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崮村
金銀崮村
柴嵐崮村位於盤石店鎮西部,地處東經121°14′,北緯36°52′。距鎮政府駐地3.5公里,東與東楊格庄相鄰,北與野口村交界,西與金銀崮接壤,南與虎山村相連。隸屬於盤石店鎮。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建村。因建村處周圍松林茂密,盛產柴禾,且村後有大崮,故命村名柴嵐崮。
柴嵐崮村地處丘陵地帶,地勢西高東低,東西長0.5公里,南北長0.15公里,全村佔地面積0.02平方公里。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有玉米、小麥、地瓜、花生、大豆、芋頭等。
2002年,全村有50戶,135人。有董、冷、孫等3姓,其中董姓人口較多。
1955年,農村經濟總收入0.8萬元。1978年4.7萬元。2002年,全村總收入259萬元,第一、二、三產業比重分別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85%、11%、4%,全村人均純收入3040元。
第一產業1955年,全村農業總產值1.2萬元,糧食畝產120公斤,總產1.68萬公斤。1978年,全村農業總產值6萬元,糧食畝產450公斤,總產6.3萬公斤。2000年,林果業總收入8萬元,畜牧業總收入5萬元,漁業總收入1萬元。耕地面積12公頃,農作物播種面積10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公頃,經濟作物5公頃。糧、經作物種植比為1:1。2002年,糧食畝產651公斤,總產8.8萬公斤;第一產業收入219萬元,其中農業收入159萬元,畜牧業收入40萬元,林業收入20萬元。
第二產業1955年,全村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0人,產值0.1萬元。1978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5人,產值1.2萬元,利稅0.677萬元。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0人,收入30萬元,其中工業收入20萬元,建築業收入10萬元。
第三產業1978年,全村第三產業產值0.3萬元,利稅0.1萬元。2000年,有商業服務點1戶,從業人員2人,產值0.6萬元,利稅0.2萬元。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人,收入10萬元。
文教科技1943年,金銀崮村小學成立。1987年,村投資1萬元修建新校舍。1989年,本村小學被評為縣級花園式校園。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5人。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解放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全村人均糧食201公斤。1983年,人均糧食320公斤。2002年,全村有各種貨運車30輛、推土機3台、摩托車17輛、電話40部、彩電34台、電冰箱19台、洗衣機2台。村莊建設建國后,隨著社會發展,經濟的壯大,村貌煥然一新。20世紀末,村前是一片0.67公頃經濟竹林,村后是花園式學校,街道平整,房屋整齊。街道旁有佔地0.3公頃的果品冷風庫,村中有1座個體籌建的2層住宅樓。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1平方米。集體福利隨著集體經濟的壯大,村民福利不斷提高。1982年,集體投資2萬元,全村家家戶戶安上電燈,用上了電網供電。1986年,投資2萬元,全村用上了自來水。1988年,集體投資1萬元,修建了新學校。學校教學設施配套,改善了學生學習環境。1995年以來,村出資定期為育齡婦女做B超檢查,對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農戶進行補助,村民養老得到保障。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董鎮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個黨員。同年6月,成立了黨支部,董鎮任黨支部書記。在黨的領導下,開展一系列的革命活動。先後任黨支部書記的有董富學、李作仁、董鉛、畢洪田。2002年,全村有黨員18名。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6月,成立村公所,董富學任村長。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4月,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董富學、董富官、董鎮、畢兆真、李作芹、李作仁、董鉛、李作英、薛德仁、董建勇、畢洪田。1999年5月,畢洪田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