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鎮

湖南省會同縣下轄鎮

馬鞍鎮位於會同縣北部,東與肖家、金龍鄉接壤,南與堡子、坪村鎮交界,西與寶田鄉為鄰,北與洪江市、托口兩鎮毗鄰。鎮政府所在地相見村,距縣城相距29公里。209國道、枝柳鐵路穿境而過,素有“會同北大門”之稱。

下轄泥池、陽隆、洞悉、寶沖、相見、黃土、馬鞍、北廠、大金、暫板、龍山、鬧溪、劉山、馬田、唐家、黃家16個行政村和清江溪居委會,133個村名小組。總面積12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151.61畝,山地面積143000畝。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馬鞍鎮常住人口為9558人。

地理環境


馬鞍鎮位於會同縣北部,東與肖家、金龍鄉接壤,南與堡子、坪村鎮交界,西與寶田鄉為鄰,北與洪江市、托口兩鎮毗鄰。鎮政府所在地相見村,距縣城相距29公里。209國道、枝柳鐵路穿境而過,索有“會同北大門”之稱。
下轄泥池、陽隆、洞悉、寶沖、相見、黃土、馬鞍、北廠、大金、暫板、龍山、鬧溪、劉山、馬田、唐家、黃家16個行政村和清江溪居委會,133個村名小組,總面積12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151.61畝,山地面積143000畝。

人口民族


2005年底,3740戶,人口12813人,其中侗、苗等少數民族9947人,佔總人口的78.1%,非農業人口284人。
2021年7月28日,根據會同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馬鞍鎮常住人口為9558人。

經濟


產業開發

清江溪及鬧唐溪水在江市處注入沅水,沿岸土地肥沃,排灌方便,是境內主要農區,礦產主要有黃金、鋅等。全鎮森林覆蓋率為78..24%用杉木、松林、楠竹闊葉樹、雜木等,經濟林有油茶。板栗、楊梅以及杜仲等藥用林木,年產茶油20噸,木材0.5萬立方米,楠竹5萬根。

工業發展

工業主要以竹木加工和小水電開發為主,水電裝機容量175千瓦,年發電量40餘萬度:竹木加工企業13家,以光輝木業為龍頭,年產值上千萬元。

社會


設施建設

水利設施小(二)型庫5座,總蓄水量52萬立方米,全鎮90%的農田旱澇保收。竣工於1978年的馬田水庫,積雨面積10立方公里,庫容10萬立方米,建有一座水電站,裝機總容量50千瓦,竣工於1979年的龍山水庫,積雨面積30.1平方公里,庫容10萬立方米,建有一座水電站,裝機總容量125千瓦。

民生事業

2005年馬鞍中學在校學生408人,6個教學班,在校教職員工30人:小學在校學生683人,在校員工51人,入學率99.4%。鎮內有文化廣播電視站一個。2005年有線電視戶428戶,佔總戶數的11%。
目前已形成中心衛生院、村衛生室二級衛生醫療網路,馬鞍中心衛生院佔地面積425平方米,建築面積780平方米,設有門診部、住院部,有病床23張,醫護人員11人,配有新型X光機、B超機等診療設備。

歷史沿革


馬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屬陽隆鄉、坪見鄉、栗木鄉。1958年成立馬鞍人民公社,駐地為馬鞍村,1978年4月馬鞍人民公社駐地搬遷至相見村,1984年春改公社為鄉,2002年9月24日馬鞍撤鄉設鎮。馬鞍因其地形而得名。在長征時期,紅二、六軍團在賀龍和肖克的帶領下,途徑馬鞍的陽隆、相見、黃土、馬鞍、大金、暫板村,曾發生過水口庵戰鬥,有8名紅軍戰士犧牲,現有遺址紅軍風雨和紅軍烈士紀念亭。

文化


民俗特產

鞍每年元宵節有舞龍頭板燈、唱漢戲、打腰鼓的民間風俗。特產主要:山羊、楊梅、銀杏、高山茶油、玉蘭片、竹筍等,其中山羊暢銷湘、桂、黔、粵、渝等省。
馬鞍鎮
馬鞍鎮

旅遊


奇特景觀

境內黃土村紅軍風雨橋頭一株千年古櫸與槐、女楨盤根錯節,連理共生,參天而立。相傳此處有七種樹共生一處,古櫸樹中生長水竹、涼粉、棕樹及岩巴姜,形成一道樹中樹的奇特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