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風聲鶴唳的結果 展開

風聲鶴唳

2003年由劉毅然執導電視劇

《風聲鶴唳》是由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北京星美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劉毅然執導,伊能靜、王亞楠李立群孟堯主演的年代劇。

該劇講述了抗戰初期姚、張兩大豪門作為江南古城絲綢世家的商場鏖戰,以及在日本侵略勢力對中國紡織市場的鯨吞面前所表現出來的截然不同的態度。該劇於2003年8月12日在央視八套首播。

劇情簡介


風聲鶴唳劇照
風聲鶴唳劇照
故事發生在抗戰初期的江南古鎮。姚天章(李立群飾) 、張介孚(雷恪生飾)兩個絲綢業巨頭面對日本紡織業的入侵,姚天章立誓弘揚民族產業,張介孚卻不惜與日本人聯手擠壓姚家。留學歸來的大少爺姚博非(韓青飾)與抗日救國的張家大小姐婉心(伊能靜飾)相戀,但婚後發現彼此的政見、理想相去甚遠;二少爺姚博雅(王亞楠飾)與“戲子”梅玲(孟堯飾)的愛情不被家族所容,被迫與張介孚的外甥女陶凱男(陳孝萱飾)成親。博非最終與弟媳凱男沆瀣一氣,叛國投靠日本人;博雅在進步勢力影響下成熟起來,勇敢地與敵寇周旋鬥爭,婉心也投奔了抗日武裝。

演員表


演員角色備註
王亞楠姚博雅
孟堯周梅玲
李立群姚天章
伊能靜張婉心
鄭曉寧彭耕夫
陳孝萱陶凱男
韓青姚博非
雷恪生張介孚
王詩槐渡邊鳩夫
蓋克姚太太
岳紅大太太
周潔二太太
楊聯魁謝稟智
張政高管家
富乃蘇周班主
陳勇周坤
王小紅九妹
藍歌玉梅
宦澤葳名煙
孫曉燕老鴇
少根吳大夫
西周黃金髮
張碧清阿巧
張程程阿香
孟旭阿朱

職員表


出品人李建、鄒小提、王遠
製作人賈曉晨、鄒小提
監製唐輝、倪祖明、張彥、許靜
導演劉毅然
副導演(助理)謝寶根、朱幼琪、楊峰、劉凱
編劇韓毓海、劉毅然
配樂陳丹布
剪輯毅然
道具孟旭忠
造型設計徐華、劉玲
服裝設計溫國榮
視覺特效俞斐
燈光董沖、劉立、趙丹陽、曹宏偉
錄音甄釗
劇務李啟德、王德仁、師勇、邱國新、程昀、劉義、餘杭
場記雷毓瓊
布景師葉興贛、朱小文
發行曹平

角色介紹


  • 姚天章

    姚天章

    演員李立群

    是個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民族企業家,姚家的天章絲綢是祖傳的家業,清朝乾隆皇帝敕建的府第,到了姚天章手裡,更是廣納資金,大力發展,穩坐著南城業界頭把交椅。日本紡織業借日軍侵華之際大舉入侵江南絲綢市場,姚天章為撐起中國絲綢的旗幟,以祖傳工藝製造出一批質優價廉的綢緞對抗。

  • 張介孚

    張介孚

    演員雷恪生

    張家老爺,與姚家都是南城有名的絲綢業界大戶,張介孚靠著有個銀行家的岳父發家,做夢都想著打垮姚家成為江南絲綢業界的龍頭。一心想要個兒子卻未能如願,垂涎自己的美艷外甥女凱男。

  • 姚博雅

    姚博雅

    演員王亞楠

    姚家二少爺,風流倜儻,全然不顧父親的栽培,沉溺於唱戲,為江南名伶梅玲的萬種風情深深吸引,從此常常捧場,一擲千金。為家族利益娶了凱男。最後為了給父親報仇被日本人殺害。

  • 梅玲

    梅玲

    演員孟堯

    江南名伶,生性清高,鄙薄富貴人家的公子哥卻偏偏愛上姚家少爺博雅,為了救父親周班主被迫嫁給張介孚。

  • 張婉心

    張婉心

    演員伊能靜

    個性鮮明思想西化的妙齡女子,品格堅毅、愛國進而奔向沙場。在女子教會學校受新思潮影響,思想激進,與家庭格格不入。婉心見父親在國難當頭,生死存亡之際麻木不仁十分憤怒,兩人常常面紅耳赤。

  • 陶凱男

    陶凱男

    演員陳孝萱

    婉心的表姐,嫵媚多姿,放蕩不羈,愛錢愛權歷經波折最後發瘋,與博雅成婚,渴望得到他的愛而不得。

幕後製作


幕後花絮
1.拍攝期間孟瑤為了演好梅姑娘這個角色,使勁讀劇本,理解林語堂先生想要表達什麼,每一句台詞都練很多遍。
2.劇中原本安排博雅拿著手槍放了幾槍空槍后,就給日本人殺害了,但王亞楠覺得這樣太不解氣了,就煽動導演改了劇情,最後好歹“殺”了幾個日本鬼子解氣。
風聲鶴唳劇照
風聲鶴唳劇照
3.由於伊能靜在內地的知名度很高,以致每次有她的戲時,圍觀的群眾就特別多,“穿幫事件”屢有發生,這樣下來,有時候一共要拍5、6條。

播出信息


電視頻道播出時間
央視八套2003年8月12日
湖南衛視2003年12月2日

作品評價


《風聲鶴唳》劇照
《風聲鶴唳》劇照
正面評價
電視劇《風聲鶴唳》與原著小說相比,作出了很大的改動。該劇不但加入許多原著中沒有的人物角色,而且在情節展現和主題思想上也有了不同的發展。(新浪網評)
該劇史詩般地再現了抗戰初期姚、張兩大豪門的興衰演變,濃縮了一個時代的歷史變遷,被《紐約時報》譽為“中國版的《亂世佳人》”。(新浪網評)
反面評價
該劇表現的東西萎靡腐朽居多,人物性格雖然多變但都相當突兀,主人公思想的升華缺少邏輯依據。該劇雖在原著情節上強化了“曲折”,卻大大失卻了原著的文學性,拍攝的場面雖然不小卻多處露出刻意和粗糙。(新民晚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