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語法學派
青年語法學派
青年語法學派是19世紀70年代以德國萊比錫大學為中心的一些語言學者所建立的語言學派別。主張語言規律不允許有例外,把語言理解為個人言語行為的心理生理過程,把語言結構理解為心理氣質的直接表現,其研究重點為語言的個人因素。“青年語法學派”一詞的“青年”指他們的見解過於武斷,有“年幼無知”的諷刺意思。索緒爾的早年語言學理論即屬於該派,以後才轉到結構主義觀點。
目錄
語言學的一個學派。德語原文是 Junggramatiker。19世紀70年代德國萊比錫大學K.布魯格曼、H.奧斯特霍夫、B.德爾布呂克(1842~1922)、A.萊斯金、H.保羅等人建立。因為他們對梵語與古希臘語的關係提出了新見解,老一輩語言學家如G.庫爾蒂烏斯等深為不滿,稱他們為“青年語法學派”,含有揶揄之意。但是他們欣然接受了這個名稱,後來人們也就沿用下來。在語言學界,現在一般叫做“新語法學派”。
新語法學派的材料和思想,導源於19世紀前期的歷史比較語言學家J.格林和中期的A.施萊歇爾等人。這個學派指出,梵語有些詞形比古希臘語距離原始印歐語原狀更遠,原始印歐語詞根並不都是單音節的等等。新語法學派強調兩點:一是語音演變規律無例外,二是語音變化中的類推作用。
遠在1822年,格林就提出了語音演變規律,人們也曾看到有些例外情況,1875年K.維爾納提出了補充說明。新語法學派因此覺得,歷史音變已得到了充分解釋。1878年,布魯格曼和奧斯特霍夫在一篇文章中宣稱,語音變化按規律進行,沒有例外,跟自然科學一樣,有其嚴格的規律。他們說,人類語言變化的因素不外乎心理、生理兩種,可是語音變化是緩慢的,不自覺的,所以“語音定律的活動完全是盲目的,依照自然的盲目需要而進行。”他們沒有注意到,語言演變是社會歷史現象。語言不是脫離說話人而存在的實體,語音演變要受社會和歷史兩方面的制約。語言並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有預見性,不能預言有什麼音變會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生。
在類推作用中,新語法學派看到了語音演變的心理因素。類推作用是以某些詞或形式為標準,改變另一些詞或形式來與之看齊。如果這樣,就會產生不遵循語音演變規律的現象。例如拉丁語變為古法語,按規律a 音應有兩種新發展:非重音的 a保留原狀,如“愛”的不定式由拉丁語 amare變為古法語amer,但是在m或n之前的重音a都變成ai,如拉丁語“我愛”amo變成古法語aim,拉丁語"你愛"amas變成古法語aimes,拉丁語"他愛"amat變成古法語aime(t)。這樣,在拉丁語中,同是一個"愛"的詞根,在古法語就有am-和aim-兩種不同的形式。後來法語以aim-為標準進行類推,結果變成現代法語的 aimer、aime、aimes和aime、am-這個詞根形式就消失了。這樣講類推作用,能說明許多音變現象,但是語音演變是複雜的,有的音變並非由於類推,而由於其他原因,例如避免產生同音詞,避免與忌諱名稱發音相似,或者對詞源有所誤解等等。只講類推作用,仍然不能把一切例外都講清楚。
新語法學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影響很大。除德國人外,其他國家的語言學家,如丹麥的V.L.P.湯姆遜和維爾納、俄國的Ф.Ф.福爾圖納托夫等都自稱屬於這一派。新語法學派提倡研究活的方言,但受到方言地理學家H.舒哈特和J.吉耶龍 (1854~1926) 等人的強烈反對,他們經過實地調查之後,認為語音在空間和時間方面的情況複雜而且變動不居,不能像新語法學派那樣劃出清楚的界線,說什麼地區的方言在什麼時候總是發什麼音,毫無例外。
見新語法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