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潮
褐潮
2001年發生那次赤潮(red tide),赤潮類似於褐潮藻導致的褐潮。
據此,美國在藻華研究及管理中將這種有害藻華命名為“褐潮”,以與一般的“赤潮”區別,並為國際相關機構和研究人員所採納。
引發褐潮的原因種藻細胞只有2微米左右,屬微微型藻類。這種藻的細胞脆弱,不易保存,可供分類學鑒定的形態特徵不明顯,加上中國國內相關研究人員對微微型級別藻類的研究經驗不足,未能對該藻華原因種進行明確鑒定,只是將其歸為“微微型藻藻華”或“微微型藻赤潮”。
2010年夏天的情況更糟,3350平方千米的水面受到影響,河北省的直接經濟損失2.05億元。
2012年5月重新出現的藻類大量繁殖是中國連續第四年遭遇褐潮,褐潮還向南部擴散,影響到山東沿海地區。
中國是繼美國和南非之後第三個出現褐潮的國家,對中國來說這是一種新出現的海洋生態災害,目前(2012年)對其暴發機制、危害方式、生態效應等缺乏基本的科學認識,所以難以提出有效減輕災害的措施。
從1985年起美國東海岸開始出現褐潮,之後受影響海域的海灣扇貝種群數急劇下降,紐約州的佩克尼克斯灣海灣扇貝資源幾近崩潰。美國東海岸的貝類資源和海草床因褐潮影響形成了毀滅性打擊,至今仍是美國東海岸最嚴重的生態災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