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蕈樹

海南蕈樹

海南蕈樹(學名:Altingia obovata Merr. et Chun)是金縷梅科蕈樹屬植物,常綠喬木,高達30米,樹榦直徑達1米。葉革質,倒卵形或長倒卵形,長5-11厘米,寬2-4.5厘米。雄花短穗狀花序橢圓形,常多個排成總狀花序,苞片卵形,有褐色柔毛。頭狀果序近於圓球形。種子多數,細小,多角形,褐色,種皮堅硬。花期3月,果期10月。

該種為中國海南特有,分佈於中國海南島中部及南部,廣東等地有栽培。生長於海拔800-1400米的山地常綠林,在尖峰嶺的局部林段佔有很大的優勢,甚至組成單優群落。

木材散孔材,暗櫬色,硬重,乾燥后稍開裂,也稍變形,頗耐腐,供建築、地板、橋樑、車輛、機被、器材、傢具等用材。大徑材更佳,多作船板,為海南重要商品材之一。

形態特徵


海南蕈樹
海南蕈樹
常綠喬木,高達30米,樹榦直徑達1米;樹皮粗糙;嫩枝,芽體卵圓,長約1厘米,略有短柔毛,外側有多數鱗狀苞片。葉革質,倒卵形或長倒卵形,長5-11厘米,寬2-4.5厘米;先端圓形或鈍,基部窄楔形;上面干后橄欖綠色,有光澤,下面無毛;側脈7-9對,在上面很明顯,在下面突起;網脈在上下兩面均明顯;邊緣有小鈍齒;葉柄長4-10毫米;托葉細小,早落。
雄花短穗狀花序橢圓形,常多個排成總狀花序,苞片卵形,有褐色柔毛;雄蕊多數,花絲極短,近於無柄,花藥倒卵圓形,長1.5毫米,紅色。雌花頭狀花序通常單生,有花16-28朵;萼齒不明顯,常為鱗片狀;花柱長3毫米,有毛,先端彎曲;花序柄長約3厘米。頭狀果序近於圓球形,直徑2厘米,基底平截,無宿存花柱。種子多數,細小,多角形,褐色,種皮堅硬。花期3月,果期10月。

近種區別


該種和蕈樹(A. chinensis)非常接近,只是葉片先端圓形。樹皮較厚呈暗褐色,在一些萌櫱枝上的幼態葉往往可找到尖銳的葉尖。

生長環境


為中國海南熱帶常綠季雨林的常見樹種,最適年平均氣溫21-23℃,最冷月平均氣溫16℃,年降水量1800-2000毫米,土壤屬磚黃壤。在海拔1100米的有針葉樹混生的山地雨林中有散生,但數量較少。常與橄欖、小葉達里木、細子龍、青皮、荔枝、子京陸均松、海南楊桐、尖尾槁等樹種混生。喜生於海南島中部和南部的山地,海拔400米以上,濕度大的地方。在尖峰嶺林區的適生範圍內為優勢樹種或組成純林。喜光樹種。喜濕度較高的山谷、山腹和多霧山區的生態環境。不耐乾旱和高溫。

分佈範圍


該種為中國海南特有,分佈於中國海南島中部及南部。在海南主要分佈於定安、瓊中、保亭、陵水、三亞、樂東、東方、昌江等地;廣東(廣州)等地有栽培。

繁殖方法


採種

果實採回后,攤開在陰涼、通風處陰乾,至蒴果逐漸開裂,即將果實翻動或木棍打果實,種子即脫落,種子純度66.5-90%,含水率10%左右,出種率0.9%左右,千粒重7.5-11克,每千克種子9-13萬粒,種子裝入袋內,存放在陰涼、通風、乾燥處備用,但存放時間不能超過次年2月,否則易失去發芽力。若需貯藏,則採用密封乾燥貯藏法。

播種

播種前用清水浸種24小時,種子小有翅,播種時用細沙土混種,撒播在砂壤土床面上,用篩覆土,以不見種子為度,蓋稻草或用遮光阿搭蔭棚遮光,早晚淋水。約10天左右開始發芽出土,發芽率達60-80%,發芽后及時揭開稻草,並遮蔭小苗高3-4厘米時,移入營養杯或分床,分床苗一般按20厘米×20厘米的株行距,要適當遮蔭,加強苗圃常規管理,早晚淋水。1年生苗高達40-50厘米,就可出圃造林。

栽培技術


栽植

造林地應選擇海拔高500米以上的山谷溪旁、山腰中下部,濕度大,霧多、土壤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紅黃壤性質立地環境種植為宜。煉山後採用穴狀整地、植穴規格50厘米×50厘米×50厘米,株行距3米×3米或3米×4米,雨季造林為佳。

撫育

幼林生長較緩慢,4年內要加強撫育管理措施,每年砍雜、除草、鬆土、擴穴、施肥2-3次;4年後每年撫育1-2次。

病蟲防治


蚜蟲夜蛾等危害嫩枝葉、頂芽,用2.5%敵殺死5000倍液、40%氧化樂果溶液1500-2000倍液噴酒。

主要價值


木材散孔材,暗櫬色,紋理局部交錯,結構細緻,硬重,乾燥后稍開裂,也稍變形,頗耐腐,切面平滑,略有光澤,供建築、地板、橋樑、車輛、機被、器材、傢具等用材。大徑材更佳,多作船板,為海南重要商品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