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酒薄而邯鄲圍

魯酒薄而邯鄲圍

此典本出《莊子·胠篋》:“魯酒薄而邯鄲圍。”但對它的解釋有二種說法:《音義》注曰:“楚宣王朝諸侯,魯恭公後到而酒薄,宣王怒。恭公曰:我,周公之後,勛在王室,送酒已失禮,方責其薄,毋乃太甚。遂不辭而還,宣王乃發兵與齊攻魯。梁惠王常欲擊趙而畏楚,楚以魯為事,故梁得圍邯鄲。”唐朝人陸德明《經典釋文》所載與此相同。

簡介


亦作:
“魯 酒 圍 邯 鄲”“魯薄”、“魯酒怕旁圍”等。

古文


前則古文說的是:楚宣王會見諸侯,魯國恭公後到並且送的酒很淡薄,楚宣王很不高興。恭公說,我是周公之後,勛在王室,給你送酒已經是有失禮節和身份的事了,你還指責酒薄,不要太過分了。於是不辭而歸。宣王於是發兵與齊國攻魯國。梁惠王一直想進攻趙國,但卻畏懼楚國趁虛而入,這次楚國發兵攻魯,便不必再擔心被人背後下手了,於是放心大膽地發兵包圍邯鄲,趙國因為魯國的酒薄不明不白地做了犧牲品。
后則說的是當時魯、趙兩國爭相向楚王獻酒。楚國的主酒吏垂涎於趙國的酒味醇而美,便索賄於趙。被趙王的使者拒絕,便心懷嫉恨。於是就將趙國的好酒與魯國的薄酒調了包,並向楚王進讒說:“趙國進薄酒,分明是對大王不敬,褻瀆我楚國神威。”楚王一氣之下乃發兵圍攻邯鄲。

史籍記載


另一種說法是《淮南子》云:“楚會諸侯,魯趙俱獻酒於楚王,魯酒薄而趙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於趙,趙不與,吏怒,乃以趙厚酒易魯薄酒,奏之。楚王以趙酒薄,故圍邯鄲。”
這徠個典故本意是講魯酒味淡薄,與趙國本不相干,趙國的國都邯鄲反而因此被圍,后遂用“魯酒圍邯鄲”,比喻無端蒙禍,或莫名其妙受到牽扯株連。
同時,“魯酒”也成為普通酒或劣質酒的代名詞。《稗史彙編》附會說:“中山人善釀酒,魯國有人取其糟回來漬以成魯酒,冒充說是中山酒,被中山人發覺,所以釀酒味薄稱魯酒。”庚信《哀江南賦序》:“楚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忘憂之用。”劉筠《秋夜對月》詩:“欲消千里恨,魯酒薄還醒”,都是借用魯酒薄的含義來泛指味薄之酒的。
宋 黃堅庭《觀秘閣蘇子美題壁》中曾引此典故:"魯酒圍邯鄲,老龜禍枯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