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斐宗運

甲斐宗運

甲斐宗運(1515-1584)甲斐宗運,本名親直,法號宗運,肥后阿蘇氏重臣甲斐親宣之子。甲斐宗運名聲更加響亮,連他的對手島津家都認為“只要宗運還在人世,那麼我家的肥后侵攻就不能成功”。同一時間,島津義久再度侵攻肥后,自葦北、宇土方面出兵攻入相良領,破壞相良、阿蘇犄角相守的泰勢,以隈本城的城親賢為中心發動一向與大友家不和的肥后豪族,組成聯軍意圖討滅阿蘇家。甲斐宗運在甲斐氏家譜中留下的名字叫甲斐親直,宗運是他的法號,但由於當時的軍記、野史、日記等資料都稱其為宗運,所以本文也採用甲斐宗運這一稱呼。

家族背景


甲斐一族本來是日向鞍岡一帶的土豪勢力,為九州菊池家的庶流,但因為家中內鬨生變,先祖菊池武本遠往甲斐避禍,之後在南北朝時其子孫菊池重村投靠足利尊氏與本家敵對,為了與敵人相區別,遂改姓甲斐。戰敗之後,甲斐重村逃入日向鞍岡。後來甲斐一族臣屬於阿蘇神社的大宮司家,直到親宣的時代,甲斐氏已然成為阿蘇家的譜代重臣。永正十年,當初過繼給菊池家,已改名為菊池武經的阿蘇惟長與其子惟前,為了爭奪阿蘇神社大宮司的地位,興兵挑戰家主阿蘇惟豐,一戰破之,將惟豐驅出居城矢部濱之館,倉皇的惟豐只好逃往日向投奔家臣甲斐親宣。經歷四年秣馬厲兵之後,阿蘇惟豐在甲斐親宣的協助下重新奪回濱之館,並且將惟長、惟前父子放逐至薩摩。此戰之中親宣功不可沒,因而惟豐親授予他家臣之長的地位,晉陞為阿蘇家的筆頭家老。

人物經歷


少年

親宣死後,身為親宣嫡長子的甲斐宗運世襲父輩官職擔任起阿蘇家筆頭家老的職務,阿蘇家的軍、政兩面上發揮出色的手腕,輔弼當主惟豐經營領國。天文十年,意圖向北推進的薩摩島津家運用計謀\策反了阿蘇家的重臣御船城主御船房行,為了避免島津家依賴御船城作為進攻阿蘇家領地的橋頭堡,家主阿蘇惟豐火速派遣他年僅十三歲的兒子千壽丸擔任御船城討伐軍總大將,由甲斐宗運隨軍輔佐。在軍見坂一役中,實際上指揮著阿蘇家軍隊的甲斐宗運巧運計謀,成功討伐了御船房行,戰後敘功宗運得到了御船城作為居城,在名實方面都足堪稱是阿蘇家家臣團的魁首。

青年

天正二年,阿蘇惟豐逝世后,甲斐宗運繼續仕奉繼為當主的惟豐長子阿蘇惟將,也就是當年的千壽丸,協理國事,並以卓越的外交手段,作為阿蘇家的代表結合稱霸北九州的強國大友氏及近在咫尺的鄰國相良氏,尤其宗運與相良家當主義陽有極深厚之交情,雙方聯手成呼應之勢和南方的的薩摩島津家相抗爭。但擁有稱霸九州之雄心的島津家又怎會甘心受挫於宗運,家督島津義久再出良策,寢返了宗運的女婿隈庄城主甲斐守昌,女婿的背叛讓宗運怒不可遏,在得到當主阿蘇惟將首肯后宗運親自率兵討伐,在舞原一帶的激戰中擊退甲斐守昌,將守昌逼入隈庄城,宗運率兵籠城。圍城三年後守昌方開城投降,不過甲斐宗運並未殺他,只是判予追放,而隈庄城也在此後歸為宗運控有。當初宗運與豐后大友家的結盟是兩利的,在地理位置上大友宗麟若要加強對肥后的支配權就務必保留名望源遠流長的阿蘇家,以此為招牌吸引那些遊離不定的小豪族,同時借阿蘇家的勢力圈來做為與島津家間的防線。

壯年

對宗運本身而言,和大友家同盟,除了替阿蘇家增添一個強而有力的外援外,也是對功高震主的自己提供保障,所以在之前女婿甲斐守昌倒戈,親自率軍圍城三年時,宗運還能維持自身在阿蘇家家中的顯赫,這不僅得力於平日的忠誠勤勉,利用大友家的影響力確保在阿蘇家內部的地位也是一大因素。但是這個在往昔扮演著阿蘇家後盾、甲斐宗運後盾的大友家卻突然垮台了。耳川之戰中,大友宗麟慘敗於島津氏之手,此後勢力開始衰退,面對島津軍的逼進也只剩下採取守勢一途,在大友家的勢力撤出肥后后,進而演變成的是薩摩島津家和掌握了肥前、筑後的龍造寺家在肥后展開角力。由於長年敵對,所以甲斐宗運建議阿蘇惟將從屬於龍造寺氏的意見獲得許可,甲斐宗運再次擔任阿蘇家的代表與龍造寺家交換人質,正式締盟。探知此訊的甲斐宗運迅速出兵結合來援的御船、甲佐、矢部、砥用、南鄉谷、菅尾、小國等豪族的軍隊先發制人於北上至竹宮原布陣,總兵力達兵八千之數。而島津聯合軍則是選擇在白川的渡河口旦過之瀨的北岸布陣,時值前夜大雨,白川河水暴漲,聯合軍的將領在認定阿蘇軍無法渡河的情況下放鬆了警惕,透過忍者得之此一情報的宗運,大喜過望連忙下令麾下兵士趁夜渡河出擊。阿蘇軍倚仗熟悉地形之利由水淺處潛入合志、隈部軍的陣地,連天殺聲立時響起,酒酣入夢的聯合軍根本反應不及,在阿蘇軍一陣衝殺后馬上呈現狼狽之象,軍心動搖潰散,阿蘇軍大獲全勝,斬首四百零八,得知戰況后的島津義久對甲斐宗運的智勇雙全也只能無奈地說一句"宗運限制住了島津家的發展"。

中年

天正九年九月,島津軍攻下了相良家的重要據點水俁城,僅存八代城的相良義陽在同意葦北全部割讓給島津家並以二子擔任人質后和議成立,當年曾在神前和甲斐宗運置換誓書,並一同抵抗島津軍許久的相良義陽在無力繼續同島津抗爭后,向島津義久稱降,相良義陽與甲斐宗運的盟約就此劃上終點。為了讓新降服的相良氏與阿蘇氏彼此消耗,島津義久催促著極不願與往日盟友刀戈相向的相良義陽擔任島津軍的先鋒,出兵攻討阿蘇家。同年十二月,相良義陽統領八百軍勢自八代城出發,翻越了邊境姿婆神卡,侵入阿蘇山一側的山崎村一帶。防守當地的伊津野山城守明知寡不敵眾仍堅守職責帶兵布陣於綠川渡口的日和瀨河岸,抱著必死的決心突擊相良軍,結果全軍陣亡。初戰告捷的相良義陽將本陣設在村內的響野原,指令士兵休息,同時檢視伊津野山城守的首級並招開祝宴慶功。

晚年

不久后,相良義陽另外派出以東左京進為大將的別動隊亦傳來攻陷阿蘇氏支城甲佐城和堅志田城的捷報。山城守戰死於響野原陣中的消息傳入宗運耳中,甲斐宗運依循往日對相良義陽的了解猜測他會乘勝追擊,所以選定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飯田山加強防禦以備相良軍的來襲,不料卻得到相良義陽並未銜尾追擊擴大戰果,反而是在響野原的本陣裹足不前擊,宗運笑道:"在那裡布陣將是他為自己選擇的葬身之地。"想來,義陽出兵前"決定戰死"之言應該是有為宗運得知,因此才能為阿蘇軍即將來到的勝利微笑。十二月二日,天未明,甲斐宗運親率二百餘精銳騎兵悄悄向響野原進發,軍中的鐵炮隊先主軍一步由小道迂迴至相良軍陣的另一側。當日小雨蒙蒙、霧氣濃密,甲斐宗運兵分兩路的突襲收得奇效,鐵炮聲的轟鳴驚醒了正在夢鄉的相良軍,濃霧之中相良軍兵士意圖對聲音的來源發動攻擊,沒想到來去如風的騎兵部隊竟然在白霧的掩護下從身後殺出,在白刃交鋒之際響野原變成血流成河的修羅場,在宗運奇襲戰法的成功下,阿蘇軍接近屠殺的攻擊使相良軍自相良總大將義陽以下共三百餘人陣亡,全軍潰散,敗回八代。當相良義陽的首級捧到甲斐宗運面前讓他檢視的時候,宗運已經完全明白義陽此次出征只求一死的心境,於是雙手合十,淚流滿面,心中對不得不從島津之令出兵阿蘇家的義陽之立場只有同情,感慨道:"義陽公死後不過三年我家也會滅亡的吧!"隨後命人將義陽的首級送回故里安葬,並在響野原戰場上修築一間相良廟。

逝去

響野原之戰的勝利只是阿蘇家滅亡的第一步,昔日同盟的相良、阿蘇家鷸蚌相爭,獲利的只有扮演漁翁角色的島津家,響野原之戰兩年後,宗運病逝,享年六十八歲。臨死前,宗運諄諄告誡嫡子甲斐親英面對島津的攻勢時御船、甲佐皆可舍,只要保有矢部,靜待天下太平即可。但是親英取代亡父成為阿蘇氏的筆頭家老,卻罔顧父親遺言采強勢作風與島津軍對戰,被島津家一連攻下二十四座城砦,在與島津氏和平交涉中被捕親英,降伏島津義久,後來又擔任佐佐成政的家臣,因為國人一撰事件被殺。

人物詳解


一族源流

甲斐氏發源於九州菊池家庶流,菊池武房之子武本,在家族內訌中失敗,為了逃避迫害跑到遙遠的甲斐國山中躲避,定居並繁衍下來。到了南北朝初期,其子孫甲斐菊池重村作為足利尊氏的部將下向九州,帶著軍隊打回了肥后老家,與當地屬於南朝陣營的菊池氏嫡流交戰。為了與敵人相區別,遂改姓甲斐。後來甲斐重村被菊池武重打敗,一路逃到日向國鞍岡地區才穩定下來,開墾田地,修建莊園,做了一方土豪。再後來,甲斐一族作了阿蘇神社大宮司家的家臣,世代相襲,到了甲斐宗運的父親親宣這一代已經是阿蘇家的譜代重臣了。

嶄露頭角

其父親親宣去世后,作為嫡子的的宗運繼承了親宣所擔當的阿蘇家筆頭家老一職。最初,依靠世襲父輩官職當上家老的他並沒有引起阿蘇家當主惟豐的重視,同時,其他家臣對此也頗有微詞,但是歷史給了他一個嶄露頭角的機會。永正十四年,阿蘇家內亂,過繼給菊池家的菊池武經(阿蘇惟長)一心想讓自己的兒子惟前當上阿蘇神宮的大宮司,於是將已經坐上大宮司寶座的惟豐趕出了阿蘇家督居所矢部“濱之館”。惟豐向甲斐宗運求助,身為家臣的宗運自然責無旁貸,率兵收復“濱之館”,挫敗了武經父子的篡權圖謀,恢復了惟豐的家督地位。在這一變故中作為第一大功臣的宗運自然得到了惟豐的完全信任和重用,掌管阿蘇家的軍政一切大權,可以說從那時起,宗運一族的命運便與阿蘇大宮司家的命運牢牢地綁在了一起。

御船城主

天文十年(1541),阿蘇家另一重臣御船城主御船房行在島津家的策動下叛亂,阿蘇家決定討伐。惟豐派了他年僅十三歲的兒子千壽丸擔任御船討伐軍總大將,宗運隨軍輔佐。實際上,即使按照當時的標準千壽丸的年齡也太小,根本不懂行軍打仗的事情,他擔任總大將只是一種形式而已,指揮權完全由甲斐宗運掌握。軍見坂一戰,宗運計謀成功,很快便攻陷了御船城,平定了叛亂。為了表彰宗運的戰功,惟豐將御船城獎賞給他做為居城。
惟豐死後,宗運繼續侍奉惟豐之子大宮司惟將(千壽丸)。不久,同為甲斐一族的隈庄城主甲斐守昌在島津家的策動下背叛阿蘇家,宣布歸順島津。守昌之妻是宗運之女,守昌也就是宗運的女婿了,女婿的背叛讓宗運怒不可揭,於是率兵討伐,雙方在舞原一帶展開激戰,守昌不敵,退回城中堅守不出。宗運軍籠城。兩年以後守昌才開城降服。宗運沒有殺他,但給了一個追放的處罰。自此,隈庄城也為宗運所掌控。

揚名白川

為了對抗南方咄咄逼人的島津家,阿蘇、相良、大友三家結為了盟友。順便插一句,在那次盟會上,甲斐宗運代表阿蘇家與相良義陽在神前交換了誓書,這是他與義陽的初識。
耳川一戰,大友家大敗,精銳盡失,從此一蹶不振,只得在島津家的攻勢面前採取守勢,於是島津家便可以騰出手來與正躊躇滿志南下的龍造寺家爭奪肥后了。大友勢退出后的肥后形成了力量的真空,當地眾多的弱小家族為了自身的生存在島津與龍造寺兩家之間搖擺不定。
天正八年三月,加入島津軍陣營的城、合志、隈部、鹿子木、名和等肥后豪族在島津家的發動下,組成聯軍打算進攻阿蘇家。得到這一消息的甲斐宗運決定先發制人,迅速出兵隈本城,與趕來支援的御船、甲佐、矢部、砥用、菅毛、小國等豪族軍隊回合後於北上竹宮原布陣,軍勢總人數約八千。隨後,島津方豪族聯軍於白川渡口北岸列陣,與阿蘇軍隔河對峙。三月十七日夜,下起了大雨,白川河水暴漲,豪族聯軍中的城氏、合志氏、隈部氏等豪族的軍隊以為阿蘇軍在這種情況下無法渡河,於是放鬆了警惕,在營中擺宴飲酒。這一情報被阿蘇軍中專門監視豪族聯軍動向的忍者探明之後很快報告給了宗運。這樣好的機會甲斐宗運自然不會錯過,於是悄悄下令手下將士半夜渡河出擊。當熟悉地形、從水淺之處涉水渡過白川的阿蘇軍吶喊著沖入合志、隈部軍陣地的時候,聯軍士兵聽見震天的喊殺聲,都驚惶失措,紛紛逃命。借著這股氣勢,宗運又向在附近紮營的其他豪族軍隊發起了進攻。此戰阿蘇軍大獲全勝,斬首四百餘級。甲斐宗運名聲更加響亮,連他的對手島津家都認為“只要宗運還在人世,那麼我家的肥后侵攻就不能成功”。

響原悲歌

天正九年九月,島津軍攻下了相良家的重要據點水俁城,已經沒有力量繼續同島津抗爭的相良義陽只得降伏了島津家。為了讓新降服的相良氏與阿蘇氏彼此消耗,同時保存自己的精銳,島津家將相良義陽的軍隊作為了向阿蘇家開戰的前鋒,至此,相良義陽與甲斐宗運的盟約被徹底破壞。
在島津家的一再催促下,極不情願的相良義陽於十二月一日只率本城的八百軍勢翻越了邊境姿婆山口,侵入阿蘇一側的山崎村一帶。臨行前,義陽曾經在許多不同的場合說過“決定戰死”之類的話。
防守當地的伊津野山城守帶兵於綠川渡口一側的日和瀨河岸布陣,抱著必死的決心向相良軍發起衝鋒,結果寡不敵眾,全體戰死。初戰告捷的義陽將本陣移到響野原,命令士兵休息,進行首實檢,並宴飲慶賀。與此同時,派出的另一支以東左京進為大將的軍隊也攻陷了御船城外圍的甲佐城和堅志田城。
在得到山城守全軍復沒的消息后,宗運估計相良軍會乘勝進攻,於是便在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飯田山加強防禦,打算把這裡作為同相良軍最後決戰的戰場。當得到相良義陽並沒有乘勝追擊擴大戰果,反而於響野原布下本陣裹足不前的消息后,宗運笑道:“在那裡布陣將是他為自己選擇的葬身之地。”他決定再次運用拿手的突襲戰法主動進攻義陽本陣。當日午夜,宗運親自挑選了200餘精銳騎兵悄悄地向響野原進發。稍後,其子親秀(宗立)也率領著策應部隊奔赴響野原。
十二月二日凌晨,天還沒有亮,下著小雨,紮營於日和瀨河邊的相良軍營寨籠罩在一片濃霧中。甲斐軍中的鐵炮隊悄悄離開了主力部隊迂迴到了相良軍陣的另一側。濃霧完全掩護了甲斐軍的行動,使得相良軍對正在迫近的攻擊毫無知覺。
突然之間,甲斐軍的鐵炮開始發出轟鳴,騎兵吶喊著直衝義陽本陣。睡意正濃的相良軍被震天的喊聲所震懾,又被濃霧所礙而看不清敵軍的兵力多少,發生了混亂。面積不大的響野原上火槍射擊聲、怒號聲、金屬碰撞聲響成一片。
宗運的奇襲戰法再一次取得了成功,相良軍自總大將義陽以下三百餘人陣亡。失去了統帥的相良軍殘餘完全崩潰,朝八代方向退卻。
當相良義陽的首級捧到甲斐宗運面前的時候,他完全明白義陽此次出征的心境,於是雙手合十,淚流滿面,感慨到:“義陽公死後不過三年我家也會滅亡的吧!”隨後命人將義陽的首級送迴響野原戰場。

名將之薨

響野原之戰的勝利並不能改變阿蘇家走向滅亡的命運,唯一的得利者是島津家。兩年之後,宗運病逝(一說是被其孫女毒殺)。傳說宗運臨死之前曾經告誡他的長子親秀(宗立),不要進攻島津家,要好好加強內政,經營領地,等待太平盛世的來臨。後來宗立將父親的遺言當作了耳旁風,結果被島津家一連攻下二十四座城砦,阿蘇家滅亡。這個時候才想起父親告誡的宗立已經悔之晚矣。後來,其子宗立先後作了島津義久和佐佐成政的家臣,再后,宗立因為國人一揆事件被殺導致甲斐家嫡流斷絕,當然這些事情都不是甲斐宗運當初所能夠預料得到的。

綜合評價


甲斐宗運可謂是戰國後期九州“智”、“勇”、“忠”、“義”四德皆備的完美武將了。
第一,善於使用策略,這是其“智”。在早期的御船城之戰,以及後來的白川之戰、響野原之戰中,能夠屢屢抓住戰機、在適當的時候、運用突襲的方法擊敗對手。
其二,敢於大膽出擊,這是其“勇”。一旦他覺得時機成熟或是條件具備之後便敢於放棄守勢,突襲敵人。而在突襲作戰開始之後,便奮勇衝鋒在前,直插敵軍本陣。這一點在他所指揮的每一場戰鬥中都體現了出來。
其三,位高權重不嬌,這是其“忠”。惟豐的阿蘇家督和大宮司地位是他帶著軍隊奪回來的,作為輔佐阿蘇兩代當主的首席筆頭家老軍政大權在握而沒有任何非分之想,甚至自己的女婿背叛主家后也進行討伐追放,這在以“下克上”為時髦的戰國時代確實是難能可貴。
最後,歸還義陽首級,這是其“義”。從歷史資料的記載來看,甲斐宗運和相良義陽的個人感情是很深的,他能理解義陽求死的心境,所以在見到義陽首級之後以至於“雙手合十,淚流滿面”。作為各為其主的敵人,他不能在戰場上有絲毫手軟,但是作為朋友,他給了義陽的首級與身體一同回歸故里安葬的機會,能以全屍安葬這在當時是武士陣亡之後最大的幸運了。
綜上所述,甲斐宗運可謂為阿蘇家的“四德”武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