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弘

丁建弘

丁建弘(1936- ),浙江金華人。

1953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繫世界史專業,受業於齊思和、楊人楩周一良鄧廣銘、張芝聯諸名家,並成為民主德國史學家維納·洛赫的德國史專業弟子。

個人履歷


1958年大學畢業,留校任教。60年代初開始連續發表論文和專作。1961年出版《蔡特金》一書後,被《光明日報》作了專訪報導。1978年調入杭州大學歷史系,1981年晉陞為副教授。1981-1984年留學西德,受業於德國史學泰斗、國際歷史學家協會前主席卡爾·埃爾德曼教授,得益匪淺,所撰德文論文《俾斯麥與德國統一運動》獲國內外學界的一致好評。1984年回國後任杭大歷史系副主任,1986年晉陞為正教授,兼任大學圖書館館長。1988年省委擬委任為浙師大校長,被婉拒,理由是“不當官,不經商,只搞業務。”1991年創辦“杭州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任主任。1992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學術性的社會兼職主要有:國家一級學會“中國德國史研究會”副會長、會長、名譽會長;浙江省歐美同學會副會長;歐美同學會杭大分會會長;浙江省歷史學會理事;英國劍橋國際名人中心(IBA)和美國“國際名人研究院”(ABI)顧問委員會名譽理事等。1999年四校合併后,任新浙大歷史系教授和世界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2002年退休。

主攻方向及著作


丁建弘教授主攻西洋史,歐美現代化史,特別是德國史。對德國史專題的開放性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末才開始。80年代發表了一系列有創見性的論文,有代表性的如《德國統一和沙俄覇權》、《俾斯麥統一德國的前提和後果》、《俾斯麥在德國統一中的作用》、《希特勒的上台與德國法西斯的實質》、《視線所窺、永是東方——中德文化關係》等,不僅改變了中國學界的德國觀,而且引領了中國學界的德國史研究方向。在國內開始主持一些國家級的課題研究:“六五”期間社科院的《德國史》,“七五”期間國家教委的《德國史教程》,“八五”期間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課題《戰後德國的分裂和統一》,“九五”期間浙江省社科重點課題《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道路研究》。90年代至今是德國史研究集大成時期。1991年專著《德國通史簡編》(主編)問世;1994年專著《普魯士的精神和文化》出版,1997年專著《戰後德國的分裂和統一》(主編)出版;1999年專著《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道路》(主編)出版;2003年專著《德國通史》出版;2004年專著《德國文化:普魯士精神和文化》出版。初略統計,共發表有關德國史的論著10部,參編著作4部,中文論文約70篇,德文論文7篇,譯著6種。

獲得榮譽


丁建弘教授1981年獲聯邦德國最高學術榮譽的洪堡研究獎學金,在西德作兩年的訪問研究。此後多次應邀參加在德國或瑞士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1988-1995年間相繼受聘為基爾大學、柏林自由大學、斯圖加特大學、美茵茨大學的客座研究員或客座教授,從事德國統一運動、中德關係、世界現代化和中國現代化的研究和講授。1996年獲德國對外交流中心(DAAD)的研究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