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西安紅十字會醫院的結果 展開

西安紅十字會醫院

三級甲等醫院

西安市紅十字會醫院西安市衛生局直屬的國有非營利性醫院,是西安醫學院附屬醫院。醫院創建於 1911 年,是在辛亥革命時期“中國紅十字會醫療救護隊”的基礎上產生的,有著近百年的發展歷史。院內環境優美,布局合理,是一所以醫療為中心,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以骨科為主的三級甲等醫院。

醫院簡介


西安市紅十字會醫院是西安市衛生局直屬的國有非營利性醫院,是西安醫學院附屬醫院。醫院創建於 1911 年,是在辛亥革命時期“中國紅十字會醫療救護隊”的基礎上產生的,有著近百年的發展歷史。
院內環境優美,布局合理,是一所以醫療為中心,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以骨科為主的三級甲等醫院,擁有 600 張床位, 1079 名工作人員,其中醫技人員 895 人。

歷史沿革


第一部分:拓荒創建(1911年~1949年)
武昌起義爆發后,同盟會成員、西安文化名流康逸如與同盟會歸陝倡導革命的張鳳翔、錢鼎三、井勿幕、郭希仁等組織發動起義,興起革命軍,起義成功,取得西安城,成立秦隴復漢軍政府,宣布光復獨立。為了穩定社會秩序,開展戰地醫療救護,掩埋陣亡戰士,防止疫病流行,康逸如向軍政府建議創辦紅十字會。軍政府同意,令招募200士兵組成紅十字隊,由康逸如領導。康逸如又邀集西安醫務界人士,組成“紅十字戰地醫療救護隊”,以“服務社會、博愛人群”為宗旨,奔赴各戰區,開展醫療救護服務。由於紅十字救護隊在歷次血戰中,以“慈悲為懷,毅力救濟,厥功甚偉”,民國元年,軍政府劃撥秦王府東南隅官地327.5畝,作為籌建紅十字會及醫院的永久基業,並明令“永免租稅,以固基礎”。
1911年10月24日(清宣統三年九月初三),西安市紅十字會及醫院宣告正式成立,它也是西安歷史上最早的一所公立醫院。
康逸如是西安市紅十字會和紅十字會醫院的創始奠基人,並連任七屆市紅十字會會長。不幸於民國六年(即1917年)九月二十五日被陝西督軍陳樹藩密謀殺害,終年47歲。
這一時期,紅十字會及醫院以“服務社會,博愛人群”為宗旨,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戰地救護
醫院成立之初,適逢辛亥革命興起之時,西安城內及潼關、臨潼、乾縣、武功一帶先後發生戰爭,軍民傷亡嚴重,醫院即派員分赴各戰區進行醫療救護,救治傷員,掩埋陣亡將士;民國六年(1917年)、民國七年(1918年)省內巷戰和靖國軍攻城之役,紅會醫院搶救傷員;民國十五年(即公元1926年),劉鎮華率鎮嵩軍進犯陝西,圍困西安城8個月,市內軍民絕糧,以油渣為食,樹皮充饑,死傷載道,紅會醫院承擔救治傷員病員任務。
二、社會救濟
1921年~1928年,紅十字會及醫院在市內創辦婦孺教養院,開展社會救濟服務,收養流離失所和無人教養的婦孺;民國十八年(即公元1929年)全省大旱、10萬災民聚集西安,各種疫病流行發生。在危難之時,惟紅十字會醫院仍設立粥棚,救濟災民,防疫治病,挽救了無數的生命;民國二十二年(1932年),關中霍亂流行,紅會醫院醫務人員不分白天黑夜,投入災民疾病防控和救治工作;1947年設沙眼防治所對普通群眾實行免費醫療,
三、支援抗戰
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日寇侵華的戰火燃燒到中原大地,山西、河南相繼淪陷,傷員和難民潮水般湧入西安,露宿街頭,無衣無食,疫病流行,死傷無數。紅十字會及醫院分派醫護人員前往各難民點免費救治災民,埋葬死者。醫院還在市內東城設立救護站,組成第一救護中隊,有 擔架10付,救護人員10人,自行車10輛,並抽調醫護人員在杜曲設立臨時分院,開展醫療服務。共救治負傷官兵1428人,災民304人,掩埋死亡難民138人(另一說,杜曲分院成立於1940年,於1942年結束)。在院長賈友三的帶領下醫院組成醫療隊,奔赴延安為八路軍將士進行醫療服務,醫院作為醫療隊的後勤基地,為八路軍提供藥品和器材。賈友三院長還利用醫生的特殊身份,掩護一些被國民黨追捕的民主人士。
四、衛生教育
1919年,熱愛紅十字事業的趙素梅女士創辦了女子職業學校,后改名為素梅小學,為培訓醫務人員打好文化基礎。抗日戰爭期間,由於日寇侵華對西安狂轟濫炸,醫院病房和學校被夷為廢墟。后又創辦紅十字會西京分會高級護訓班,學制三年,共辦了3期,畢業學生50人;1946年創辦宏惠高級護士學校,由院長賈友三兼任校長,1956年併入西安市衛生學校
五、支援解放軍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挺進蘭州。時值盛夏,為了保障將士們的行軍安全,醫院為部隊捐贈奎寧丸10萬粒,毛毯100條,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爭。同年,西安一帶秋雨連綿40餘天,居民房倒牆塌,醫院響應政府號召捐款40萬元(舊幣),小麥7市石,同時對解放軍軍政人員來院就診或住院治療免費三個月,其後按七折優惠。
第二部分:發展壯大(1950年~1971年)
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人民政府對醫療衛生事業給予充分重視,醫院發展有了可靠的保證。
一、體制建設
經過艱苦的拓荒創業,建國初期(圖為早期醫院大門),紅會醫院已初具規模。醫院機構設置分為醫務和事務兩部分。醫務部設有:內科(附小兒科)、外、五官科(附耳鼻喉科、牙科)、眼科、皮花科、婦產科、手術室、X光室、泌尿科、肺癆科、花柳科、婦科、病理檢驗室、調劑室、葯庫、候產室、敷料室、嬰兒室、護士值日室等。事務部設有:庶務、出納、會計、掛號、收費、住院等。共有房屋210餘間,病床80張(分頭等、二等、三等)。有醫師17人,護士21人,助產士2人,藥師3人,調劑3人,病理檢驗員4人,練習生4人,事務員8人,管理員2人,工友26人。日門診量200人次。
1949年5月20日,古城西安解放。我黨隨即派周希仁同志負責接管西安市紅十字會醫院。1950年,由代院長劉印初負責醫院工作,副院長王仲符協助院長工作。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也進行了改組。
1951年1月,中國紅十字總會決定,由西安市人民政府領導、組織協商討論,選出由7人組成的常務理事,成立新的理事會,推選張峰伯為會長,張歸仁、賈友三、楊叔吉為副會長,正式改組了中國紅十字會西京分會醫院為中國紅十字西安市分會醫院(圖為紅十字會發給本院的大印批複),並且將紅十字會與醫院分離。還先後投資12萬元,新建醫院門診大樓,用1萬元購置藥品與醫療器械。紅十字總會又撥款8萬元,修建平房40間,增加了病床,新建了教學樓,將原護士學校,改辦為衛生學校,增加班級和專業。
1954年,根據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指示,將西安市紅十字會醫院移交西安市衛生局領導。當年,上級撥款12億多元,用於修建病房,職工宿舍及購置醫療設備(圖為當年的病房)。病房由建國初80張,擴充為160張,職工人數增加為260餘名。由於醫院條件的極大改善,1955年,紅會醫院被西安市政府授予“西安市甲等衛生模範單位”。
二、業務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醫院的醫療業務得到快速提高。1954年10月,組織全院醫護人員,開展各種業務學習。醫師主要學習巴甫洛夫學說;護理人員學習護病學、藥物學及人體解剖學;藥劑人員學習化學;檢驗員學實驗診斷學。舉辦全院學術報告會,病歷討論會。組織醫護人員參加中華醫學會各分科學會各項學術活動。
1960年至1963年,本院重點開展了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工作。外科以科主任為首,成立針灸治療胃十二指腸穿孔治療研究小組,對針灸治療十二指腸穿孔機理研究作了有益的探索,並在全省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工作交流會上作了介紹。先後有西安醫學院、第四軍醫大學及外省40多個醫療單位來本院參觀學習。外科還開展了腦外科、泌尿科、骨科業務。(圖為本院這個時期收治的兔唇患者手術前後照片)
眼科能進行各種複雜內眼手術。放射科開展斷層攝影、靜脈造影等33種特殊造影檢查,市衛生局在本院舉辦放射學習班(圖為姚安晉主任與西安市衛生局放射學習班學員合影)。婦產科開展子宮廣泛切除,對閉經和子宮脫垂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內科開展了心電圖、胃鏡檢查,對浮腫病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用新技術超聲波對肝炎診斷研究,摸索出肝炎的波形,經2700例觀察結果與臨床診斷符合率為82.5%。還總結了王漿療法臨床100例,療效觀察蜂毒療法臨床600例及穴位注射治療浮腫病230例,有3篇論文在杭州召開的全國養蜂學術討論會上進行了交流。超聲波對膽道蛔蟲診斷的臨床觀察也取得了一定的收穫,參加了在上海和北京召開的超聲波及應用聲學學術會。
三、社會服務
1951年至1953年,本院醫護人員響應毛澤東同志抗美援朝和“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的號召,組成有主治醫師時若霖、醫師姜劍青、護士長張書坤、助理護士駱智遠等18人參加的國際醫防隊,由隊長關樹森帶領,隨中國紅十字會國際醫療服務隊,赴朝鮮前線工作;抽調8名高級護校畢業生,組成治淮醫療隊,赴安徽省治淮工地,開展免費醫療服務。
1951年,醫院舉辦檢驗員訓練班,給全國一些省市縣紅十字會培訓檢驗人員。1952年至1956年,醫院在西安城關8個區設立急救站。並建立市急救總站。1959年至1960年,本院先後組織巡迴醫防隊,經過培訓,前往本市東郊岳家寨及藍田縣焦岱鎮為農民防病治病,一年共治病4萬人次。醫防隊還在本市南郊各建設工地和東郊紡織城工地,為建築工人開展醫療保健服務,先後診治病人3萬人次。並舉辦衛生員訓練班9次,共培訓263人。醫防隊又擔負西北各省、自治區等建築工程公司所屬8個工地及西安市西郊下水道工地醫防保健任務。兩年診治病人7萬人,完成各種接種9萬人次。同時還幫助工地建立安全衛生委員會和飲食衛生監督小組等組織,為工地培訓炊事員和保健員。為配合全市農業合作化運動,本院給全市618個農業高級合作社,分別訓練了保健員,解決了社員小傷小病的醫護處理問題。醫防隊還配合碑林、蓮湖、新城和未央等區開展衛生防疫和傳染病管理等工作。共注射傷寒疫苗76577人次,乙型腦炎疫苗18108人次。
1952年,本院投資5萬元,改造北關衛生所成立工人醫院,主要解決大華紗廠職工聚集區患者看病就醫問題。設內科、外科、婦產科、五官科、眼科、放射科、化驗室、藥房,行政部門有院辦、人事室、和總務科。有病床100張,日門診600人次,楊叔吉任院長。1954年,該院移交西安市衛生局,后改名為西安市第六人民醫院。
1958年,根據區政府統一安排,本院抽調部分同志,對所屬地段群眾進行健康調查,成立地段醫療站,開展家庭病床及巡迴醫療,培訓保健員、保育員和院落衛生員,建立三學街小學生紅領巾小醫院。對柏樹林地段進行痢疾重點防治,並向地段所屬5個食堂派員蹲點,開展衛生工作,受到區政府表彰。
1960年2月19日,根據碑林區政府統一安排,本院抽調部分同志參加地段健康隊工作,成立地段醫療站,開設家庭病床及巡迴醫療室,共培訓保育員60名,紅十字衛生員450名,保健員18名,院落衛生員615名。為工廠培訓10名保健員,建立三學街小學紅領巾小醫院,訓練小醫生13名。
四:蓮湖區紅十字會醫院成立
隨著紅十字會醫院在西安的發展,隨著人民群眾生活的提高,對健康需求的提升,西安蓮湖區紅十字會醫院正式成立。這不僅僅為西安市人民的健康提供了保障,也為西北地區醫療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科室設置


醫院設有創傷骨科、關節外科、脊柱外科、骨病科、小兒骨科、中西醫結合骨科、足踝外科、運動損傷科、手外中心、手法複位軟組織損傷科、骨質疏鬆科、康復門診、內科、外科、婦科、兒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等臨床、醫技科室 37 個,科研教學機構 6 個(西安醫學院附屬紅會醫院、西安市骨科研究所、西安市影像醫學研究所、美中國際創傷雜誌編輯部、西安市紅十字會醫院脊髓損傷研究室、西安市紅會醫院骨病研究室),研究管理機構 2 個(西安市手外中心、西安市影像診斷中心)黨團及行政職能機構 18 個。
脊柱外科(椎間盤與畸形病區、微創病區、頸椎病區、腰椎病區)、關節外科(髖關節病區、膝關節病區、骨壞死與關節重建病區)、創傷骨科(環骨盆病區、上肢病區、下肢病區)、中西醫結合骨科、手外中心(手外科一病區、手外科二病區)、骨顯微修復外科、中醫骨科診療中心(中醫骨科病區、骨科康復病區)、運動醫學科(膝踝病區、肩肘病區)、足踝外科、小兒骨科、骨病腫瘤科、骨質疏鬆科(風濕免疫門診)等12個骨科專業21個病區,還設有臨床、醫技科室23個,行政、後勤服務科室24個。

技術力量


醫院技術力量雄厚,人才隊伍結構合理,醫技人員中碩士以上學歷人員 49 人,其中博士生 8 人;獲高級技術職務的共 185 人,占醫技人員總數的 20% ,獲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 55 人,獲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 130 人;獲中級專業技術職務的 275 人,占醫技人員總數的 30% 。醫院年收治病人 10000 余 例,年實施手術 9000 余例,是西北地區最大的骨科專科醫院,是陝西乃至西北地區創傷患者首選的醫療機構。 1985 年被列為全國三大骨科中心之一,同時,被國家衛生部確定為全國骨傷科人才培養基地; 1999 年被衛生部評為“三級甲等醫院” ;醫院骨科 2001 年被省衛生廳確立為優勢專科, 2003 年晉陞為重點學科。

醫護團隊


姓名職稱、行政任職專長
西安紅十字會醫院
西安紅十字會醫院
郝定均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骨科臨床、科研、教學及管理工作
西安紅十字會醫院
西安紅十字會醫院
賀寶榮主任醫師,椎間盤與畸形病區主任,碩士生導師特發性、先天性、退變性脊柱側后凸,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脊柱結核,脊柱腫瘤的診治
西安紅十字會醫院
西安紅十字會醫院
魏巍主任醫師四肢骨折骨盆髖臼骨折及骨不連骨感染的治療、顯微外科修復重建手術及關節置換術
(以上資料來源)

發展展望


近年來,醫院認真貫徹落實黨的衛生工作方針政策,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針,全面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以提高人民群眾衛生健康水平為己任,充分發揮醫院學科特色優勢,精心打造骨科龍頭品牌,開拓創新,與時俱進,著力塑造文明高尚的醫療行業新形象,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好評,醫院各項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近年來先後獲得省級“文明單位”、省消費者協會“誠信單位”、全省衛生系統“創佳評差”最佳單位和“白求恩精神獎”等多項榮譽稱號。 2008 年,由於在抗震救災工作中的出色表現,我院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抗震救災重建家園工人先鋒號”光榮稱號,並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這項榮譽是全國先進集體最高權威性獎項。

文化傳統


精神文化

醫院院訓
厚德、篤行、創新、和諧
服務理念
一切為了病人
一切服務病人
一切方便病人

醫院地址


西安市紅十字會醫院地處市中心,交通方便,患者可乘 709 、 618 、 603 、 501 、 239 、 215 、 46 、 26 、 18 、 14 、 12 路車。
地 址:中國 · 陝西省西安市南稍門南郭路 76 號。

所獲榮譽


2020年12月,表彰為陝西省2018-2020年省級文明單位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