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位置效應

記憶效果

系列位置效應是指記憶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處的位置對記憶效果發生的影響,包括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第一個要素是初級記憶(相當於短時記憶),它包含那些尚未從 意識中消失的材料;第二個要素是二級記憶,它存儲著當前雖然未被意識到的,但是存貯在大腦里的,隨時可以提取出來加以處理的信息。這種現象被認為是由於短期記憶在一個事件序列的開頭時遠沒有在中段和末端時那麼“繁忙”,與之相較,在開頭就有更多的時間給短時記憶去處理信息,使其轉換進入長時記憶,從而足以保存更長時間。

雙重記憶理論


把記憶區分為 短時記憶(short-term memory)和 長時記憶(long-term memory),最早由威廉·詹姆斯於1890年提出。詹姆斯認為記憶由兩個要素組成。第一個要素是初級記憶(相當於短時記憶),它包含那些尚未從 意識中消失的材料;第二個要素是二級記憶,它存儲著當前雖然未被意識到的,但是存貯在大腦里的,隨時可以提取出來加以處理的信息。這成為了雙重記憶理論的基礎,與此相對的是將記憶看成單一的現象的單一記憶說。
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的關係類似計算機中內存和硬碟的關係。前者是大腦處理信息、暫存信息的場所;而後者儲存大量信息,但不能直接為大腦所處理,只有通過提取至短時記憶才能被意識到(即處理)。
為證明雙重記憶理論,最有力的證據是在自由回憶實驗中獲得的系列位置效應。因為自由回憶中出現了首位效應和近因效應,而改變實驗,在呈現一系列信息后,在回憶前增加逆運算,結果近因效應消失了。因此,得出結論:首位效應之所以出現,是因為作為第一個出現的信息,其得到了足夠的時間,使之進入長時記憶,因此回憶效果好;而近因效應之所以出現,是因為作為最後出現的信息,其尚停留在短時記憶中,因此效果好;但加入逆運算后,短時記憶在記憶結束后處理數字運算,使先前自由回憶實驗中尚停留其中的信息被抹去,因此回憶時末尾的信息效果不好。
此外,實驗還表明,快速或慢速呈現單詞、呈現使用頻率低或高的單詞以及呈現有關聯或無關聯的單詞,這些雖然對系列位置曲線的首位效應產生影響,但卻對近因效應毫無影響,這也是雙重記憶理論的有力證據。

首位效應


首位效應(primacy effect),在心理學和社會學里,是一種開頭刺激或信息的記憶過於引人注目的認知偏差。舉例來說,一個人如果讀一份足夠長的名單,他更可能只記得開頭,而忘記中部的大部分。
這種現象被認為是由於短期記憶在一個事件序列的開頭時遠沒有在中段和末端時那麼“繁忙”,與之相較,在開頭就有更多的時間給短時記憶去處理信息,使其轉換進入長時記憶,從而足以保存更長時間。
與之相較的是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近因效應則是針對序列末端刺激或信息的。總而言之,兩者共同說明一個問題:一系列的條目中,人們記憶效果最好的是位於開頭的和位於末端的條目,即系列位置效應。

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在心理學中是指末端刺激或信息記憶過於引人注目的認知偏差。例如,一位司機在高速公路之旅上看到了同樣多的紅色汽車和藍色汽車,但如果在下高速的時候他看到的是一輛紅色的汽車,那麼他會認為這趟旅行中他見到了大量的紅色汽車。
如果在自由回憶實驗中,信息呈現完畢后,回憶開始之前增加一個逆運算,則近因效應消失。這成為雙重記憶理論的鐵證。

相關研究


* Glanzer and Cunitz (1966)
* Atkinson and Shiffrin (1968)
* Ebbinghaus
* Murdock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