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型潛艇

206型潛艇

206型潛艇(英文:Type 206 submarine),是德國於20世紀70年代前半期建成的一批常規潛艇。

206型潛艇以魚雷為主要武器的小型潛艇,帶有很強的冷戰氣息,體型設計得小巧,採用無磁性金屬建造,難於被敵方雷達偵測到,因此可以在戰爭膠著是能夠順利通過狹窄的波羅的海並攻擊華沙集團的艦艇。

206型潛艇自1962年由德國呂貝克工程設計所開始設計,首艇1969年11月15日在德國霍瓦茲造船廠開工建造,1971年9月28日下水,1973年4月19日服役,共建造了18艘,其中12艘於1987至1992年初進行了現代化改裝,改裝后被稱為206A型,已全部退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德國XXI型潛艇
德國XXI型潛艇
一戰時期,德國海軍的U23-U41潛艇就以性能出眾著稱,二戰時期,憑藉技術方面的優勢,加上“狼群”戰術的使用,納粹德國的潛艇橫行大西洋,給盟國造成巨大的損失和壓力。也許正是鑒於這段歷史,二戰後北約雖然允許聯邦德國自行研製主戰坦克等重型裝備,卻將其潛艇製造劃為“禁地”。
1955年,德國加入北約后,開始重新建立武裝部隊,1956年3月建立海軍。北約出於監視和控制蘇聯波羅的海艦隊出入大西洋的需要,同意聯邦德國重建潛艇部隊,但在潛艇製造和裝備上仍有嚴格限制,單艇排水量不得超過450噸,裝備數量不得超過18艘。因此隨著海軍的組建,德國潛艇工業逐步得到恢復。1962年4月20日,聯邦德國海軍的第一支潛艇艦隊正式成立,聯邦德國最初只是從改造老式的21型潛艇(即XXI型潛艇),從改建中獲取了不少經驗。
205型潛艇
205型潛艇
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聯邦德國的潛艇建造業步入快車道,從舊艇改造轉入到新型艇的研製。德國蒂森克虜伯公司(噸KMS)下屬的一戰時期重要造船企業的霍瓦茲造船廠(HDW)在建造潛艇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成立於1946年的呂貝克工程設計所聚集了一大批納粹德國遺留下來的潛艇設計師。霍瓦茲造船廠和呂貝克工程設計所攜手設計並,陸續建成了201型、202型、205/205改進型潛艇供本國海軍使用。
1962年,國際上對聯邦德國海軍潛艇噸位的限制放寬到450噸,隨後又允許聯邦德國海軍建造6艘排水量為1000噸的潛艇。1962年5月22日,在201型潛艇U-1艇投入使用兩個月後,聯邦國防技術及採辦局交給呂貝克設計研究所一項研究任務,希望利用201型潛艇和205型潛艇的高穩定壓載來提高新潛艇的使用價值。由於當時的潛艇噸位計算不允許扣除高額的固定壓載,所以德國海軍希望新潛艇最好能通過使用大型蓄電池達到所要求的穩定性,從而實現無壓載設計。使用大型蓄電池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可以滿足定位設備、發射指揮系統及通信裝置等電子設備越來越高的用電需求。1962年在聯邦德國申請450噸標準排水量噸位得到批准之後,呂貝克設計研究所將這批潛艇型號命名為IK34,官方命名為206型潛艇。

建造沿革

U13潛艇
U13潛艇
1964年7月8日,呂貝克設計研究所從聯邦國防技術及採辦局獲得206型潛艇設計建造合同。按照合同規定,潛艇的成本控制在80萬馬克之內。1965年春,呂貝克設計研究所又對206型潛艇的結構做了一些修改。潛艇結構調整最終於1965年9月1日前完成,修改方案中還包括安裝大型艇首圓形聲吶基陣。後來由於206型潛艇魚雷發射裝置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導致了呂貝克設計研究所承擔的206型潛艇結構設計工作在1987年初中斷,1987年5月才得以恢復。在1968年1月2日、12月30日及1969年4月18日分別對設計合同進行了補充,添加了新的任務,206型潛艇的製造成本限制也相應地進一步放寬到340萬馬克。
U28艇
U28艇
206型潛艇第一批12艘的建造,聯邦德國海軍採取了招標方式。共有HDW造船廠、蒂森北海造船廠、B&V及Flende四家船廠參加了競標。由於B&V和Ffender兩個造船廠中途退出,剩下的HDW船廠和蒂森北海造船廠就以相對較低的報價獲得了建造合同,各承擔6艘潛艇的建造任務,HDW先開始建造。
1969年11月15日,U13艇開始進行分段建造,這艘潛艇的各部分到1971年4月才完成。浮碼頭上的潛艇裝配工作持續了大約4個月。1971年9月28日通過帶有浮船塢的浮碼頭出塢,接下來潛艇在專用碼頭進行了為期2個月的測試,於1972年3月14日進行船廠試航,之後是持續多月的潛艇操縱以及整個武器系統和潛艇探測設備的功能性測試。
1976年德國為以色列建造3艘經修改的同型潛艇。1987至1992年初,206型有12艘進行了現代化改裝,改裝后被稱為206A型,改裝的主要內容是武器和電子設備,如裝備了改進的魚雷、潛望鏡、電子偵察設備、DBQS-21D聲吶、GPS導航系統以及火控系統等,還改進了推進系統和居住性。

服役歷程

U23艇
U23艇
1973年4月19日,206型潛艇首艇U13服役,共建成18艘,以U13-U30依次命名。206型中未改裝的6艘於 1996至1998年間分別退役,U19、U20和U21艇在退役后被出售給印度尼西亞。其中U21艇的經歷較為複雜,它原定要賣給印尼,但交易失敗后停留在伊策霍等待解體,之後HDW準備將它移到基爾作為公司的博物館,這個方案很快又被放棄,最後被贈送給埃肯弗德縣,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它吸引了不少遊客,但因為地方決策的原因被賣出並拆解。
2010年春季,206A型潛艇參加了北約在地中海水域舉行的“積極奮進”行動,進入21世紀,德國陸續將剩餘的12艘206A型潛艇中的6艘退役,並計劃至2016年退役剩餘6艘。2010年6月1日,德國海軍宣布將剩餘6艘206A型潛艇提前退役。2011年3月23日,泰國海軍決定從德國購買兩艘舊的206A型潛艇,但未能達成協議。
2012年9月12日,哥倫比亞海軍從德國海軍引進了2艘退役的206A型潛艇U23和U24,並被重新命名為“Intrepido”號和“Indomable”號,並附帶U16和U18艇做為備用零件艇使用。德國基爾的HDW船廠為哥倫比亞海軍建造另外兩艘209型潛艇“Tayrona”和“Pijao”號。

技術特點


設計特點

建造方式
U20艇
U20艇
206型潛艇的建造過程中,開始採用分段建造的方式。分段建造的主要優點是既降低建造成本又節省建造時 間,通過分段建造增大了工作面,可更高效地進行大型機械裝置的裝配。在HDW船廠,206型潛艇分為5個部分進行分段建造,另外還有一個艇首及中心結構部分。第一部分,耐壓艇體的後半部分,裝有發動機設備、主壓載艙和舵。第二部分,機艙前半部分,裝有柴油發電機及控制艙後半部分。第三部分,控制艙前半部分和指揮艙。第四部分,生活艙。第五部分,魚雷發射管部分及耐壓艙前半部分。 HDW船廠的兩艘206型潛艇的各個分段幾乎同時完成。第五部分裝配完成之後,就在主裝配線上將潛艇的第三、第四和第五部分焊接起來,並裝配上艇外部分。然後這一整體與動力艙段。即第一、第二部分一起被運到廠房外,並由浮吊將其吊入浮碼頭,然後在浮碼頭上進行裝配整合。潛艇出塢后才開始最後一道裝配工序,即安裝蓄電池。
技術創新
U18艇
U18艇
206型潛艇的許多技術領域,德國海軍都作了諸多嘗試,其中之一是AEG線導魚雷和DMT線導魚雷;聯邦德 國海軍還要求206型可以利用舷外運載器運載水雷,為此呂貝克設計研究所設計了採用玻璃纖維高強度合成材料的水雷運載器(即外掛式布雷裝置),艇身兩側各布置一部運載器,每個運載器可攜帶12枚水雷,運載器的固定和拆卸也比較容易,如果情況緊急,運載器在完成任務后可丟棄。潛艇安裝運載器之後流阻會增加,但是無論潛艇低速或高速航行,運載器均不會對潛艇的穩定性、操作靈活性以及升降性能產生太大的影響。
206型潛艇的另一項創新是採用了呂貝克設計研究所研發、Gabler有限公司製造的“海象”柴油機通氣管潛望鏡系統。1967年的運行試驗表明該系統的液壓傳動裝置雜訊較大,為此對部分設備做了一些改進,雜訊問題有所緩解。1968年秋天在“威廉·鮑爾”號試驗潛艇上對該系統進了運行試驗。
206型潛艇上安裝了原計劃在205型潛艇上採用的WSUAN410A1遠程聲吶(205型U4至U8艇建造完成時,該裝置還無法投入使用),WSU裝置裝有一個可360°旋轉的觀察鏡,觀察鏡的視角為110°,在觀察鏡內還裝有一個可旋轉10°的獨立觀察鏡。這樣就能夠測定目標的位置、距離和速度。此外,還可以根據方位和強度被動確定目標發出雜訊的位置。

艇型結構

U24艇
U24艇
206型潛艇採用獨特的球根狀艇首,逐漸收縮並與艇身融合;龐大不規則的指揮台圍殼前緣垂直,頂部圓滑。后緣呈階梯狀布置,后緣略傾與艇體融合;圓首形艇殼,指揮台圍殼後方幾乎不可見;艇首潛水舵不可見。206型潛艇艇身採用新型耐腐蝕低磁強化鋼製成,可以避免被主動式水雷或魚雷的偵測,提高存活率;選擇低磁鋼為了保證戰時供貨安全,大部分低磁鋼必須在德國煉製;雖然不同低磁鋼的混合結構在過去並沒出現大問題,但為了安全起見不採用混合結構。該型艇水上排水量450噸,水下為498噸,適合在水淺的波羅的海活動。

艇載武器

206型潛艇
206型潛艇
206型潛艇艇艏設有8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總共裝備8枚魚雷或24枚水雷,由於DMT線導魚雷當時尚處在研發階段,206型潛艇設計中希望通過尾部魚雷發射管發射該型魚雷,但當時並不清楚206型潛艇的尾魚雷發射管是如何安裝的,以及尾魚雷發射管與此型魚雷是否匹配。為解決上述問題,1963年,呂貝克設計研究所開展了代號為206H的研究,由於當時聯邦德國潛艇都沒有採用尾魚雷發射管,因此對201型U-1艇尾魚雷發射管進行了改裝,以便對尾魚雷發射管進行試驗。其後雖然在U-1潛艇上完成了尾魚雷發射管試驗,但最終聯邦德國還是放棄了206型潛艇尾魚雷發射管的研製計劃,而採用首魚雷發射管。206型一般裝備8枚DM2A1Seeaal魚雷,206A型則裝備8枚阿特拉斯公司的DM2A3 Seehecht魚雷,其中DM2A3線導魚雷,主動尋的時射程6公里,航速35節,被動尋的時射程28千米,航速23節,戰雷頭重260千克。

水聲系統

U29艇
U29艇
206型潛艇裝備的聲吶除了WSUAN410A1遠程聲吶外,還有AN5039A1被動聲吶,湯姆遜·辛特拉公司的 DUUX2被動聲吶和阿特拉斯公司的DBQS-21D主/被動中頻聲吶。

艇電系統

206型潛艇裝備的雷達為湯姆遜無線電公司的“卡里普索”Ⅱ型對海搜索雷達,I波段;對抗設備為湯姆遜無線電公司的DR2000U,配有索恩公司的“沙麗爾”2型電子偵察設備;魚雷射擊火控系統為SLW83型。

性能數據


艇體參數
艇長48.6米
艇寬4.6-4.7米
吃水4.3-4.5米 
排水量
450噸(水面)
498噸(水下)
航速
10節(水面)
17節(水下)
潛深200米
自持力5天
續航力4500海里/5節(水面)
艇員編製22人
傳動
單軸5槳(206型)
單軸6槳(206A型)
動力系統
柴電推進
2台MTU-12V-493-AZ80-GA-31L柴油機,持續功率882千瓦(1200馬力)
2台交流發電機,功率810千瓦
1台西門子公司的電動機,持續功率1320千瓦(1800馬力)

該級各艇


舷號艇名代號開工日期下水日期服役日期退役日期
S192U13DRDG1969.11.151971.9.281973.4.191997.9.23
S193U14DRDH1970.3.11972.2.11973.4.191997.9.23
S194U15DRDI1970.61972.61974.7.172010.12.14
S195U16DRDJ1970.111972.81973.11.92011.3.3
S196U17DRDK1970.101972.101973.11.282010.12.14
S197U18DRDL1971.41972.101973.12.192011.3.3
S198U19DRDM1971.1.51972.12.51973.11.91998.8.23
S199U20DRDN1971.9.31973.1.161974.5.241996.9.26
S170U21DRDO1971.4.151973.3.91974.8.161998.6.3
S171U22DRDP1971.111973.31974.7.262008.12.18
S172U23DRDQ1972.31973.51975.5.22011.3.31 
S173U24DRDR1972.31973.61974.10.162011.3.31 
S174U25DRDS1971.71973.51973.4.192008.1.31
S175U26DRDT1972.71973.111975.3.132005.11.9
S176U27DRDU1971.10.11973.8.271974.10.161996.6.13
S177U28DRDV1972.101974.11974.12.182004.6.30
S178U29DRDW1972.11973.111974.11.272006.12.31
S179U30DRDX1972.111974.41975.3.132007.1.31 

總體評價


U17艇
U17艇
206型潛艇的最初設計是基於205型潛艇,但有其許多獨特性,比如採用了全新的武器控制系統;艇型不同於 以往任何潛艇,沒有耐壓水密分艙,在發動機艙與艇員住艙間敷設了消聲塗層,提高了潛艇的舒適性;通過機艙外控制實現發動機的自動運行。這些設計理念對未來潛艇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206型潛艇在德國潛艇設計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是“‘繼往開來”的一型潛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