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寂
本寂
本寂(840年-901年)俗姓黃,名元證,又名崇精,福建蒲田縣人,晚唐名僧,為佛教“曹洞宗”始創人之一。長期定居並終老撫州。唐天復元年(901年),62歲的本寂圓寂,葬於寺西百步的鳳形坊,塔名“福園”。由於他對曹洞宗的形成和發展貢獻甚大,因而被敕謚為“元證禪師”。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被加封為“寶藏元證大師”。本寂“文辭遒麗,富有法才”,著有《解釋洞山五位顯訣》、《住寒山子詩》,後人又輯得《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2種存世。
本寂像
本寂在曹山寺修持30年,廣開山門,課徒說法,闡釋良價禪師的五位君臣法要,大振洞門禪風。本寂在宣揚禪宗思想的同時,將玄學、儒學揉合在一起,用陰陽爻象解釋五種君臣變化狀態,用說禪的方式宣傳儒家君臣之道。用處理君臣關係的方法,作為僧徒檢驗自己的修鍊程度和悟得佛性深淺的標準,得到封建統治者的提倡和扶持。當時南平王鍾傳曾多次請他去洪州弘法,本寂均未應邀。而來曹山寺參禪者,都散佈於海內外。他和良價 所宣傳的“五位君臣論”成了曹洞宗 的禪學,禪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由此形成。
曹洞宗的影響很廣泛,其弟子很多成為名僧,全國各地的顯山名寺都有其弟子弘揚曹洞宗禪法。撫州刺史危全諷曾延請其弟子匡仁禪師至金溪疏山寺弘法,使疏山寺成為曹洞宗的又一傳教基地。日本僧瓦室能光,向良價學禪法30年,朝鮮僧利嚴亦向本寂再傳弟子學禪法。13世紀初期,日本僧通元將曹洞宗法傳入日本,開創日本的佛教曹洞宗,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信徒約有1000萬人。朝鮮、東南亞等地也有不少曹洞宗信徒。
1993年宜黃縣人民政府批准修復曹山寺,1995年6月完成第一期修復工程。1999年請來緬甸玉佛像30餘尊,成為全省首座全國少有的漢白玉佛寺。2003年10月,宜黃縣政府禮請全國佛教協會理事心亮法師親任寺院住持。心亮法師引來了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旭日集團董事長楊釗等一批大德居士結緣曹山寺,他們決定為寺院重建給予財力、物力、人力上的支持,擬通過五年時間建設,把曹山寺建成以禪學教學為主、兼顧觀光旅遊的佛教道場。目前,由香港旭日集團聘請的山西古建築保護研究所為曹山寺重建進行勘探、規劃和設計工作已全面完成,教學大樓、齋堂建設已完工並交付使用。一座海內外有影響、建築風格有特色的大型叢林,不久將呈現在世人面前,成為我國乃至世界佛教界的一個璀璨明珠。
據黃氏族譜記載,本寂在俗乃是江口鎮囊山慈壽寺開山祖師妙應的同胞兄弟,莆仙佛門世代稱為“黃家兄弟禪師”。宋贊寧等《宋高僧傳》卷第十三《梁撫州曹山本寂傳》載:晚唐莆田多衣冠士子僑寓,儒風振起,有“小稷下”之稱。稷下為古代齊地名,戰國時各學派薈萃的中心。本寂“少染魯風,率多強學,自爾淳粹獨凝,道性天發。”他十九歲時,父母已經去世,不願仕途進取,棄儒學佛,往福唐縣(今福清市)靈石山翠石院,禮元修和尚為受業師出家,法名 身章,號本寂。然而元修乃為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密宗僧人,本寂出家之初乃依止其師修習密宗法門。
本寂出家后的五、六年之間,與其俗兄妙應共議舍祖上所遺居宅改為佛宇,並將其父母葬於寺東,號稱“雙燕棲梁”,墓碣書刻“五大夫黃公之墓”。寺宇初未立名,俗稱塔院,後於五代閩王審知賜匾命名“國歡院”;是地俗名國歡,實源於此。也是本寂出家后的五、六年內,他受故鄉緇素佛子敦請,曾經回梓開山創建九峰寺,此寺而今猶存。
唐咸通五年(864年),本寂“年二十五,師(指本寂受業師)方許受戒”,然“而舉措威儀,皆如舊習”。他受了具足戒之後,便就離開了師門,出省北上雲遊,尋師證悟,以求發明宗旨。此時良價禪師在江西洞山弘揚其首創的一家禪風,世“洞上宗風”,法席稱盛,四方贊仰。本寂前往洞山參謁良價,相逢問答,頗相契合。良價非常器重本寂,自此入室為其首席弟子。本寂在洞山盤桓數載,朝夕請益,終於得良價秘密印證悟解,心傳洞上宗旨。不久他便辭別洞山,先往廣東韶州曹溪禮拜六祖惠能真身塔,迅而返回吉水(今江西臨川縣)。當地僧眾久仰本寂盛名德望,請他開法接化。然他追念六祖惠能在曹溪所創的道風,便把吉水山改名曹山,卓錫於斯舉揚本家的宗風,故有“曹山本寂”之稱。后因黃巢率領農民起義軍進駐該山,本寂乃又遷往荷玉山,把一位信士所舍的何王觀改為荷玉寺,繼續聚徒廣闡玄化。猶有一說,
荷玉山乃被改成曹山。抑或二山相距不遠,均有曹山之稱。
弘揚曹洞宗的禪風
本寂在曹山弘禪接化三十來年,法席大興,學者薈萃,嗣法弟子傑出者十四人,門人不計其數,而趨集於其座下參禪的十方僧侶,常年“冬夏盈千二百三百”,大振良價的洞上宗風,形成一大新興的宗派。後世合取其師徒二人住以傳禪的二山之名稱為“曹洞宗”,其法裔廣泛盛傳天下禪門。曹山禪風大振之際,山下有一鍾陵大王仰慕本寂盛德逸才,再三派遣使者請他到府作客,均被本寂婉言辭絕。第三次遣使迎請之時,大王乃告使者:“此番若不見曹山大師前來,你休想活命!”使者奉命到山,跪在本寂座前潸然泣道:“和尚慈悲,救度一切。和尚此番若然不赴王命,弟子滿門便成灰粉!”本寂將其扶起來就坐並安慰道:尊使不須憂慮,貧道作一首古人偈呈上大王,必保無事!”偈曰:
摧殘枯木倚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
樵客見之猶不顧,郢人那更苦追尋。
全偈陳情言志,語言樸素優美,尤以郢人比喻知己的人,婉辭手法絕妙。鍾陵大王讀罷此偈,遙向曹山頂禮曰:“弟子今生無緣拜見曹山大師也!”作為青原下第五世的本寂禪師,是曹洞宗禪法之大成者,其禪風立五位君臣”為宗要,從事理、體用關係上說明事理不二,體用無礙的道理。宋智紹《人天眼目》說其“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人。”此宗形成而異軍突起,大振青原行思一系的禪風。
本寂禪師自二十五歲登戒之後北上雲遊,後來長期卓錫曹山傳禪創宗直至示寂的三十多年間,在佛典及方誌中未見其有回梓過的記載。他於唐天復元年(901年)六月十六日辰時,於曹山荷玉寺丈室親自焚香宴坐而化,世壽六十有二,僧夏三十七年,全身葬於曹山西丘,唐昭宗賜謚元證大師,塔名“福圓”。
本寂生前著有《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一卷、《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卷、《解釋洞山五位顯訣》等傳世,並曾註釋《寒山子詩》,文辭遒麗,盛行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