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意匠

華夏意匠

《華夏意匠》是一本涉及的學術範圍非常廣泛,包括了歷史、哲學、文學、政治、宗教等學科,內容意涵深邃,語言親切雋永,由李允鉌編寫的堪稱中國建築文化領域中的“傳世之作”的著作。

基本介紹


作者簡介:
李允鉌,祖籍廣東,出身書香世家,其父李研山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嶺南畫家、書法家和詩人,被譽為“山水畫大師”。李允鉌在其父的熏陶和影響下,自幼便打下了紮實的中國傳統藝術與傳統文化基礎。1953年李允鉌畢業於中山大學工學院建築工程學系。他曾先後在瀋陽、北京、香港、曼谷、新加坡、廣州等地從事建築設計、城市設計及室內設計工作。
李允鉌先生多年潛心研究中國建築設計傳統,長期實地考察東西方建築,覽中外建築經典。他借鑒西方建築設計理論方法,繼承中國古代古籍的論著體裁,以現代建築科技的觀點和語彙對中國傳統建築進行全面闡述和分析,驗證了中國自古便存在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建築和規劃理論,其中許多設計思想及技法屬中國獨有或首創,在世界都居於領先地位;進而充分肯定了中國古典建築設計理念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結晶,也是世界建築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瑰寶。《華夏意匠》總結了中國古典建築設計原理,對中國古典建築文化鮮明地提出自己的見解,駁斥了少數西方人傲慢、狹隘的版面學術觀點,批評了某些中國“學者”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西化傾向,字裡行間不時流露出一位學者對祖國的拳拳熱愛之情和對優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華夏意匠》涉及的學術範圍非常廣泛,除了直接相關的藝術和科技之外,還包括了歷史、哲學、文學、政治、宗教等學科。它的內容意涵深邃,語言親切雋永,堪稱中國建築文化領域中的“傳世之作”。對於建築師、設計師、美術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等專業人以及從事一般文化藝術活動或愛好中國文化藝術的人士,它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
卷首語
第一章基本問題的討論
中國·傳統·建築
中國文化和中國建築
中國建築和西方建築
木結構發展的歷史原因
建築的思想和政策
影響形制的特殊因素
第二章總釋
中國的文字和建築
名詞和術語的變遷
建築物的類型和名稱
“門堂之制”及其他
台觀的發展和意向
第三章分類概述
建築物的性格和分類
住宅和房屋功能的演變
宮殿和宮城
禮制建築
佛寺·浮屠及其他
商業建築的集中和分散
古代為科技及工業服務的建築物
第四章平面
建築平面的構成
單座建築的平面
建築群平面
典型的平面制式
布局的組織和程序的安排
第五章立面
建築立面的構圖
立面構圖的組織和展開
台基
屋身
屋頂
第六章結構與構造
結構·構造的設計
結構原則的演變
材料的選擇和標準的制定
構件的形制
屋面的構造和屋面的曲線
第七章主要構件的形制
柱和柱礎
斗拱
雀替·駝峰和隔架
欄桿
檻框和隔扇
第八章色彩·裝飾及“內檐裝修”
色彩的由來
裝飾和彩畫
天花和藻井
門窗
隔斷
第九章園林建築
設計思想和意念
歷史的基礎
構圖的原則
園的構成元素
“園群”的組織
第十章房屋以外的建築物
非房屋建築
城牆和城樓
橋及“橋屋”
“塔廟”及“塔墳”
陵堂與墓宣
第十一章城市規劃
古代的城市和規劃
都城的盛衰和興亡
城市形狀的產生和變遷
城市的內容和組織
道路網和城市的布局
第十二章設計·施工·研究和著述
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家
古代的建築設計工作
古代的建築施工工作
古代有關建築的研究和著述
近代有關中國古典建築的研究和著述
發展的終結和傳統的繼承
華夏意匠是一本建築師寫給建築師看的歷史著作,與別的建築歷史著作的最大區別在於從建築設計的角度分析中國古代建築的特徵。
一至三章相當於概論,第一章所提出的基本問題在任何時候都有討論的價值,比如“木結構發展的歷史原因”便有各種各樣的答案,最近的研究成果是陳薇教授的“先進木構…”;所謂“影響形制的特殊因素”便是教材建築意匠一章所討論的影響中國傳統建築設計的各種因素。
最有價值的是第四章平面、第五章立面及第八章色彩裝飾與內檐裝修,第八章實質是談中國古代的室內設計問題。比如130頁“在建築歷史的經驗上,我們可以看到曾經有過兩種不同的擴大建築規模的方式:一種就是“量”的擴大,……西方的古典建築和現代建築基本上是採用這種方式的,……另一種就是依靠數的增加,……中國古典建築基本上是採取這一個方式,……”以及“142-144在建築布局上,一共只有兩種基本的原則:一種是空間包圍著房屋,另一種就是房屋包圍著空間。”這種從設計手法的分析入手有助於將古今中外的建築貫通起來理解。第六第七章關於結構構造與構件形制,則太膠著於“結構理性主義”的評價標準,更接近於梁思成先生的思路,但今天已經有更客觀的角度。
書中有關歷史問題的討論在二十年後的今天看來失之簡約。第九第十和第十一章可略去不看,最後一章介紹的設計施工等,現在也有更新更詳細的資料可供參考。
在本人讀過的建築史論方面的書籍著作中,以李允鉌先生的《華夏意匠》為最上品。書中回答了中國建築史乃至西方建築史的一些最基本最初始的問題,這是該書的突出貢獻。同時,該書的最大目的,在於“希望籍此書能較為系統和全面地解決對中國古典建築地認識和評價,由此達到建立一個合乎實際、恰如其分的價值觀念。”
建築學科是天津大學的重點學科,也是天津大學的特色學科,天津大學出版社“背靠大樹好乘涼”,充分利用出版資源,推出了許多很有影響的建築書籍。全國書市期間,天大社將推出建築學新書《華夏意匠》,這雖是一本引進版的建築學術書,但書中提出的觀點和見解,無論是對建築師、設計師,還是美術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甚至對普通的文史愛好者,都極具吸引力。
“華夏”指古代的中國,“意匠”是建築的設計意念,《華夏意匠》意即“古代中國的建築設計意念”。《華夏意匠》最大的魅力,在於它用事實駁斥了“歐洲中心論”的觀點。在建築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歐洲中心論”學術著作當數弗萊徹的《比較法世界建築史》(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在弗萊徹總結的表示各種建築形式主要成長或演進過程的“建築之樹”中,把中國建築劃歸為早期建築文明的一個次要的東方分支。認為中國古代沒有科學、系統的建築理論,這顯然不符合事實,因為早在宋朝,中國就已經有了現在意義上的政府出台的建築設計標準。本書作者、知名學者李允鉌在《華夏意匠》中,不僅駁斥了“歐洲中心論”的狹隘觀點,還通過多年潛心研究與實地考察,在確認東西方建築設計理念存在差異的前提下,驗證了中國古已存在的具有中國民族與地理環境特色的建築與規劃理論中,許多設計思想與技法在世界上都居於領先地位,進而充分肯定了中國古典建築設計理念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結晶,是世界建築文化藝術寶庫中難得的瑰寶。
《華夏意匠》的魅力還在於它既是一本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傳世佳作,也是一本以現代科技的觀點和建築藝術語言對中國傳統建築進行全面闡述和分析的理論著作,它在總結中國古典建築的設計原理和法則的同時,還就東西方建築的理念和技術進行了對比。
中國古代勤勞睿智的匠師,在科學技術都相對落後的封建社會,就能夠充分利用力學原理,以柱網框架式結構從技術上巧妙地突破了木結構不足以構成重大建築物要求的局限,使中國設計思想成就了中國許多建築奇迹,也使中國走上木建築為主流的設計道路;而西方則大量運用磚石材料,走的是發展承重牆式磚石建築為主流的道路。至於木建築與石建築孰優孰劣,其實難分伯仲。木建築結構輕巧,經濟實用,工藝簡單,施工迅速,但缺點也一目了然:抗“打擊”能力較弱,不足以抵禦地震、火災等“不可抗因素”。石建築外觀宏偉,堅固,留存久遠,缺點是笨重,昂貴,工藝複雜,建造周期長。從純粹技術角度而言,中國的木建築絲毫不遜於西方的石建築。義大利的磚石比薩斜塔,建於1174年,塔高151.3英尺;而建於1065年的遼代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高度210英尺,比比薩斜塔高出了60英尺。木材的強度只是鋼材強度的1/20,就是說在古代用木材建200多英尺的高塔相當於我們今天用鋼鐵建築4000英尺高的塔,況且佛宮寺塔還不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高塔。中國的木製高塔,堪稱世界木結構建築技術的奇迹。
中西兩種不同的設計思路和結構風格,也導致中西方追求不同的建築延伸取向。西方人在建築上著重追求向空間擴展規模,中國人卻主要致力於在平面上拓展。比如建築年代相近的巴黎盧浮宮和北京的故宮,兩者總的建築面積相近,但西方人的設計意圖是完成一座多層建築物,故宮則是以廣闊、深遠的平面組織構成一個緊密的建築群,它的基地面積幾乎是盧浮宮的一倍。與此同時,中西兩種不同的設計思路和結構風格,還使得欣賞中西方建築的角度與規律也不相同。一般說來,人們通常可以從遠、中、近三種不同的距離來觀察、體會建築物的風韻和美。中國建築對遠景效果十分重視,多有著嚴密和諧的整體規劃,呈現優美、柔和的外輪廓線,不同於西方几何圖形的“盒子式”的外形。在中距離上,西方建築以豐富的體量,凹凸變換的平面構圖給人留下明確、深刻的印象。而在更近的距離,人們可以清晰地發現中國建築畫梁雕棟、櫨欒交錯的構造,細緻精巧的裝飾和鮮艷奪目的色彩。因此,觀察中國和西方建築,觀察者所處的位置和視角有差異,效果也是不同的。
《華夏意匠》的魅力更體現在它的字裡行間不時流露出一位學者對國家的拳拳熱愛之情和對優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它從根本上修正了學術界長期以來存在的種種謬誤與偏見,解決了對中國古典建築的認識與評價問題。正如李允鉌所說,“中國建築和西方建築走著不同的道路,各自取得不同的成就,不同的經驗。”今人採用同一種尺度來衡量東西方建築藝術的傳統與成就的方法是錯誤的,不會獲得正確的結論。(文章來源:中華讀書報 2005年4月6日)
作者在《華夏意匠》中回答了大量的建築史方面的基本本源問題,為學習中國歷史起到極強的解惑作用。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解答問題有:
▲中國古典建築的本質特徵及獨有貢獻。
▲中國古典建築的本質特徵和西方現代建築的相似性。
▲為何中國古典建築保存不長久?
▲中國古典建築的兩大傑出貢獻。
▲中國建築長期採用木框架混合結構而不採用石頭結構的原因?
▲西方古典建築為何要發展石頭結構的建築?
▲中國古典建築的“禮制建築”。
▲中國傳統建築構造上的最大特色——“斗拱”。
▲中國古典建築的“門堂之制”。
▲日本建築對中國建築的傳承。
▲中國建築為何慣於採取對稱式的平面布局?
▲中西古典建築平面對比。
▲日本建築以屋山作為入口部分的文化溯源。
▲宋清兩朝屋面曲線形制區別。
▲中國古典建築柱礎的形態演變。
▲柱頭的產生原因。
▲宋式勾闌和清式勾闌的區別。
▲鴟尾的形態演變。
▲為何清代園林建設達到一個高潮?
▲中國古代漢唐宋明清皇家陵墓形制的演變。
▲為何中國城市形成矩形“棋盤式”布局,而西方城市形成圓形“放射向心式”布局?
▲“市井”之由來。
▲“樣式雷”。
▲明清“工部營繕所”。
《華夏意匠》在給予我們相當啟發的同時,也提供給我們相當的誤解和誤導。究其根源,《華夏意匠》在研究中國建築方面的新意,主要來自於李允鉌大量應用了當時還不為中國建築師所熟知的西方學者對中國建築文化的研究,其中李約瑟(Sir.J.Needham)的《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就是其最重要的學術基礎。縱覽李允鉌的《華夏意匠》,其基本觀點、思路和寫作方法都參照了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之建築分冊《第四卷、第三分冊》。另外,與李約瑟思想基本一致的英國建築學者博伊德(A•Boyd)也是李允鉌《華夏意匠》的重要參照。對中國建築的科學性和高度文明,李約瑟在成書時是抱著既不滿西方學者的無知和偏見,又痛惜中國學者對自身科學成就認識不足的遺憾。當然,對西方建築史學者的無知、偏見則表示了強烈的指責,並明確指出了《弗萊切爾建築史》為首當其衝者。李允鉌的《華夏意匠》顯然是接受了李約瑟思想體系的中文、中國建築史版,只是我們大部分中國建築學者沒有同時對照二書,而將許多觀點權當李允鉌的貢獻了。在筆者看來,李允鉌先生的貢獻,正如同他所處的時空條件(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提供了中國大陸與西方之間的建築學術中介作用。(趙辰:《從“建築之樹”到“文化之河”》)
《華夏意匠》是時代的產物,幾十年的,這本書的確有點過時,大部分章節的內容已經有新的論的,部分內容因為各個學科的發展甚至暴露《華夏意匠》的許多錯誤。鑒於中國建築史論教學水平的極其低下,這本書還是有很大的閱讀和研究價值的。但是,《華夏意匠》能在同樣的時代前提下取得如此的成績,應該說是不容易。起碼可以說,輪廓是清晰的,覆蓋面是全的,大觀點總體原則的把握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