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橫江

白露橫江

白露橫江,拼音為bái lùhéng jiāng,釋義:白茫茫的霧氣瀰漫江面。

基本介紹


出處:前赤壁賦-蘇軾
詩歌原文: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詞句分析:
此句“白露”為主語,“橫”為動詞,“江”實為地點狀語,即原應為“白露橫於江”,但省略“於”字。“橫”字乃此句點睛之筆,將白霧之濃厚、離江面之迫充分地表現出來。
詩歌背景:
《前赤壁賦》寫於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元豐二年(1079年),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遭御史彈劾,被捕入獄,史稱“烏台詩案”。蘇軾因“烏台詩案”被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幾經重辟”,慘遭折磨。后經多方營救,於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這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1082年壬戌,蘇軾作《前赤壁賦》。他在黃州作的詩中,曾經痛苦地描寫過此時的憂鬱苦悶的心情。“我謫黃崗四五年,孤舟出沒煙波里,故人不復通問訊,疾病饑寒疑死矣”。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曾於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遊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後人因稱第一篇為《前赤壁賦》,第二篇為《后赤壁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