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鼓魚
鱸形目金錢魚科動物
金錢魚,學名Scatophagus argus,英文名Spotted scat,商品名為金鼓魚。金錢魚科,成魚體長約30厘米,原產於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等地的江河入海口的鹹淡水交融水域,我國南方江河的入海口也常見,湛江地區養殖繁多。
學名:Scatophagus argus
又名:金鼓魚英文名:Spotted Scat
原產地:東南亞的沿海地區體長:25~30cm
適宜水溫:22~25℃
屬於金錢魚科。體略呈橢圓形,側扁而高,背鰭硬棘與軟條間具有深缺刻,體表呈褐色,腹緣銀白色,魚體上有許多深色圓斑。
本魚種為沿岸岩礁區的魚,能以純淡水飼養,但最好還是加些鹽分,以使其發育得更好。因背鰭各硬棘都有毒液的分泌,故撈魚時應避免被刺。
金鼓魚,硬骨魚綱,鱸形目,金錢魚科。長約20cm,體側扁而高,略呈六邊形。頭小,吻寬短。口小,前位,橫裂。上下頜牙細尖,剛毛狀,具三牙尖。體被細櫛鱗。背鰭前方有一向前平卧的棘褐褐黃色,散具黑斑。背、臀、尾鰭均具黑斑,頭部常具黑橫帶。棲息在近海岩礁處,常進入淡水河口。攝食甲殼動物附著在石石上的軟體動物。游泳緩慢,不成群。初春至近岸產卵,產卵后游向外海。
金鼓魚
金鼓魚體扁呈圓盤形。體長大約20至30厘米。體桔紅色。體表滿布數十個黑色圓斑,似金錢狀。背部高聳隆起,口小。鱗片細小。魚體黃褐色,散布許多黑圓斑,腹部銀白。還有一種體型一樣但體表顏色為銀色的,一般都稱銀鼓魚(為另一種,後文有介紹)。金鼓魚尾鰭寬大,鰭條挺括。為廣鹽性雜食魚類,主要以藻類及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分佈於印度-太平洋熱帶海域。
金鼓魚
金鼓魚屬廣鹽性魚類,受驚嚇會發出“嘓嘓”的叫聲。體色常因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時深或時淺,特別漂亮。雜食性,以藻類及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金鼓魚背鰭的前10個鰭條有毒腺,被其刺中就會紅腫而且疼痛難當,捕捉時要小心。
分佈於印度-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台灣南部、北部及西部。常在河口區的蚵棚、紅樹林或堤防區的消波塊附近活動。
金鼓魚
金鼓魚屬雜食性和底食性魚,愛吃水草和活餌,喜歡活動在水層的中底層。性情較溫和,喜群居,可以和大型汽水魚類混養。飼養水溫22-26℃,喜弱鹼性的硬水,可在水族缸內加入適當的鹽。實際上這種魚容易飼養,但在水族缸里基本無法繁殖。
金鼓魚
①紅金鼓魚(飾紋金錢魚,Scatophagus ornatus):魚體黃紅色,布以黑色圓斑,背鰭後部、臀鰭後部和尾鰭均為銀白色。
②銀鼓魚(多紋錢蝶魚,Selenotoca multifasciata):該種魚的最大體長可達40厘米,體色青銀白色,體側有少量黑色小斑。
③四棘金錢魚(Scatophagus tetracanthus)。
④巴布亞錢蝶魚(Selenotoca papuensis)。
金鼓魚的常見病害:小瓜蟲病、爛尾爛鰭病。
小瓜蟲病很難治療,茂名的資深水產研究者陳雄黨說,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是用福爾馬林全池潑灑,濃度為30ppm,五小時后換水;爛尾爛鰭病容易治療,只要處理好水質,然後進行消毒,很快就會好起來。消毒可用強氯精或聚維酮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