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茅

禾本科蔗茅屬植物

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 Retz.)是禾本科、甘蔗屬多年生高大叢生草本植物。稈粗壯,高可達6米,徑光滑無毛。葉鞘長於節間,除鞘口附近有毛外,其餘部分通常光滑無毛;葉舌短,先端截平,無纖毛;葉片線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基部漸漸變狹,葉面微凹,背面隆起。圓錐花序大而稠密,中軸強壯,有稜角,光滑無毛;分枝輪生或簇生,穗軸節間纖細,先端略膨大,有絲狀長毛;無柄小穗披針形,基盤短小,毛白色,第一穎先端漸尖,第二穎近舟形,無毛,中脈在上部成脊,側脈不太明顯;第一外稃長圓狀披針形,稍短於穎,第二外稃比第一外稃稍短,披針形,內稃長圓形,有柄小穗與無柄者相似,兩性,小穗先端稍膨大,具長絲狀毛。8-12月開花結果。

分佈於中國河南、陝西、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等省區;印度、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也有分佈。生長在山坡和河岸溪澗草地。

嫩葉可供牛馬的飼料;稈可編席和造紙。葉片長大而翠綠,草叢外觀雅緻,冬春之間稍端抽出巨大而濃密的圓錐花序,為庭園觀賞植物。

形態特徵


斑茅標本
斑茅標本
多年生高大叢生草本。稈粗壯,高2-4(-6)米,直徑1-2厘米,具多數節,無毛。葉鞘長於其節間,基部或上部邊緣和鞘口具柔毛;葉舌膜質,長1-2毫米,頂端截平;葉片寬大,線狀披針形,長1-2米,寬2-5厘米,頂端長漸尖,基部漸變窄,中脈粗壯,無毛,上面基部生柔毛,邊緣鋸齒狀粗糙。
圓錐花序大型,稠密,長30-80厘米,寬5-10厘米,主軸無毛,每節著生2-4枚分枝,分枝2-3回分出,腋間被微毛;總狀花序軸節間與小穗柄細線形,長3-5毫米,被長絲狀柔毛,頂端稍膨大;無柄與有柄小穗狹披針形,長3.5-4毫米,黃綠色或帶紫色,基盤小,具長約1毫米的短柔毛;兩穎近等長,草質或稍厚,頂端漸尖,第一穎沿脊微粗糙,兩側脈不明顯,背部具長於其小穗一倍以上之絲狀柔毛;第二穎具3(-5)脈,脊粗糙,上部邊緣具纖毛,背部無毛,但在有柄小穗中,背部具有長柔毛;第一外稃等長或稍短於穎,具1-3脈,頂端尖,上部邊緣具小纖毛;第二外稃披針形,稍短或等長於穎;頂端具小尖頭,或在有柄小穗中,具長3毫米之短芒,上部邊緣具細纖毛;第二內稃長圓形,長約為其外稃之半,頂端具纖毛;花藥長1.8-2毫米;柱頭紫黑色,長約2毫米,為其花柱之2倍,自小穗中部兩側伸出。
穎果長圓形,長約3毫米,胚長為穎果之半。2n=30,40(Babu,Srinivasan,1950;Celarier,1956),50(JanakiAmmal,1941;Price,1959),60(Bremer,1934)。花果期8-12月。

分佈範圍


產於中國河南、陝西、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等省區;也分佈於印度、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

生長環境


生長在山坡和河岸溪澗草地。斑茅喜溫性的中生植物,適應性較強,能耐旱、耐澇,多生於潮濕生境,在土質疏鬆肥沃的溪流邊、山間谷地、河漫灘的沙土地上生長良好。對土壤要求不嚴,在pH值為5.5-6的酸性紅壤和在微鹼性土壤上均可生長。
斑茅
斑茅

主要價值


飼用:稈葉幼嫩時可作牛馬飼料。
材用:莖供編席,通稱“斑茅席”;莖葉為人造纖維原料。
觀賞:葉片長大而翠綠,草叢外觀至為雅緻,冬春之間稍端抽出巨大而濃密的圓錐花序,若選為庭園觀賞植物,乃佳品。

生長習性


斑茅在整個生長季節中生長迅速,在拔節期生長速度最大,可達到4.2厘米/天。在開花期後期,生長速度也達到4.6厘米/天,結實期以及枯黃期生長逐步減慢直到停止生長,隨著收穫時間的推移,斑茅的生物質產量在枯黃期早期(11月)達到最高8.23千克/平方米,其後呈下降趨勢。其生物質產量的組成也隨時間發生變化,拔節期(6月)開始后,莖葉比一直呈上升趨勢,直到枯黃期稍有回落葉的生物量從展葉期到拔節期前期增長緩慢,從拔節期中期開始,伴隨著葉片的迅速伸長和分櫱數的增加,直至抽穗初期生物量比拔節期初期增加了8倍,而開花期中期(9月)葉的生物量達到了整個生育期最高值。比抽穗期中期(8月)翻了約1倍。莖生物量從拔節後期(7月)到抽穗期(8月)及從抽穗期到開花期中期(9月)均翻2倍增加。從開花期後期到結實期末期增長幅度減小,僅增加了16.1%。枯黃期(11月)后產量開始降低。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莖葉生物量比呈現上升趨勢,生長節律呈現出“慢一快一慢”的增長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