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歲
中國的年俗
“壓歲錢”的習俗在中國流傳了數千年,但“壓歲錢”最初並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一種佩戴在身上的裝飾品,目的也不是祈福,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最早的“壓歲錢”出現在中國的漢代,它最初的名字叫做“壓勝錢”,也稱“大壓勝錢”。這種錢幣不是用來流通的,也不能當錢花,而是一種用來觀賞的、可以佩戴的錢幣形狀的裝飾品。“壓歲錢”正面一般鑄有吉祥用語,如“天下太平”“四季平安”“千秋萬歲”“去殃除凶”“百毒不侵”等字;背面則鑄有各種民間瑞獸祥鳥的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斗劍、星斗、蝙蝠、鹿等。
相傳古時候,有一種妖怪叫“祟”,專門在大年三十夜裡出來活動,偷偷地潛入百姓家中,去摸熟睡孩子的頭。凡是被“祟”摸過頭的孩子,就會頭痛發熱,最後變成傻子。於是,家家三十晚上都點著燈徹夜不睡,“守祟”。謂之
有一對老夫婦老來得子,視若寶貝,三十晚上怕“祟”來傷害孩子,便拿出8枚銅錢給孩子玩,孩子玩累后就把8枚銅錢放在枕邊后睡去。半夜,一陣陰風過後,“祟”潛入老夫婦家中,吹滅燭火,伸手去摸孩子的頭,結果枕邊突然迸發出8道閃光,把“祟”嚇得奪門而逃!此事不脛而走,人們便認為那8枚銅錢乃是八仙化身來保護孩子的,因“祟”與“歲”同音,後來人們便將“守祟”稱為“守歲”,並在大年三十晚上給孩子一些銅錢,以祈求平安。
宋元時期,過春節時,長輩都會給小孩一些銅錢,任其把玩,以求平安吉祥,這種風俗一直盛傳不衰。明清時,“壓歲錢”才有了正式的名字,清代典籍《燕京歲時記》中記載:“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因銅錢是線串的,所以古時民間也稱“壓歲錢”為“串線”。
壓歲
喧齋居士曰:“壓歲之物,本為鼓勵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