”特有的旋律音調,採用了苗族生活素材來進行創作的,取凱里一帶流傳的飛歌《歌唱美麗的家鄉》為創作藍本,在這首民歌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的編創,曲調保存了飛歌原有的風格特點,運用轉調、節奏變化以及模擬鳥鳴等手法,使樂曲有了較大的發展。描繪了一幅很美的苗嶺早晨風景畫,並且是具有發展脈絡的一首“A-B-A”對比明顯的曲式結構的聲樂作品。
作曲家陳鋼於1975年根據白誠仁的口笛獨奏曲改編成了一首小提琴獨奏曲,其素材也是取自貴州黔東南苗族飛歌的音調,具有苗族飛歌優美、質樸、高亢、委婉的特點;這種運用西方交響樂隊中最具旋律美感的小提琴獨奏來詮釋苗族人民樂觀開朗、熱情豪放的民族性格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歌曲鑒賞


笛子曲

笛子曲引子悠長抒情,紅日初升,綿延山地里清脆綿長的鳥鳴聲表現晨曦漸開,鳥鳴嚶嚶。深樹中鳥兒睜開惺忪睡眼慵懶而活潑的歌唱。日高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呈現出苗嶺自然風光的無限秀麗,大家出工了,苗嶺漸漸沸騰起來。
轉入主題部分后,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快速的節奏表現百鳥爭鳴,歡呼雀躍,自由自在。二胡揚剛之聲流露出苗族人民勤勞忙,輕巧輕靈的吐奏,配合著口笛獨特的音色,體現出山嶺中層巒疊翠中鳥兒清脆鳴聲,苗族人民熱情、積極的勞動場景,山嶺中層巒疊翠中鳥鳴明麗清脆,結合苗族飛歌的旋律,一時分不清鳥鳴和苗族人民的歌唱,此時鳥、自然、人和諧相融,苗嶺人民幸福的生活令人熱切嚮往。急速的高潮戛然而止,曲子轉慢抒情,苗嶺和諧之景、深遠之境、幸福之情洋溢而出,再現主題,悠長的歌聲綿綿不盡,三日繞樑,回味無窮,令人喜躍抃舞,弗能自禁,流連忘返。

小提琴曲

樂曲分三個部分,描繪出一幅苗嶺晨曦的秀麗景色,表現了苗族人民歡樂幸福的生活情景。
第一部分實際上是一個較長的描繪性的引子,由小提琴在高音區奏出節奏自由、富有苗族音樂特色的飛歌旋律,把人們引入晨曦初露、山巒起伏、松柏蒼翠的苗嶺晨景春色之中;接著,樂曲轉為快速。小提琴吸收二胡滑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模擬百鳥在晨曦中的鳴囀啁啾,鋼琴配合鳥鳴的回聲,回蕩相隨,宛如山林晨曦中的百鳥盡情歡唱。
第二部分是樂曲的主體,由幾個取材於引子的音調加以發展、互成對比又互有聯繫的方整的樂段組成。首先是在鋼琴伴奏下,由小提琴奏出歡快熱烈的第一旋律,隨後第二個旋律在中音區奏出,情緒活潑,富有彈性;在鋼琴刮奏之後,第三個旋律在小提琴低音區奏出,粗獷有力,帶有勞動的節奏特點。
第三部分旋律由慢漸快,並在高音區以更快的速度重複,此起彼伏,互相呼應,猶如芒筒低吟,蘆笙高歌,生動地描繪了人們歡歌曼舞、愉快勞動的生活情景。隨著音樂在不斷加快的速度中達到高潮,嘎然而止。接著,音樂又轉入自由的散板,再現了樂曲的第一部分。由於這個再現有很大壓縮,因而起尾聲作用,與第一部分前後呼應,再次重現了苗家山寨的秀麗景色。

社會評價

苗族飛歌是居住在黔東南地區的苗族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之一,是苗族民歌中的一塊奇異的寶石,是苗族民歌歌唱藝術中的瑰寶。
白誠仁先生改編的口笛曲以清新、優美的旋律緩緩奏出,描繪一幅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麗圖景,加之歡快、熱烈的節奏,刻畫苗族人民開朗、愉悅的心情及對幸福生活的憧憬。樂曲的引子部分以苗族音樂中極富民族特點的“飛歌”旋律為基礎,描繪了苗家山寨幽靜、恬淡的自然風景,笛子運用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模擬百鳥在晨曦中清脆婉轉的鳴唱,彷彿讓聽眾置身於清新且充滿神秘色彩的大森林之中。
陳鋼以後,又有些作曲家將這首作品改編成竹笛、古箏、電子琴等器樂獨奏曲進行演奏,使其具有更廣的傳播性。先生改編、移植的小提琴獨奏曲,使小提琴演奏在技能技巧上有了淋漓盡致的發揮,樂曲有了較大的擴展,以ABA三段體的形式作為樂曲發展的框架,運用各種作曲手段,使其成為一首完整的小提琴獨奏曲,小提琴柔美的音色及歡快、跳躍的演奏技法,完好地表達了苗寨旖旎的山水風光以及苗族人民樂觀開朗的性格。
《苗嶺的早晨》是一曲苗族人民的頌歌,其原型及其流變,深刻反映事物的發展與變化,這是時代需要所賦予的立體性傳播方式,使其更富於時代感和現實感,較之其“口口相傳”的原生傳播形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更易被人民大眾所接受,使其飛出苗嶺、飛向世界,讓世界更多的人了解苗族人民及其性格特點,使苗族人民得到更為廣泛的關注,苗族人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苗嶺的早晨更加絢麗而多彩。

作者簡介


白誠仁

白誠仁
白誠仁
白誠仁(1932~2011),作曲家。四川成都人。1955年畢業於東北音樂專科學校聲樂系。1961年入瀋陽音樂學院作曲系進修班學習。1963年後,歷任湖南省歌舞團演員、作曲、團長,中國音協第四屆常務理事、湖南分會副主席。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作品有歌曲《挑擔茶葉上北京》、《洞庭漁米鄉》、《苗嶺連北京》,歌劇音樂《燈花》等。歌曲《圍坐火塘唱苗歌》1984年獲全國民族團結征歌二等獎。湖南省委省政府在2008年授予他“湖南省傑出成就音樂家”榮譽稱號。

陳鋼

陳鋼
陳鋼
陳鋼(1935~),中國當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早年師從於父親陳歌辛和匈牙利鋼琴家瓦拉學習作曲和鋼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后,他又師從於丁善德院長和蘇聯音樂專家阿爾扎馬諾夫學習作曲與理論。求學期間即以其與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蜚聲中外樂壇。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協理事、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他曾出訪美國、加拿大、法國、新加坡、中國香港、日本、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並被載入“世界名人錄”、“世界音樂名人錄”等十八項世界名人錄,並獲“國際文化榮譽證書”。另著有散文集《黑色浪漫曲》,《三隻耳朵聽音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