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孝子的結果 展開
孝子
聊齋志異篇目
《孝子》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青州東香山之前,有周順亭者,事母至孝。母股生巨疽,痛不可忍,晝夜嚬呻。周撫肌進葯,至忘寢食。數月不痊,周憂煎無以為計。夢父告曰:“母疾賴汝孝。然此瘡非人膏塗之不能愈,徒勞焦惻也。”醒而異之。乃起,以利刀割脅肉:肉脫落,覺不甚苦。急以布纏腰際,血亦不注。於是烹肉持膏,敷母患處,痛截然頓止。母喜問:“何葯而靈效如此?”周詭對之。母瘡尋愈。周每掩護割處,即妻子亦不知也。既痊,有巨痕如掌。妻詰之,始得其情。
異史氏曰:“刲股為傷生之事,君子不貴。然愚夫婦何知傷生之為不孝哉?亦行其心之所不自己者而已。有斯人而知孝子之真,猶在天壤。司鳳教者,重務良多,無暇彰表,則闡幽明微,賴茲芻蕘。”據《聊齋志異》手稿本。
青州:府名,治所在今山東省益都縣。香山:嘉靖《青州府志》卷六:“城東四十五里為香山,《齊乘》所謂山是也。”
疽,癰疽,惡瘡名。
嚬呻:皺眉呻吟。嚬,通“顰”,皺眉。
刲(kuī盔)股:割股,指割股療親。
傷生之為不孝:《孝經》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隨便傷害:否則即為不孝。
不自己:不能自我剋制。
天壤:猶言天地之間。
司風教者:主管風俗教化的人,指掌權官吏。
闡幽明微:即闡明幽微。幽微:指含義深遠的道理。
賴茲芻蕘:意謂依賴此篇淺陋之文。芻蕘,作者自謙之詞,謂文章淺陋。
青州東香山前的村子里,有個叫周順亭的人,侍奉母親最孝順。母親大腿上生了個很大的毒瘡,疼痛得難以忍受,白天黑夜都皺著眉頭呻吟。周生為母親擦洗換藥,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但過了幾個月仍不見痊癒,周生憂心如煎毫無辦法。
有天夜裡,周生夢見父親對他說:“你母親的病全靠你的孝順。然而這種瘡口不用人膏塗抹是不能治癒的,焦急悲痛也是徒勞。”周生醒來感到很奇怪。於是起床,用很鋒利的刀子割自已腰側的肉;肉割下來了,覺得不太痛苦。急忙用布纏住腰際,血也不往外流。於是把肉烹製成膏,拿去敷在母親瘡口上,疼痛立時就止住了。母親大喜,問:“什麼葯這樣靈驗?”周生沒對母親說實話。母親的瘡口很快痊癒了。周生時時掩蓋著自己刀割的傷口,就連妻子和孩子也不知道。他的傷口癒合以後,留有巴掌大的一塊疤痕。妻子再三追問他,才得知真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父親蒲槃原是一個讀書人,因在科舉上不得志,便棄儒經商,曾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產。等到蒲松齡成年時,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貧困。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