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消費
生態消費
經過理性選擇的、與一定的物質生產和生態生產相適應的消費規模與消費水平所決定的、並能充分保證一定生活質量的消費叫生態消費。在一定意義上,生態消費也叫適度消費。生態消費是當代人類應該選擇也必須選擇的消費模式。因為唯有這種消費模式,才能有利於人類的健康持續發展。
生態消費
因此,為了自己和子孫後代的利益,必須在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設法使自己的消費行為向有利於環境和資源保護、有利於生態平衡的方向演變。而當人們的消費行為具有了保護環境的功能時,這種消費其實就是一種生態消費。
生態消費是一種綠化的或生態化的消費模式,它是指既符合物質生產的發展水平,又符合生態生產的發展水平,既能滿足人的消費需求,又不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的一種消費行為。
生態消費
在一定意義上,生態消費也叫適度消費。把經過理性選擇的、與一定的物質生產和生態生產相適應的消費規模與消費水平所決定的、並能充分保證一定生活質量的消費叫生態消費。
生態消費也是一種持續性的消費模式,即它具有滿足不同代際間人的消費需求的要求與功能,也就是說,這種消費模式將人的今天的需求和明天的需求、現代人的需求和未來人的需求有機地統一在了一起,具有一種跨時空的品質。
全面性是指生態消費是一種包含人的多方面消費行為的消費模式,或者說這種消費模式能滿足人的多方面的需求,如物質需求、精神需求、政治需求、生態需求等。
所謂精神消費第一性是指生態消費突出人的精神心理方面的需要,這與傳統的高消費所一味追求人的物質方面的需要有了明顯的區別。
生態消費
無限遞進的消費需求在一系列客觀條件的制約下或限制下,不得不表現出其應有的有限性。這種制約:一是資源環境的制約,二是一定時期滿足這種消費需求的生產條件的制約,三是人們自身經濟條件如收入水平、支付能力等的制約。總之,人們的消費需求在一定的資源環境、經濟文化等條件下有限的,而不是無限的。
如果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中任意張揚超出了環境資源和經濟社會承受能力的消費需求,必然會帶來極大的負效應。這種負效應對主體來說要麼會造成主體身心的傷害。要麼會造成主體財力的浪費和損失。誠如古人所言:“物無美惡,過則成災”。尤其不能忽視的是,這種負效應還造成了人與自然關係的對立與緊張,進而導致人與人關係的緊張。物質需求有限論,為提出具有適度性的生態消費奠定了基礎。
“作為一門協調人與自
生態消費
生態倫理學認為,人作為道德的主體,不但應當把自己的道德關心施之於人,而且應當施之於自然,施之於自然中的動物、植物等。隨著科技的發達、文明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的根,是人類之母,是人類的棲息之所。人類要維持自己在自然界中的持續存在與發展,就必須尋找措施保護自然。光有科學的、法律的措施還不夠,還要訴諸倫理道德。
生態倫理學的誕生表達和顯示了人類試圖緩和與消除自身與自然的矛盾衝突的善良願望。所謂按照生態倫理學的道德標準、基本原則和規範來指導和約束人類的實踐行為,這自然包括著對人的消費行為的生態化改造,促使一種新的生態消費模式的確立,根據生態倫理學的觀點,滿足人的基本需求、進行適度的消費是道德的,而大手大腳、大吃大喝、暴殄天物是不道德的。可見,倡導生態正是生態倫理學在人的生活方式上的實際體現。
生態消費
有人覺得在物質生產落後、生活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倡導革命勤儉節約、適度消費是可行的,而在物質生產有了重大發展、自身的經濟條件有了顯著改善的情況下,還提倡勤儉節約,似乎顯得不可理解。其實,人的消費行為、消費水平不僅要同物質生產相適應,還要同生態生產相適應。儘管每個人的生活善、狀況、生活水平就必須與之保持一致。道理很簡單,所有的消費資料,首先是生態生產的產物,其次才是物質生產的產物,或者說是生態生產和物質生產相互作用的結果。因而,那種僅僅從物質生產有了發展、從自己有了一定的經濟購買力的角度出發就去貶低乃否定勤儉節約、適度消費的看法和做法,是相當有害和危險的。
人類周圍的生態環境系統是整個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生物群落與環境間不斷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轉而形成的統一整體。生態系統內部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促使其生生不息,不斷向前發展演化。把生態系統的這一動態發展過程,看作是生態系統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簡稱為生態生產。
在一定意義上,主要是從生態生產的角度提出適度消費的。因為,當今世界是暫時處在物質生產表面繁榮、生態生產基本上處在一種超負荷運轉的狀態中,虧損日趨嚴重的生態生產越來越難以滿足日益增多的人口的高需求、高消費。可見,生態生產發展的現狀是不允許大手大腳、揮霍浪費甚至暴殄天物的。
由高消費向生態消費轉變的具體措施:
① 樹立生態消費觀念,建立生態消費模式,從物質享受第一過渡到精神追求第一。
樹立科學的生態消費觀念或生態消費意識,是每一個地球居民所應有的素質要求。當傳統的高消費日益明顯地暴露出其對生態環境進而對整個社會持續發展的危害性時,當代社會成員在觀念認識上應自覺地摒棄高消費的願望和行為,以一種既能確保自己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又不會對生態環境構成危害的消費意識約束自己的消費行為,這樣一種具有互利功能的消費意識便是生態消費意識。
如果說,轉變傳統經濟增長方式,走生態化生產的道路,是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生產基礎的話,那麼,樹立生態消費意識,建立生態消費模式,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的生活基礎。在當代社會中,人類的“當代意識”應首先是全球意識、人類大家庭意識、公平意識和環境意識等等。其中,生態消費意識是當代人類環境意識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人們的生態消費意識應強化到如此程度:有害於生態環境的產品、食品不購買、不食用;對“殺食”國家明令保護的珍禽益鳥的做法應設法制止。只有把保護環境的工作落實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才會有真正的希望。
21世紀的社會是知識經濟的社會,知識經濟的社會是對工業經濟社會的揚棄。在工業經濟社會,人類普遍被一種唯物享樂主義的價值觀所支配,追求的是儘可能多的物質財富和儘可能奢華的物質生活,奉行的是物質享受第一的行為準則。顯然,這樣一種價值觀念和行動準則,只能把人類推向無序和崩潰的深淵。在未來知識經濟社會裡,知識、智力、信息將是經濟社會發展所依賴的最為重要的資源,知識化的勞動者也將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這樣一種基本的社會現實,將迫使人們在生活追求上,要由物質佔有第一向精神追求第一過渡。通過學習、娛樂、文化交往等方式以充實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活,這將是21世紀人們的新生活風尚。
② 要建立一種確保生態消費的社會機制。在現實生活中,雖然居民的消費行為主要受其個人的收入情況、外在的價格因素、商品因素等的制約,而較少或很少受環境資源狀況的影響,但整個國民乃至整個人類的消費行為就不能不受到生產因素、市場因素特別是環境資源因素的制約。為了把全體國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規模納入到適度的、生態化的可持續消費的軌道,使全體國民樹立起生態消費的意識,摒棄高消費的陋習,就必須建立起一種相應的社會機制。
如政府通過宣傳教育等方式培養和強化人們的生態消費的觀念意識;通過稅收等手段抑制不利於健康的消費,如煙、烈性酒,提倡節儉,反對鋪張浪費;通過制訂相關的法規以保護各種珍稀動物,嚴厲打擊“殺食”珍稀動物的不法行為;通過控制社會集團購買和其他相關政策,引導合理消費,等等。
人類曾經向自然索取了許多,脆弱的生態環境已經難以承受人類對它的繼續傷害和剝奪了,任何對有限資源的瘋狂掠奪都如飲鴆止渴。在保護野生動物、與自然和諧相處已成為綠色時尚的今天,必須培育、創造一種新的文明:綠色文明和綠色的生活方式!
生態效應 | 生態產業 | 生態文明 | 生態園林 | 生態危機 |
生態因子 | 生態系統 | 生態模擬 | 生態赤字 | 生態恢復 |
土地生態 | 生態農業 | 生態美學 | 生態養殖 | 生態入侵 |
金融生態 | 生態塑料 | 生態類群 | 生態觀 | 生態球 |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8/4/2/107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