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孟牛

山農李晴祺課題組所育小麥種質

矮孟牛,是一種為我國農業生產做出巨大貢獻的小麥新種質。

基本介紹


矮孟牛不是牛,它是一種為我國農業生產做出巨大貢獻的小麥新種質。種質是育種的基礎材料,和它雜交,吸取它優良的遺傳基因,才能培育出抗病豐產的新品種。可矮孟牛為什麼起了這麼個奇特的名字呢,這還得從它的發明說起。
1970年,山東農業大學李晴祺領導的課題組為了創造新種質,從各地引來育種材料進行實種。結果一個原產德國,被稱為“牛朱特”的材料表現十分突出。它抗病能力特彆強,穗大粒多,可是它也有嚴重的缺點,植株太高,成熟期比一般小麥晚27天。按一般的想法,這樣的材料就不能用了,但李晴祺偏偏想用這樣一個偏才培育出奇才來。於是,課題組決定先將"牛朱特"與一種叫“孟縣201”的早熟材料進行雜交,以縮短其後代的生長期。
可是要把花期相差27天的兩種小麥雜交在一起,十分困難。他們採取以調控光照、溫度為主,配以剪櫱、肥水等綜合措施,雙向調控花期,以使兩個小麥品種的花期同步。在整個雜交過程中,科研人員費盡了心血,可到收穫時卻只得到了4粒雜交種子。然而,中國小麥種質創新和育種研究取得重要突破的沉甸甸的希望,就孕育在這僅有的四粒種子里。
1972年,科研人員把這4粒單交一代種子,與我國的第一代矮桿品種“矮豐3號”雜交。第二年收穫了第二次雜交種子。這種子包含了亞、歐、美、大洋洲九個國家種質的優良基因,有非常豐富的遺傳基礎。可是複雜的基因使它的後代有的象爹,有的象娘,有的誰也不象。在株高、抗病性、產量等方面都有顯著差別。
科研人員沒有氣餒,他們緊緊抓住矮化這個主要目標性狀,把長期難以解決的矮桿與抗病、豐產、熟期適中等難以結合的特點結合在一起,又配合以良好的遺傳性,層層優化選擇。10年之後,他們終於完成了種質創新的全過程。課題組就取這一種質的三個親本:“矮豐3號”,“孟縣201”,“牛朱特”的第一個字,把它定名為“矮孟牛”。
作為新的種質資源,“矮孟牛”所含的優良基因多,而且它的配合力強,能夠很好地把這些優良基因傳遞給雜交的下一代。此外,在“矮孟牛”身上,還發現了在國際上尚未命名的新抗病基因。
從1983年開始,利用“矮孟牛”在小麥育種中廣泛使用,已培育出了14個小麥新品種。其中5個是國家級品種。累計推廣3億多畝,增產小麥100多億公斤,農業專家認為它與國際上曾引發“綠色革命”的育種材料“農林10號-BREVOR14”相比毫不遜色。27年過去了,李晴祺和他的“矮孟牛”終於摘取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桂冠。