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7條詞條名為孫謙的結果 展開
孫謙
中國內地作家、編劇
孫謙(1920年4月4日—1996年3月5日),原名孫懷謙,出生於山西省文水縣,中國內地作家、編劇。
作品
1947年,孫謙被派到剛籌建的東北電影製片廠擔任編劇。1948年,寫出個人的第一個電影文學劇本《鹽》 。1949年,調往中央電影局創作室。1950年,擔任劇情電影《農家樂》的編劇;同年,擔任劇情電影《光榮人家》的編劇。
1951年,擔任劇情電影《陝北民歌》的編劇;同年,擔任劇情電影《葡萄熟了的時候》的編劇。1953年,與林杉合作擔任劇情電影《豐收》的編劇。1955年,由其擔任編劇的劇情電影《夏天的故事》上映。1956年,擔任劇情電影《誰是兇手》的編劇,該片由方徨執導。1957年,在山西省文聯從事專業創作。
1958年,擔任劇情電影《誰是被拋棄的人》的編劇;同年,擔任劇情電影《傷疤的故事》的編劇,該片講述了革命好青年陳友德在複員回鄉后幫助哥嫂走上正路的故事。1959年,擔任戰爭電影《萬水千山》的編劇,該片根據陳其通的同名話劇改編。1964年,編寫長篇報告文學《大寨英雄譜》 ,該劇本於1979年搬上銀幕,片名改為《淚痕》。
1976年,擔任劇情電影《山花》的編劇。1985年,與馬烽共同擔任劇情電影《咱們的退伍兵》的編劇。1988年,與馬烽合作編寫電影劇本《黃土坡的婆姨們》 。1992年5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孫謙“人民作家”獎。1993年,孫謙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1996年3月5日,孫謙因病而逝世,享年76歲。他的子女依照其遺願,將其骨灰撒在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虎頭山上。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1988年 | 《黃土坡的婆姨們》 | 電影 |
1985年 | 《咱們的退伍兵》 | 電影 |
1976年 | 《山花》 | 電影 |
1959年 | 《萬水千山》 | 電影 |
1958年 | 《誰是被拋棄的人》 | 電影 |
1958年 | 《傷疤的故事》 | 電影 |
1956年 | 《誰是兇手》 | 電影 |
1955年 | 《夏天的故事》 | 電影 |
1953年 | 《豐收》 | 電影 |
1951年 | 《葡萄熟了的時候》 | 電影 |
1951年 | 《陝北牧歌》 | 電影 |
1950年 | 《光榮人家》 | 電影 |
1950年 | 《農家樂》 | 電影 |
1948年 | 《鹽》 | 電影 |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1964年 | 《大寨英雄譜》 | 報告文學 |
/ | 《傷疤的故事》 | 小說 |
/ | 《南山的燈》 | 小說 |
榮譽獎項 |
▪ 1992 山西省人民政府“人民作家”獎(獲獎) |
現實生活與藝術創作之間的關係是縈繞電影編劇孫謙的核心命題,他一直沒有停止過對這個問題的反思,每一次反思都會影響他的創作。孫謙的編劇人生,是一個探究現實生活本質、尋求藝術創作真諦的過程。他的“生活方式、衣著打扮、說話習慣,給人的印象從來就是個地道的農民”,對他來說,生活與創作無法截然分開,編劇、農民兒子與黨的文藝工作者的身份兼具,他也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創作特色(《電影藝術》評)。
孫謙始終恪守現實主義創作原則,選擇民族化、大眾化文藝道路,站在時代主潮的前面,以作家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把握生活的脈搏,用自己的作品推動歷史的前進。他不懈地深入 生活,努力反映現實社會的本質,一直同廣大人民群眾保持著血肉聯繫。他的生活方式、衣著打扮、說話習慣,給人的印象從來就是個地道的農民,但他卻閱讀過大量古今中外文學、藝術和其它社科著作,從中吸取到很深的理論素養,不斷進行新的藝術追求。在他勤奮筆耕的過程中,創作出數百萬字的小說、電影文學劇本、散文、報告文學,作品以描寫農村生活為主,從中不但可以聞到濃烈的泥土芳香,而且可以看到鮮明的歷史軌跡,可以感受到強烈的時代精神(《新文學史料》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