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鷗

鷗科鷗屬鳥類

小鷗(學名:Larus minutus),屬小型水禽,體長28-31厘米。嘴細窄、暗紅黑色,腳紅色。夏羽頭黑色,下頸、腰、尾白色,肩、背和翅上覆羽及飛羽淡灰色,翅下暗灰黑色,飛羽末端白色,形成明顯的白色翅后緣,飛翔時極明顯。冬羽頭白色,頭頂至后枕暗色,眼后具一暗色斑。相似種紅嘴鷗體型較大,頭較淡,嘴為紅色,初級飛羽具黑色尖端;黑嘴鷗也較大,嘴黑色。眼上下緣有星月形白斑,初級飛羽末端黑色,翼下白色,僅部分初級飛羽黑色,區別甚明顯。

繁殖於西伯利亞東部及西部、波羅的海、東南歐及北美洲。越冬在地中海及北非至中東、中亞、日本、西伯利亞東部及美國東部。結群繁殖。飛行輕盈如燕鷗,入水時兩腿下懸先行伸入水面。

外形特徵


小鷗
小鷗
夏羽頭黑色,後頸、腰、尾上覆羽和尾白色,尾微沾灰色。背、肩、翅上覆羽和飛羽上表面淡珠灰色,飛羽尖端白色而無黑色,下體白色,微綴玫瑰色。翅下表面黑色,翅尖和翅后緣白色。
冬羽頭白色,頭頂和枕有一黑色斑,其餘似夏羽。
幼鳥似非繁殖羽,前額白色,頭頂後部和枕黑色,背淡灰色到灰褐色,下體白色。尾白色,具寬闊的黑色端斑。
虹膜暗褐色,嘴細、暗紅色,腳紅色,幼鳥嘴黑褐色,腳肉紅色。
大小量度:體重108-150g;體長♂287-305mm,♀290-310mm;嘴峰21-25mm;翅♂214-242mm,♀216-235mm;尾♂85-95mm;跗蹠25-29mm。
(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繁殖期主要棲息於森林和開闊平原上的湖泊、河流、水塘和附近沼澤地帶,非繁殖期主要棲息於海岸、河口和附近湖泊與沼澤中,尤其喜歡有水生植物的水域。

生活習性


習性:常成群活動。多數時候部在水面的上空飛翔。飛行輕快,敏捷,兩翅扇動很輕。
遷徙:部分夏侯鳥,部分旅鳥。
覓食:主要以昆蟲、昆蟲幼蟲,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無脊推動物為食。覓食主要在水面上,也在飛行中捕食飛行的昆蟲,有時也在陸地上覓食。
叫聲:叫聲為一連串響亮的鼻音kep,不斷重複。炫耀時發出ke-KAY、ke-KAY、ke-KAY同時兩翼極力往下拍打。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5-6月。常成群在一起繁殖,有時也和浮鷗等其他鷗類混在一起繁殖。通常營巢於有水生植物的湖邊,河岸和附近的沼澤地上。巢主要由枯草,蘆葦莖葉等植物構成。
每窩產卵通常2-3枚,也有多至4-5枚的。卵褐色或橄欖綠色,被有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37-46mm×26-32mm。第一枚卵產出后即開始孵卵,由雄雌親鳥輪流承擔。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數量約97,000-270,000隻(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06)。各國種群估算如下:中國約有100-10,000繁殖對,50-1,000隻旅鳥;俄羅斯約100-10,000繁殖對,50-1,000隻旅鳥(Brazil 2009)。

地理分佈


原生種分佈: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奧地利、亞塞拜然、白俄羅斯、比利時、波黑、保加利亞、加拿大、中國、哥倫比亞、克羅埃西亞、塞普勒斯、捷克、丹麥、埃及、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直布羅陀、希臘、幾內亞比索、匈牙利、伊朗、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利比亞、立陶宛、馬其頓、馬爾他、毛利塔尼亞、墨西哥、蒙古、黑山、摩洛哥、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敘利亞、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烏克蘭、英國、美國、烏茲別克。
迷鳥分佈:阿富汗、安哥拉、巴林、巴貝多、百慕大、喀麥隆、法羅群島、加彭甘比亞、迦納、格陵蘭島、冰島、印度、伊拉克、日本、約旦、肯亞、科威特、列支敦斯登、盧森堡、奈及利亞、波多黎各、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獅子山、蘇丹、阿聯酋。
來源地不明:摩納哥。
在中國分佈於內蒙古東北部額爾根河(繁殖地),據報道遷徙期間經過新疆西部天山、河北(北戴河)、江蘇(鎮江)。香港有一記錄。

保護級別


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
2021年2月1日,入選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