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音樂
歷代知識階層人士創作的傳統音樂
文人音樂,與宮廷音樂、宗教音樂、民間音樂共同構成中國傳統音樂的總體,指的是由歷代具有一定文化修養的知識階層人士創作或參與創作的傳統音樂。主要包括琴樂和詞調音樂。
即七弦琴音樂。歷代文人對七弦琴音樂的創造和發展的貢獻,主要表現有琴歌、琴曲、琴論和琴譜等四個方面。
琴歌是以琴來伴奏唱的一種體裁形式。琴與歌處於同等重要位置,由同一個演奏、演唱。歷代文人或是從民間音樂吸取養成分,進行改編;或是把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化作琴歌,抒發真情實感。
琴曲是沒有歌唱而只用琴來演奏的器樂曲。從現有記載看,其數量達3000多首,有曲譜傳承的有650多首,已被打譜演奏的有100多首。在琴曲音樂的發展過程中,歷代文人貢獻主要在於(1)創作琴曲,直抒胸臆;(2)傳承整理,形成多種琴派,如唐代就有吳聲、蜀聲之分、南宋有浙派,明初有江派、浙派,明代後期出現了虞山派、紹興派、江派,清工有廣陵派,近代有閩派、川派、山東諸城派等。
由歷代文人直接參與撰寫的古琴音樂理論是中國古代音樂理論的得要組成部分。其中涉及演奏、創作、琴律以及間樂美學等多方面的理論問題,為音樂理論之生要寶庫。
在古琴記譜法(減字譜)創製的過程中,以至對琴譜的搜集、整理、保存、出版等工作中,歷代文人也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是配合著詞而歌唱的一處音樂體裁形式。文人對於詞調音樂的貢獻主要在於:一是擇腔、創調;一是詞調音樂的理論研究。
擇腔、創調是詞調的音樂的兩種創作方式。擇腔,亦稱倚聲填詞,即利用舊曲填入新詞,引舊曲之來源有:(1)來自外域或邊地;(2)來自民間;(3)從大麴、法曲中摘取其美聽而又獨立的一段來歌唱。在這此舊詞牌的運用與改造中,無論婉約派或豪放派的詞人,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文人利用民間流傳的各種調素材,別創新的詞牌。此法發端於柳永,周邦彥亦能自度曲,但有意識地大量創作者當推姜夔(1155~1221),創作了《白石道人歌曲》,為詞東的發展作了多方面的探索與貢獻。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詞調音樂形成了令、引、近、慢等四種類型,以及攤破、減字、偷聲、促拍、犯調等變化形式,還有疊韻、聯章等結構形式。
對於詞調音樂的研究,歷來首推張炎(1248~1320),其著兒《詞源》對宋代詞調音的特徵作了較為全面的記述,成為珍貴的研究資料。此後,沈括《夢溪筆談》、王灼《碧雞漫志》,趙德麟《候鯖錄》等,均留下了得要資料。
文人音樂的共同特徵是創作過程的個體性、創作表達方式的書央性、音樂曲調的相對穩定性。
傳統音樂的總體。其創作主要包括;古琴音樂和詞調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