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掌參
蘭科手參屬植物
手掌參,中藥名。為蘭科植物手參Gymnadenia conopsea(L.) R. Br.或粗脈手參Gymnadenia crassinervis Finet的塊莖。手參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及四川、雲南、西藏等地;粗脈手參分佈於四川、雲南、西藏等地。具有止咳平喘,益腎健脾,理氣和血,止痛之功效。用於肺虛咳喘,虛勞消瘦,神經衰弱,腎虛腰腿酸軟,陽痿,滑精,尿頻,慢性肝炎,久瀉,失血,帶下,乳少,跌打損傷。
植株高20-60厘米。塊莖橢圓形,長1-3.5厘米,肉質,下部掌狀分裂,裂片細長。莖直立,圓柱形,基部具2-3枚筒狀鞘,其上具4-5枚葉,上部具1至數枚苞片狀小葉。葉片線狀披針形、狹長圓形或帶形,長5.5-15厘米,寬1-2(-2.5)厘米,先端漸尖或稍鈍,基部收狹成抱莖的鞘。總狀花序具多數密生的花,圓柱形,長5.5-15厘米;花苞片披針形,直立伸展,先端長漸尖成尾狀,長於或等長於花;子房紡錘形,頂部稍弧曲,連花梗長約8毫米;花粉紅色,罕為粉白色;中萼片寬橢圓形或寬卵狀橢圓形,長3.5-5毫米,寬3-4毫米,先端急尖,略呈兜狀,具3脈;側萼片斜卵形,反折,邊緣向外卷,較中萼片稍長或幾等長,先端急尖,具3脈,前面的1條脈常具支脈;花瓣直立,斜卵狀三角形,與中萼片等長,與側萼片近等寬,邊緣具細鋸齒,先端急尖,具3脈,前面的1條脈常具支脈,與中萼片相靠;唇瓣向前伸展,寬倒卵形,長4-5毫米,前部3裂,中裂片較側裂片大,三角形,先端鈍或急尖;距細而長,狹圓筒形,下垂,長約1厘米,稍向前彎,向末端略增粗或略漸狹,長於子房;花粉團卵球形,具細長的柄和粘盤,粘盤線狀披針形。花期6-8月。
手掌參
又名短距手參。植株高23-55厘米。塊莖橢圓形,長2-4厘米,肉質,下部掌狀分裂,裂片細長。莖直立,較粗壯,圓柱形,基部具2-3枚筒狀鞘,其上具3-5枚葉,上部常具1-2枚苞片狀小葉。葉片橢圓狀長圓形,長4.5-10厘米,寬1.2-2.3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收狹成抱莖的鞘。總狀花序具多數密生的花,圓錐狀卵形或圓柱形,長4-7厘米;花苞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直立伸展,先端漸尖,較子房長很多;子房紡錘形,連花梗長約7毫米;花粉紅色,罕帶白色;中萼片直立,舟狀,卵狀披針形,長3.5毫米,寬2毫米,先端急尖,具3脈;側萼片張開,斜卵狀披針形,長4.5毫米,寬2-2.2毫米,先端急尖,具3脈;花瓣直立,寬卵形,長3.5毫米,寬2.5毫米,與中萼片相靠合,且較側萼片稍寬,邊緣具細鋸齒,先端急尖,具2脈,脈上具支脈;唇瓣向前伸展,寬倒卵形,長3.5毫米,寬2.5毫米,上面被短柔毛,前部3裂,中裂片三角形,較側裂片長,先端鈍;距圓筒狀,下垂,長為子房長的1/2,末端鈍;花粉團球形,具細長的柄和粘盤,粘盤披針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
手參塊莖稍扁,形如手掌,長1-4.5cm,直徑1-3cm,表面淺黃色或暗棕色,有細橫皺紋,頂端有莖殘基,其周圍有點狀根痕;下部有4-12指狀分枝,分枝長0.3-2.5cm,直接2-8mm。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角質樣。氣微,味淡,嚼之發粘。以色黃白、質堅實、斷面角質樣、嚼之粘性大者為佳。
生於林間草地、河谷及灌叢中。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及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生於高山草地或林緣潮濕肥沃處。分佈於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本科植物凹舌蘭Coeloglossum viride(L.)Hartm.其塊莖在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地區也與“手掌參”共同入葯。分佈於華北、西北及河南、四川、雲南等地。
入葯部位
塊莖。
性味
味甘,性平。
歸經
歸肺、脾、胃經。
功效
止咳平喘,益腎健脾,理氣和血,止痛。
主治
用於肺虛咳喘,虛勞消瘦,神經衰弱,腎虛腰腿酸軟,陽痿,滑精,尿頻,慢性肝炎,久瀉,失血,帶下,乳少,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4、治跌打損傷,瘀血疼痛:手掌參、上當歸、藁本各9g,鹿蹄草、一隻蒿各15g,紅花3g。水煎服。(《新疆中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或浸酒。
使用注意
表邪未解者慎服。
炮製
採集加工
春、秋季採挖,洗凈,用沸水燙后曬乾。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乾燥。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藥理作用
1、利尿作用。
2、對下肢血管呈收縮作用。
3、鎮咳和祛痰作用。
用於慢性肝炎,肺結核,神經衰弱等。
相關論述
《中國藥用植物圖鑑》:“消瘀。治跌打損傷,積血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