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鎮

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轄鎮

馬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隸屬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轄區面積98.41平方千米,戶籍人口64176人(累計2018年原馬鞍鎮、石佛鄉、周河鎮數據),16個社區、37個行政村(2019年)。截至2020年11月1日,馬鞍鎮常住人口為49951人。

馬鞍鎮有“西部第一客家古鎮”之稱,集鎮形成於明末清初。馬鞍鎮是朱德總司令的故鄉,有全國100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的朱德故居紀念館,有國家AAAAA級景區琳琅山風景區、客家風情的紅軍街和紅九軍政治部遺址,是中國紅色旅遊發展的重要基地。

2018年,馬鞍鎮有工業企業30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6家。

歷史沿革


馬鞍鎮[四川省儀隴縣馬鞍鎮]
馬鞍鎮[四川省儀隴縣馬鞍鎮]
馬鞍鎮古稱荒山場,集鎮形成於明末清初,因鎮政府駐馬鞍場而得名,有“西部第一客家古鎮”之稱。清康熙時,湖廣、江西移民倡議建場,擇地於候家梁形似馬鞍的山腳下,故名馬鞍場(同治年間,改稱永安場)。
民國初,建永安鄉。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設馬鞍區及第一鄉蘇維埃政府。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改聯保為鄉。
1950年1月,建永安鄉。
1953年3月,設永安鎮。
1955年,撤鎮建鄉。
1958年9月,建馬鞍人民公社。
1983年,改名馬鞍鄉。
1985年5月,設立馬鞍鎮。
1992年9月,鐵山、旭日2鄉併入馬鞍鎮。
1994年9月,旭日(改名石佛)鄉復置。
1997年5月,鐵山鄉復置。
2006年6月,鐵山鄉再次併入馬鞍鎮。
2019年8月30日,撤銷石佛鄉和周河鎮,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馬鞍鎮管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馬鞍鎮位於儀隴縣東北部,面積98.4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馬鞍鎮[四川省儀隴縣馬鞍鎮]
馬鞍鎮[四川省儀隴縣馬鞍鎮]
馬鞍鎮境內大部為低山和淺丘,地勢略為東低西高,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380~500米,最高點龍呈寨山頂海拔500米,最低點玉蘭村玉蘭河出口處海拔380米。

水文

馬鞍鎮境內河流屬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有4條小河流,主要河流沙溪河從夜鶴村流入,由西而東,從沙溪村流出,境內河道長8千米。

自然災害

馬鞍鎮境內主要自然災害有旱澇、風災、霜凍、冰雹等。旱澇、風災基本年年發生,霜凍、冰雹10年難遇。洪災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11年8月19日,農作物受災面積1320畝,減立糧食70萬公斤,直接經濟損失150萬元。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馬鞍鎮境內礦產資源主要為磚用頁岩。

行政區劃


2019年,馬鞍鎮下轄16個社區、37個行政村,馬鞍鎮人民政府駐南海路97號。
興龍社區龍金村蔡家坪村千埡村斑竹村鐵山村龍呈村
文琳社區琳琅村英雄村旭日村平鴿村鋼鐵村川石村
永興社區險岩村石板村大井村席庵村高坡村夜鶴村
永安農村社區強華村錢糧村獅蘭村歧山村大梁村玉蘭村
瓦子坪農村社區新華村水口村金山村光明村挺進村梁山村
神溪村白岩村蓬來村青松村南海村沙溪村
田灣村大埡村繼紅村石壩村雙龍村琳瑛村
馬梁村新春村方壩村金龍村雙祠村土埡村

人口民族


2018年,原馬鞍鎮戶籍人口40614人,原石佛鄉戶籍人口13255人,原周河鎮戶籍人口10307人。
2021年7月7日,根據儀隴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馬鞍鎮常住人口為49951人。

經濟


綜述

2018年,原馬鞍鎮實現地方生產總值3.6億元,財政收入4245萬元,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億元,實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0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25元。

第一產業

馬鞍鎮[四川省儀隴縣馬鞍鎮]
馬鞍鎮[四川省儀隴縣馬鞍鎮]
2018年,原馬鞍鎮耕地面積15912.49畝,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42885畝,其中糧食麵積32295畝。種植優質玉米6620畝、優質水稻9100畝、良種花生3000畝、高澱粉紅薯6400畝。全年生產糧食達到1256萬公斤,實現人均糧食產量610公斤。組織村社幹部、科技示範戶進行水稻、油菜免耕直播技術培訓。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10家,初審通過規模經營種養業家庭農場55家、水產養殖9家,並成功申報省級示範社1家。全鎮實現畜牧業產值11924萬元、年養成魚74萬公斤,產值達1297.65萬元。

第二產業

2018年,馬鞍鎮有工業企業30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家。

第三產業

2018年,馬鞍鎮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6家。
2018年末,原馬鞍鎮有餐飲、旅館、日雜店等商業網點473個,從業人員1892人;2018年,原馬鞍鎮商品零售總額20012萬元,比上年增加4.6%。

文化


客家文化
馬鞍鎮被稱之為“西部第一客家古鎮”,集鎮形成於明末清初,不但誕生了偉人朱德,還形成了有當地特色的客家文化。
清康熙年間,湖廣移民馬鞍落戶者漸多,在侯家梁一座形似馬鞍的山腳下建場,故取名馬鞍場。馬鞍老街全長約500米,街道南端有關帝廟,中間有龍母宮、禹王宮等客家古建築。
馬鞍老街正中的龍母宮,是從廣東、廣西遷徙來的客家人於清嘉慶年間修造,已有200多年歷史,是客家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研究客家文化的重要物證。正殿對面建有戲樓,為二重寶頂式樓房,戲樓後面是化妝室、道具室,兩側是廂房。
民間藝術
以剪紙、篆刻、書法為代表的“三鄉文化”是儀隴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是對多種民間美術表現形式的濃縮和升華。早在20世紀80年代,“三鄉文化”就聞名全國,儀隴也因此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馬鞍鎮組織群眾製作儀隴剪紙、客家竹篾器具、紅軍布鞋等民俗手工藝品10餘種。
川北大木偶為世界稀有的木偶劇種。其偶身高大,酷似真人,五官靈動,四肢靈活,能基本完成人所能完成的一切動作,還能完成人所不能完成的一些其他動作。被蘇聯木偶藝術家奧布拉茲佐夫譽為世界上罕見的木偶藝術“中華民族藝術的冠冕”。(見《木偶論》)川北大木偶的起源向有二說。一說是清初湖廣移民傳入;一說是遠古木偶藝術文化的遺存。(見《列子·湯問》、《張魯傳》)這兩種說法都因木偶藝術向來被統治者認為是雕蟲小技,而不見經傳,從而缺乏有力的史料證據。但從現今遺下的舊木偶頭像中有“咸豐五年”的字樣,上溯應該不低於200~300年。

特產美食

客家美食
儀隴客家水席宴通過儀隴客家人民間廚師口口相傳得以傳承,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全席共九道菜、十大碗,均用蒸、煮、燉方式烹制而成。其菜品主要有:大品碗、龍眼肉、水滑肉、燜蛋、膀(肘子)、青筍燉土雞、臘排骨燉干蘿蔔夾、鯽魚豆腐湯、砣子肉(墩子肉)、夾沙肉燒白、糯米南瓜。

社會


教育

馬鞍鎮有完全中學馬鞍中學、九年一貫制博達私立學校、馬鞍小學、馬鞍二小、鐵山小學等。

文化事業

朱德故里景區
朱德故里景區
馬鞍場鎮的文化活動,從民國十九年(1930年)建立民眾教育館開展文體活動開始。解放后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50—1966年,這一時期活動主要是幾個客家會館的廟會、節日燈會、川劇坐唱、龍燈獅舞、外來劇團演出,看“西洋鏡”等為主。第二個時期是“文化大革命”十年至1985年。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紅衛兵組織革命文藝宣傳隊,唱“語錄歌”,跳忠字舞,排潰樣板戲。廟會、燈會、龍燈獅舞、川戲坐唱等被視為“四舊”而被迫停止。文化大革命后至1985年,文化活動處於恢復調整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電影,節日學校、單位短小節目演出。第三個階段是1985—2002年,尤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是場鎮文化發展的最好時期。
馬鞍鎮以旅遊產業為平台,挖掘客家文化、書法、剪紙、篆刻,老體協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

醫療衛生

馬鞍鎮設有儀隴縣第二人民醫院(馬鞍中心衛生院)、儀隴宏濟醫院(儀隴縣馬鞍鎮紅十字醫院)、鐵山衛生院。

社會保障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42戶,人數990人,支出195.33萬元,月人均85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711戶,人數2141人,支出167.95萬元,月人均61元;醫療救助315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768人次,共支出23.04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38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15.77萬元。社會福利費84.3萬元。敬老院1家,床位4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47人。社區服務設施1個。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308萬元;基金支出298萬元。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65萬人,參保率98%。

民生

郵政通訊
2011年末有郵政局2處,電信服務網點35個。信息通訊網路全覆蓋,通訊便捷。
水利設施
2011年末有水庫7座,山平塘185口,蓄水池275口,年總蓄水量152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0.23萬畝;有集中供水站2處,衛生井750口,解決了1.3萬人的飲用水困難。
給排水
1984年建成馬鞍鎮自來水廠,年供水36萬立方米。
供電
轄區有供電所1個,通電率100%,年用電量1200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9.98%,供電可靠率99.92%。
供氣
2011年有天然氣輸氣管道8.3千米,天然氣用戶5560戶。
園林綠化
2011年末鎮駐地有花壇5個,綠化面積3000平方米。

旅遊


風景名勝

馬鞍鎮有AAAAA級琳琅山風景區(內有朱德故居紀念館)和老街“五宮一廟”(文昌宮、禹王宮、廣聖宮、龍母宮、萬壽宮、關帝廟,均是清道光、咸豐年間修建的歇山式穿逗木結構建築,建築物之間設封火牆,街拱門設計嚴謹、工藝精細。整個古街區長約500餘米)、紅九軍政治部遺址等旅遊景點。
朱德故里景區
琳琅山風景區
琳琅山風景區
朱德故里景區位於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馬鞍鎮。總體規劃面積52.5平方千米,核心景區5.6平方千米。內轄5個村(社區),人口5385人,有耕地2641畝,植被覆蓋率92.6%,是一個與村民共生共融的開放式、原生態景區。景區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朱德故居、朱德誕生地、丁氏莊園),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朱德父母故居、朱德生父墓地、藥鋪埡私塾、席家砭私塾、金城小學、琳琅井、朱德母親墓地、四方田、馬鞍中學題詞碑、朱德故里碑)。朱德故居紀念園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國防教育基地、全國廉政教育基,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紅色文化旅遊精品景區、全國重點紅色旅遊區、全國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重要節點。2016年被評為全國“我最嚮往的黨史教育紀念地”、全國首批“景區帶村”旅遊扶貧示範項目、全國旅遊系統先進集體。
狀若五星的琳琅山、形似官帽的轎頂山、酷似黨徽的錘鐮石、宛如青龍偃月刀的關刀山、貌似中國地形圖的感恩池與農耕文化、客家文化、“三鄉”文化、紅色文化共同構成多彩斑斕的畫卷。
儀隴縣馬鞍鎮客家廣場
儀隴縣馬鞍鎮客家廣場佔地25畝,按照客家人文風情打造,與毗鄰的客家民俗一條街融為一體。
琳琅山風景區
琳琅山風景區是一個神奇的國家AAAAA級原生態風景區,核心面積2.94平方公里。有森林面積1469畝,水面493畝。風景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朱德同志紀念館、朱氏祠堂、朱德誕生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朱德父母故居、朱德故居、朱德父母墓地、丁氏莊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柏楊湖等景點分佈其中。琳琅山風景區包括22個自然景觀和21個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突出“名”和“絕”,自然景觀突出“奇”和“秀”。琳琅山山勢雄偉,遍山蒼松翠柏,中峰突兀,五條小山樑均勻向五個方向延伸,鳥瞰此山,恰似一枚碩大的五角星,所以人們稱琳琅山為五星琳琅山,是景區內七大自然奇觀之一。無獨有偶,剛才大家參觀紀念館時是否還記得一根橫斷面呈紅五星的楊樹枝,這是從朱德在延安時手植的楊樹上摘下的枝條。如此巧合,不得不叫人張開想象的翅膀去遐想其中奧秘。
風景區幅員面積52.5平方公里,一次性接待客量為2330人,日遊人客量為4600人次,年遊人客量為140萬人次。琳琅山核心景區包括朱德故居、朱德誕生地、丁氏莊園和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面積將近3平方公里,以“朱德精神”為主題,以紅色文化為主線,以自然生態為背景,生動地再現了朱德同志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場景。
紅軍街“五宮一廟”
五宮,即:文昌宮、禹王宮、廣聖宮、龍母宮、萬壽宮、關帝廟,均是清朝道光,咸豐年間修建的歇山式穿逗木結構建築,建築物之間設封火牆,街拱門設計嚴謹、工藝精細。古街區猶若一條巨蟒橫卧在馬鞍山下。老場街道狹窄,蜿蜒曲折,古樸清雅。沿街南北兩端,各有廟宇一座,北端是三層重檐式的張爺樓(已毀),相傳此樓為紀念蜀漢劉、關、張桃園結義中的三弟張飛的功績而修建的。穿過張爺樓行約50米,則見四堵突兀壁立的封火牆,每牆只有三丈來高,兩牆之間分別建有湖南會館和廣東會館,湖南會館建有“禹王宮”、廣東會館建有“龍母宮”。每堵風火牆下的中部,有一圓拱形石門,街道從石門中穿過。場南端是關帝廟,是後人為緬懷蜀漢昭烈皇帝劉備的二弟關羽而修建的。關帝廟左側是一道是後人為緬懷蜀漢昭烈皇帝劉備的二弟關羽而修建的。關帝廟左側是一道柵欄形的木門,越過此門,步入場尾小巷,是通向騎龍場的路徑。從關帝廟向左轉走入另一條小巷,便到了江西會館,又名“萬壽宮”,這是一座清宮晚期建造的會館,廟堂合一的建築。這些建築都是歇山式穿逗木結構,設計嚴謹,工藝精細。整個古街區長約500餘米,建築歲月以清代為主,材質以木結構居多,兼有石材和土築牆。

交通


儀平公路(儀隴—平昌)、245國道瀠馬段在馬鞍鎮交匯。漢巴南鐵路設有馬鞍站,巴廣渝高速公路巴南廣高速在馬鞍鎮設有互通,距成巴高速日興出口僅20餘千米。

獲得榮譽


2006年,馬鞍鎮被列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20年7月29日,全國愛衛會決定命名馬鞍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