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菊東籬下
王學泰的作品
徠《採菊東籬下》是王學泰老先生近年的一個文化隨筆專輯。文章以對於隱士文化的討論和見解為序,於皇權文化、遊民文化、飲食文化的深刻討論……
這是學者王學泰的歷史隨筆集,收錄了他自2006年以來的各類歷史隨筆,尤其是很多解讀皇帝各種作為,探討古代中國的隱性社會等文字值得細細品讀。以對於隱士文化的討論和見解為序,裡邊主要包括對於皇權文化、遊民文化、飲食文化的深刻討論,也涵蓋一些人文類的就是瑣憶,還有一些便是讀書隨筆。這些內容,恰恰反應出一個有“隱士情結”的當代學者所關注的層面和思想狀態。即:綿里藏針,縱橫捭闔,研究中國文化,跨越文明兩界,江湖文化,遊民文化,隱士文化,見人所未見,及人所難及。
採菊東籬下
作者認為徠,文人本身的立場和性格弱點,決定了在無視道德、只講生存的競爭環境下,徹底淪為弱者。隱士,變成了一種無奈之後的新追求。
關於隱士,自古斷語很多。以前有“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的正論,如今有“小隱隱於MSN,大隱隱於QQ”的搞怪網路籤名。雖然格調不同,但也反映了隱士這一命題的長久性,只是如今很少有人正經談論隱士存在的可能性。
對於多數人來說,隱士已經是一個歷史名詞。而在此文這個詞至少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隱士不參與社會活動;二是算得上隱士的人,必須是有才能的人。所以,通常大家認為,隱士都是瀟灑地拒絕高官和利祿,選擇遠離社會的能人。但王學泰老先生心中的隱士,雖然都是有才能的人,但恰恰是“不能”的人:“真正的隱士的大多數還是適應不了外部環境,從而選擇了自我樹立的人生態度。這些人是平和的,與世無爭的,為了生存他們也要默默無聞地工作,一獲取生存資料。”可見,他們的自我疏離是被動的,是因為“不能”,換言之,王學談認為隱士也是“弱者”。而不是大家想象的那麼灑脫,他們的生活也有很多是無奈。
作者的這種認識,反應了眾多古今文人的真實心態。文人自古不乏學識和見解,有著參與社會改變民生的渴望,但真正較深地參與社會,進入政治圈和名利場,文人本身的立場和性格弱點,決定了在無視道德、只講生存的競爭環境下,徹底淪為弱者。在經歷多次的失敗之後,文人只能選擇遠離,選擇獨善其身。隱士,變成了一種無奈之後的新追求。陶淵明把這種過程曾經清楚地表達出來:“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回到作者自己的身上,他最終關注的,其實還是隱士存於當代的可能性。他也有疑問:傳統的隱士文化出於小農社會,工商社會裡會不會還有隱士的存在?他認為在新中國成立后,隱士這個階層已經完全消失。在目前的社會狀態之下,既無“隱”的必要,也無“隱”的環境。但他不排除在以後的歲月里,隨著經濟條件的許可,也許會有真誠的歸隱者出現。我們能感覺到他的渴望。但他也知道:隱士並不是什麼祥瑞,只是一種特殊心態、又有物質基礎的人們生活的選擇。
也許,那還只是文人的一個夢。但其實,他這種矛盾的心態,又與隱士有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