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猴
赤猴
赤猴(學名:Erythrocebus patas),是分佈在西非的一種猴子,為赤猴屬的唯一物種,共有4個亞種。體長為85厘米,尾長75厘米。上體皮毛桔紅色,像一個毛茸茸的外套;胸腹部和腿腳白色。臉頰四周和下頦有濃密的白鬍須。
食植物的花、果、枝、葉及樹皮,偶爾也吃鳥卵和小型無脊椎動物。主要居住在熱帶草原和半沙漠地區。奔跑速度可達50公里/小時,是靈長目中速度最快的一種。分佈於西非多國。
赤猴
兩性異形。雌性相比雄性頭骨的面部中間區域肥大。雄性的整體尺寸往往比雌性更長更大。
共有四個亞種,生活在西部的亞種鼻子為黑色,東部亞種的鼻子為白色。
生活在非洲靠近撒哈拉沙漠的乾旱地區和深草叢生的稀樹草原上。主要棲息在熱帶稀樹草原和林地,是生活在熱帶稀樹草原的,乾燥和茂密的林地與草叢中的典型物種,它們可以忍受乾旱條件,其中一些被發現接近撒哈拉大沙漠的南緣。但是,也有例外,有些則生活在潮濕的林地。森林砍伐使人們發現了這些生活在森林裡的猴子。出出現在水浸塞內加爾河三角洲的區域。
赤猴有等級制度,首領為雌性,決定整個群體的活動。雄赤猴則主要負責警衛。幼年雄性猴性成熟后(大約4歲)就會離開群體。它們大都結群而居,一群大約12隻猴。活動範圍約45-50平方公里。
赤猴為地棲種,非常適應地面生活,在地面奔跑的速度高於其他猴類,生性活潑、活動敏捷。它們的視覺、聽覺、嗅覺都很敏銳。是所有靈長類動物中溝通方式最複雜的物種。彼此之間利用視覺信號、字體語言和各種面部表情,這些都在通信中起重要作用。發聲已被記錄有許多不同的情形。身體接觸,通過疏導、爭鬥、玩耍,這也是靈長類動物的溝通非常重要的方式。雖然沒有具體地記錄到這些猴子,但很可能也有一些氣味線索用於彼此聯繫。
赤猴以昆蟲、種子和植物根莖為食。取食植物的花、果、枝、葉及樹皮,偶爾也吃鳥卵和小型無脊椎動物。在農作物成熟季節,有時到田裡採食玉米和花生等。
分佈於貝南、布吉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衣索比亞、甘比亞、迦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肯亞、馬里、茅利塔尼亞、尼日、奈及利亞、塞內加爾、獅子山、南蘇丹、蘇丹、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的、多哥、烏干達。
赤猴分布圖
一般於11月至12月發情。次年3月至6月產仔,或3年生2胎,每胎產一仔,妊娠期平均為5個月左右,哺乳期約4個月。雌猴2.5-3歲性成熟,雄猴4-5歲性成熟,但最早於6-7歲參與交配。在飼養條件下壽命長達25-30年。[4]
同性戀現象在獼猴中也時有發生。雌獼猴之間容易結成緊密的關係,而且實行的是臨時“一夫一妻”制,一隻雌獼猴只在固定時間裡與另一隻雌獼猴成為性伴侶,但在一個繁殖期里,一隻雌獼猴可以先後與數只雌獼猴搭上關係。雌獼猴之間的性行為多為模擬雄性生殖器,以及在亢奮時發出類似雄性的咯咯聲。雄獼猴之間也存在同性性行為,只不過雄性之間的性遊戲結束后,它們會立即離開對方,就像人類社會裡所謂的一夜情。
雄性群體到性成熟的時候會轉移至家族群周圍,等待雌性接近它們並準備開始交配。雄性可與多個雌性交配並繁殖後代。通常的交配系統是“一夫多妻制”。在此期間,大多數族群中只有一個成年雄性,大多數雄性會試圖驅逐、威脅外來男性。爭鬥有時會非常激烈。混雜事件時常發生,也有年青雄性趁亂加入繁殖活動的。在這些活動中,雄性和雌性交配都有混雜。
交配時間與地理和群族都有些變化。在某些群族中中交配時間發生在6-9月,幼仔在11至1月間出生。性成熟的年齡雌性為3歲,雄性是4至4.5歲。女性每年都可以產生後代,這個間隔可以小於十二個月。赤猴的醞釀期估計為170天。每胎產1仔。母親會照顧幼仔,直到它們獨立生活為止。雌性後代留在自己的族群中,雄性成熟后則會離開原來的族群。圈養的赤猴壽命可高達24年。野生種群壽命比這個要低。
赤猴(4亞種) | |||
---|---|---|---|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赤猴尼安扎湖亞種 | Erythrocebus patasbaumstarki | Matschie, 1905 |
2. | 赤猴指名亞種 | Erythrocebus pataspatas | Schreber, 1775 |
3. | 赤猴尼羅河亞種 | Erythrocebus pataspyrrhonotus | Hemprich & Ehrenberg, 1829 |
4. | 赤猴尼日亞種 | Erythrocebus patasvilliersi | Dekeyser, 1950 |
赤猴會被人類獵殺取食,在寵物市場出售其肉,有時也會作為試驗品運用於醫學研究。因為它們經常突襲農作物,竊取小米、香蕉、花生和小麥,在蘇丹等一些地區,會進入種植園偷盜菠蘿,也吃棉花的花朵。這些都會成為人們獵殺的原因。
主要還是棲息地被人類開發,農田和種植園擴張,如塞內加爾和東非的森林砍伐和乾旱,都造成該物種的生存危機。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