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電工程

居民用電、動力用電等的合稱

強電工程主要包括:居民用電、動力用電、商業用電,景觀照明用電、辦公用電等,一般為380/220V。這些強電施工的工人必須持有國家頒發的“電工操作證”才能上崗。對於施工企業來說也必須要有相關的資質證

概述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吃、穿、住、行等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住作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使得人們對建築電氣工程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強電施工作為建築電氣工程的重要部分,其施工的質量與建築行業的發展息息相關。由於建築電氣工程強電施工具有一定的複雜性,因此在具體施工
強電工程
強電工程
過程中,應對建築電氣工程施工存在的問題有充分的了解,並掌握正確的強電施工方法和技巧,保障電氣工程施工整體質量,提高強電施工水平。
建築工程中的強電工程是事關工程能否順利通過驗收以及長期規範使用的重要環節,決定著工程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對著人們對生活水平和建築設計要求的不斷提高,對建築電氣強電設計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提高。在強電設計過程中,必須結合建築電氣實際情況,全面、統籌綜合考慮,保證設計的合理性,不斷提高設計水平。而強電施工中存在的技術短板和監理盲區等諸多問題,給工程的進度和質量帶來了很壞的影響。

強電與弱電的區別探析


電子類人們習慣分為強電(電力)和弱電(信息)兩部分。一般來說強電的處理對象是能源(電力),其特點是電壓高、電流大、功率大、頻率低,主要考慮的問題是減少損耗、提高效率,弱電的處理對象主要是信息,即信息的傳送和控制,其特點是電壓低、電流小、功率小、頻率高,主要考慮的是信息傳送的效果問題,如信息傳送的保真度、速度、廣度、可靠性。一般來說,弱電工程包括電視工程、通信工程、消防工程、保安工程、影像工程等等和為上述工程服務的綜合布線工程。弱電是針對強電而言的。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強電是指高壓電,其主要為電力設備提供電力支持;弱電是指低壓電,主要為通信等進行調控。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兩者間的區別並不深入。很多人都不知道強電和弱電是什麼,對兩者的區別界限更不了解。其實在強電和弱電之間有著很多的不同之處,比如交流頻率、傳輸方式、功率、電壓、電流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區別。

電氣施工存在的問題


1.在配電系統的整體設計中,設計院和有關供電單位的具體要求不符,通常在施工時還要進行二次設計,不僅影響施工進度,如果施工完成將很難改造。
2.部分電氣施工不能滿足消防要求,滿足基本的消防要求需要達到一級、二級的供電負荷,造成很大安全隱患。
3.依照相關的電氣施工的具體標準來看,4kW負荷屬於一二類建築的符合標準,而6kW負荷屬於三四類建築的符合標準,實際建設中我國的多數建築的總體設計都與相關標準不符,因此產生很多問題。
4.在配電的安裝過程中,依然存在技術不規範的狀況,常存在短路及漏電情況。而過高的電流及電壓都會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5.在強電施工的過程中,存在防雷設計不合理的現象。比如高層類建築容易遭受到雷擊,因此必須設計一定的防雷擊系統,然而實際施工中,相關建築未將鍍鋅接閃器運用於防雷設計中,也未對最易受雷擊部位進行處理。

強電施工的總順序


在強電施工進行之前應首先審核圖紙,而且在強電施工的過程中應注意弱電要和強電分開,防止兩者的相互作用。強電施工順序如下:土建預埋→管道橋架安裝→線纜安裝→開關盤櫃安裝→二次線接線安裝→檢查線路號是否正確→動力盤柜上電→照明盤柜上電→照明燈具上電→電氣上電→設備、電氣逐項檢查測試→做好各項記錄→提交驗收報告。

電氣工程強電施工設計要求


供電與配電系統設計要求

對於建築施工的配電系統往往無法通過安全檢查,許多安全隱患降低了設計水平。為了保證工程順利施工,設計單位將配電系統的施工標準和圖紙要求明確。在實際施工中施工單位施工人員的技術培訓和發展之前,對施工和技術交底技術規範要求,嚴格按照預定的要求和建設,力爭高標準,
應充分考慮到用電負荷標準上限,發現不合理的地方設計圖紙應及時提出相關的意見和建議,建立電路的建設應著眼長遠,質量保證。

照明電路與供電系統匹配的設計要求

節能環保是電氣照明施工的第一要求。由於照明系統使用周期長、電力耗損大,所以使用的電器必須首選節能電器。有些施工單位人為降低電器施工成本,但是增加了能耗,這些行為必須堅決杜絕。例如,照明電器節能燈雖然價格高於白熾燈,但是耗電量低,又節能環保,是綠色發展生態文化的必然選擇。節能燈中的第一選擇是LED,其他的牆燈和頂燈的電器選擇也應該選用節能型器材。

加強電氣工程施工過程管理

崗前策劃是保證施工質量的重要前提。制定各類施工應急預案,做好各項準備工作。首先對設計圖紙進行了回顧和劃分,然後進行了整體分工和組織,細化了板材的操作和工藝,並對施工人員進行崗前培訓。要嚴格進出口材料,制止劣質材料進入現場。更重要的是加強過程管理:首先要加強施工人員的合理分配,責任到人,任務到位;二是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減少內部摩擦和損耗的控制;第三加強網路監管,對施工環境互動的創作,保證施工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