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丘鎮

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轄鎮

資丘鎮隸屬於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東與鴨子口鄉交界,南與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相連,西與漁峽口鎮接壤,北與火燒坪鄉毗鄰。資丘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地面海拔高程在201米至2100米之間。

截至2012年,資丘鎮國土面積374.26平方公里,下轄19個行政村、1個社區,總人口4.2萬人,其中集鎮常住人口3000餘人。2012年,該鎮實現社會生產總值5.78億元。

資丘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境位於高山、峽谷之中,海拔高度在201米至2100米之間,盛產巴柑和茶葉。2019年1月9日,憑藉撒葉兒嗬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

歷史沿革


古時,因地理交通位置優越,資丘地區一度成為鄂南商貿物流中心之一。
清嘉慶元年(1796年),在此爆發了以土家族農民林之華、覃士輝、覃佳耀為首的白蓮教起義。
1930年10月,長陽縣第一屆蘇維埃政府成立,駐地麻池(原屬資丘區),各地開始組建蘇維埃鄉政府。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縣城龍舟坪淪陷,縣治被迫西遷,資丘便成為全縣抗日救亡的指揮中心。
資丘鎮
資丘鎮
1949年11月,資丘全境解放。
新中國建立以後,改保甲製為區鄉制,全縣分設7個區,資丘為5區。
1953年土改結束以後,全縣分設12區,資丘為7區。
1956年4月,全縣改以地名為區名,7區改為資丘區。
1958年8月,資丘區撤銷,分片建立西灣、淋湘溪兩個人民公社,同年12月兩社合併為資丘公社。
1961年4月,恢復資丘區,所轄管理區改為公社。
1975年11月全縣撤區並社,資丘區被撤銷,曲溪、黃柏山、中溪、天堰、資丘鎮仍為資丘公社,駐地資丘鎮。
1980年8月,因地震誘發資丘後山滑坡,經省政府批准遷建於桃山。
1981年1月,資丘與桃山合併為資丘公社,資丘鎮(小鎮)遷址桃山。
1984年,實行鎮社分設,恢復資丘區,所轄公社為鄉。
1985年冬,實行政區合併,資丘鎮區合一,轄區不變設區建鄉。
1987年10月,將原資丘區撤併為資丘鎮、黃柏山鄉;
2001年鄉鎮合併,資丘鎮、黃柏山鄉合併為資丘鎮,為長陽縣轄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資丘鎮位於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西部,東與鴨子口鄉交界,南與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相連,西與漁峽口鎮接壤,北與火燒坪鄉毗鄰。全鎮版圖總面積374.26平方公里,地理坐標範圍為東經110°33′~110°49′,北緯30°16′~30°32′。

地形地貌

資丘鎮全境位於高山、峽谷之中,地形以立體峽谷為主,海拔高程在201米至2100米之間。

氣候

資丘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帶有典型的三帶立體氣候特點,氣候濕潤多雨,年平均氣溫18°C,年均降雨量1100~1400毫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2年,資丘鎮國土總面積37426公頃,其中耕地面積6048.2公頃,園地784.69公頃,林地24813.62公頃,牧草地33.7公頃,建設用地833.18公頃,未利用地4599.66公頃。
動植物資源
資丘鎮主要植物有珙桐銀杏、紫荊、杜中、木瓜、黃柏等;主要動物有獐、野兔、野豬、野獾、豪豬、狐狸等。
礦產資源
資丘鎮礦產資源有煤礦、鐵礦等,其中煤礦主要分佈在楊家橋、天池口、對舞溪和西陽坡一帶,地質儲量1.5億噸。

行政區劃


截至2012年,資丘鎮轄等19個行政村,1個社區。
行政村社區
水連村、九龍村、天池口村、柿貝村、天河坪村、楊家橋村、柳松坪村、五房嶺村、泉水灣村、涼水寺村、萬里城村、西陽坡村、資丘村、淋湘溪村、陳家坪村、竹園坪村、黃柏山村、對舞溪村、中溪村桃山社區

人口民族


截至2017年,資丘鎮總人口37702萬人,其中集鎮常住人口3000餘人。

經濟


綜述

2012年,資丘鎮實現社會生產總值5.78億元,實現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65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270萬元,國稅346.64萬元,地稅787.35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3073元。

第一產業

資丘鎮
資丘鎮
2012年,資丘鎮域內農業以種植業為主,兼而養殖業,全年農村經濟收入2.58億元,農林牧副漁總產值4.9億元。主要農特產有:煙葉、茶葉、高山蔬菜、藥材、椪柑等;糧食播種面積800公頃,總產6000噸以上,每公頃單產7500公斤;油料播種面積1071公頃,總產1478噸;生豬出欄12萬頭,山羊出欄近7萬隻,家禽出籠超過12萬羽;其他經濟作物面積4249公頃,總產64432.3噸。

第二產業

煤炭開採
煤炭開採
資丘鎮域內工業以礦產品開採、加工,農產品深加工為主。2012年,全鎮工業總產值6686萬元,有工業企業24個,從業人員537人。主要工業門類有煤炭、水電等,主要工業產品有煤炭、鐵礦石、高凝土等。

第三產業

2012年,資丘鎮域內金融網點有2個,年末信用社存款餘額2億元,郵政儲蓄餘額1.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621萬元,有賓館、旅社、招待所7家,床位200張;有一定規模和接待能力的旅遊定點車輛3輛。

文化


節慶

資丘鎮境內土家族居多,最有特色的節日屬“過趕年”,即過年的時間比漢族提前一天。

信仰

資丘鎮民間信仰興盛,人們尊崇萬物有靈和祖先崇拜。崇信白虎是資丘乃至整個土家族人的共同信條,民間有“白虎當堂坐,當堂坐的是家神”的諺語。當地一直保持著一種比較原始的祖先崇拜——廩君崇拜。廩君為巴人始祖,人們為其廣立廟宇“供奉廩君神像”,呼作“向王天子”,其廟宇稱為“向王廟”。

飲食

資丘鎮較具傳統特色的菜式有粉蒸肉和毛血、連皮羊肉煨豆腐、臘肉、懶豆腐等。鎮內居民喜辛辣、好腌菜、好喝酒。資丘人注重酒文化,過去有吃咂酒和缸面酒的習俗,但凡在慶賀、團聚等活動中,酒不可或缺。舊志中有載:“鄉人好酒,俗雖陋而風古。”近年來,外地酒陸續被引進,如稻花香、竹葉青等,均成為待客佳品。

喪葬

資丘鎮自古崇尚土葬。當地盛行為高齡亡者跳喪的習俗。跳喪,又名打喪鼓土家語為“撒葉兒嗬”,是巴人後裔特有的一種古老喪葬儀式歌舞。其主要表現形式是跳者應歌而動,腳跟鼓點,鼓跟腳,除了一個大鼓外,無其他弦樂伴奏。舞蹈動作豐富多彩,舞姿灑脫自然,主要以“曲”、“顫”、“悠”、“靠”、“轉”而獨具一格,除“跑場子”和“四大步”等基本套路外,多為模仿飛禽、走獸、魚蟲、人物的動態,如“鳳凰展翅”、“犀牛望月”、“猛虎下山”、“牛擦癢”、“猴子爬岩”等。此外,當地有為久病老人或高齡老人打喪鼓的習俗,稱之為“打活喪”。

名優特產

茶葉
資丘鎮盛產茶葉,2012年,全鎮茶葉種植面積8000畝,產量達到70噸。種植區主要集中在陳家坪、竹園坪、涼水寺、對舞溪等4個村,有大葉茶油茶兩個品種。比較出名的品牌有“三峽白毫”和“農茗園”。
巴柑
巴柑是資丘鎮特產之一,2012年,全鎮巴柑種植面積6000畝。種植區主要集中在資丘、淋湘溪、柿貝、黃柏山等6個村,成立有大樹灣巴柑產銷合作社。社會

交通


資丘鎮地處山區,對外交通主要依靠山區公路,境內有陸路縣道83公里,鄉(鎮)道345公里。

社會


基礎設施

2012年,資丘鎮建有碼頭7個,包括客運、貨運各一個,汽渡兩個、人行渡3個;通村公路650公里,可通100%的自然村,村組公路硬化里程450公里,硬化率70%;有橋樑7座;開通程式控制電話1500部,寬頻用戶1200戶,有移動、聯通手機2.5萬部,有線電視接入78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100%集鎮鋪設自來水管道8000米,日供水能力2000噸,供水1745戶,供水管網15公里;開挖下水道2公里;液化氣站1個;有公園1個,園林綠化2處,面積2畝,綠化率20%;安裝街道照明路燈90盞;配置垃圾桶30個,19個垃圾池,垃圾處理場1個。

文化教育

資丘鎮
資丘鎮
2012年,資丘鎮域內有高中1所,初中1所,小學5所,幼兒園1所,在職教師258人,在校學生3188人,其中中學生1016人,小學生1320人,在園幼兒852人(包括學前班18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升初比例100%。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初中升學率100%,9年義務教育覆蓋率100%。

醫療衛生

2012年,資丘鎮域內有中心衛生院1個、醫院職工78人,村級衛生室52個,從業醫生55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12629戶,32898人,參保率92%;計劃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8.25‰,出生性別比111:100。

社會保障

2012年,資丘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3069戶,3611人,發放低保金3104808元;農村五保老人159人,其中集中供養44人,支出9.24萬元,分散供養115人,支出18.4萬元。

旅遊


巴王洞
巴王洞位於清江巴山峽之上,資丘鎮境內,是九灣風景區的一部分。洞內有百丈長廊、白虎堂、千柱秘宮、神鼠宮,雄獅背人、觀音坐蓮、編鐘古罄等景觀。
七十七烈士陵園
景點
景點
七十七烈士紀念園位於資丘鎮桃山社區,南臨清江,四面環山,因標誌性建築——七十七烈士紀念碑而得名。該紀念碑是為了紀念1929年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六軍犧牲的77名將士而建。後來,七十七烈士紀念園成為長陽縣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德育基地,每年的清明、重陽、國慶和民族文化節等各類節慶紀念日,資丘鎮的幹部群眾都會在此舉辦多種形式的革命傳統教育和民族文化活動。
九灣景區
九灣全長約9公里,景點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觀瀑,淙淙泉水不時從山澗、懸崖飛泄而下,形成山間瀑布;二是看潭,主要有玉淵潭、翡翠潭、雙龍潭、桃花潭、姊妹潭等;三是游山,主要有鴨嶺、五老峰、廩君崖、鹽水神女岩、仙猴石、金獅回首、九灣大佛、龍頭峰等。

獲得榮譽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