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李倕的結果 展開

李倕

唐朝公主

唐宗女李倕,字淑嫻,唐高祖李淵第五代後人,病卒於開元24年(公元736年),時年25歲。

考古成果


發現墓葬

2001年至2003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理工大學新校區基建工地上,發掘了一處大型墓葬群,共清理出墓葬182座,漢、唐、宋、元、明和清代的墓葬都有,其中,唐公主李倕墓就是其中之一。
墓葬中屍骨尚存。

修復鳳冠

在李倕墓中,發現了一件完整的頭冠,與墓主頭骨緊緊依偎。
為了再現公主頭冠的精美,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邀請十多位中德專家攜手對其進行修復。研究人員對相關實物資料進行了三維激光掃描和計算機模擬再現,確定了鳳冠的組合、垂懸方式,並參考古文獻和壁畫等資料,最終將這套結構複雜、工藝精湛的唐代公主鳳冠成功再現。
2010年,修復后的公主頭冠一經公布,震驚國內外,這也是目前(2010年)世界上唯一復原了的唐代冠飾。這件頭冠的材質有金、銀、銅、鐵等,寶石類型主要有瑪瑙、珍珠、琥珀、綠松石、玻璃、螺鈿等,幾乎用盡了唐代可能用到的所有裝飾材料。修復后的頭冠重800餘克,大大小小有370多個零件,帶有濃郁的西域風格,金碧輝煌,令人讚嘆不已。

復原公主面貌

唐代公主鳳冠
唐代公主鳳冠
2013年4月15日,在第39屆數字考古國際會議上,北師大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專家,展示了唐高祖李淵第五代孫女李倕復原后的容顏。
受陝西考古研究院的委託,北師大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周明全教授,承擔了為公主面貌復原的任務。公主的整個下頜骨基本缺損。研究人員對公主顱骨進行了計算機斷層的CT掃描,數據輸入計算機,通過調配資料庫中已積累的近千對顱骨和面容資料比對,重新為公主構建出下頜骨,拼接完成了三維顱骨。
周明全介紹,顱面復原技術研究關鍵是尋找顱骨和面容的關係。先從活人開始,即把某人頭部的CT數據掃描進電腦,然後用3D技術模擬出該人顱骨,倒推復原容貌,再把復原容貌與真人進行比對,採用回歸統計方法推導出顱骨和面貌之間的關係,為公主顱骨“添肉”。
周明全說,比對了很多唐代公主的壁畫后,他們認為復原的容貌很傳神,“除了雍容華貴,還有自信、桀驁不馴的勁頭”。
李倕復原圖
李倕復原圖

人物關係


李倕的丈夫為宣德郎、直弘文館學士候莫陳。候莫陳當出自鮮卑系統。宣德郎為正七品下的文散官(無任所之官),相當於今天的大學教授。
李倕於開元二十四年(736)正月7日病死於長安勝業坊自己的宅邸。勝業坊位於皇城之東,玄宗皇帝處理政務的興慶宮之西鄰,是屬於貴族專享的宅邸。李倕死時只有25歲,墓誌中在這一段寫下了深深的哀悼之語。子在於襁褓說明李倕剛剛產下了一個嬰兒,推測李倕可能死於難產。

墓誌銘


朱書墓誌全文,共14行,合計267字。
大唐徠宣德郎前直弘文館候莫陳故夫人李氏墓誌銘並序
夫人諱倕、字淑嫻、五代祖聖唐神堯皇帝、豫章郡王亶之孫、嗣舒王津之第二女也。夫人德茂?源、蘭緒、生於盛?、長自阿間、柔順稟於天心、禮約費於師訓、及升弁之歲、蒼雁來賓、皮帛表儀、出配君子、承富貴之裔、逾組釧之功、處羅綺之榮、無忌瀚灌之色、豈謂膏盲??、藥石無?、靈雨滅於陽台、魂魄歸於泉路、粵以大唐開元廿四年正月七日、春秋廿有五、終於京兆勝業之里第。即以其年月廿二日遷於龍首原、禮也。晨?警路、哀輓成吟、里絕相耳、行多動咽、有子在於襁褓、未經吹棘之悲、親戚感而臨棺、終痛彌天之別。乃為銘曰
翠微之北?、皇城之東、傷陂白玉沉於此、申?曠野兮生荒草、千秋萬歲兮多悲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